《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7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精品教学设计.docx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精品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人本教育的主阵地,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

人本教育非常重视课堂环境下的文本教学,精选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优秀文本,进入课堂,用人本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宇宙、社会、人生的真实面貌,深入思考自然和人类生成与发展的规律,获得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习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生命的健康和谐发展。

下面我们介绍这类教学中的记叙类文本教学课例。

一、文体总说

记叙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精选一批写人叙事的文章进入教材,这类文章或选自历代正史,或出自名人的回忆,所记人物大都是历代英雄豪杰,清流任士,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折射着人性的光芒。

阅读这类文章,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有重要的示范或借鉴作用。

人本教育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二、课例介绍

(一)教学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文本分析:

本文是梁实秋回忆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时的老师梁启超的一篇散文,文章联系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生动地记叙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情景。

文中画面虽多为剪影,但栩栩如生,是梁启超人格精神、品德学养、才艺天赋的综合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梁启超先生追求真理、热心事业,追求崇高学术人生境界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节内容,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3、赏读课文,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人物、表现人物的语文素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外收集梁启超先生的资料,了解人物政治、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

(五)教学实录

师:

(出示梁启超画像,提问)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

生:

(齐)梁启超

师:

梁启超先生人们对他还有哪些称谓?

有谁知道。

生:

梁任公,梁卓如,饮冰室主人。

师:

昨天,我们安排大家在课外查阅了有关梁启超先生资料,下面,我们请人用一句最简要的话,说说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生:

(1)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2)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提倡君主立宪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

(3)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4)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

(5)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

师:

上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些关于梁启超先生的情况,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走近梁启超先生,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那些事,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生:

想……

师:

请大家翻开课文3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我们来看一篇课文。

师:

(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叙文或叙事散文,一般分为写人的文章和叙事的文章两类。

从这个文题看,本文该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生:

(1)叙事的文章。

师:

既然是叙事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一次演讲”,或“记一次精彩的演讲”。

生:

写人的文章。

师:

既然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梁任公”或“记梁启超先生”

师:

到底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我们读完课外后,来深入讨论。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读后在课文的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

生:

(诵读课文)

师:

文中有没有写人的内容。

生:

有。

师:

文中是否写到具体的事件。

生:

写到了。

师:

那好,我们不妨走进文本,具体看看哪些是写人的,哪些是写事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标题中有没有暗示本文会写人,为什么称梁启超为“梁任公先生”?

生:

(茫然)

师:

不知道不要紧,请大家看一则资料(链接)

梁任公名号的来历

《墨子·经上》:

“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墨子·经说上》:

“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早年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自号“任公”,便是取墨者任侠之义。

任侠有三大特点:

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梁启超年轻时即服膺墨学,欲努力发扬墨家的根本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吃苦耐劳,不断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心血。

梁启超在戊戍变法失败后,更是深感其师康有为“托古改制”之不足,于是便大力宣传与倡导墨子之学与墨家精神,大谈“墨学救国”。

生:

(自读材料)

师:

“任公”与梁启超有什么关系?

生:

任公是梁启超先生早年自封的名号。

师:

梁启超以此为号有什么用意?

生:

足以表明他年轻时以天下为己任,报国为民的志向。

师:

说到这里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圣人伊尹,梁启超自号任公,还有向伊尹学习的意思,伊尹是我国商代任臣,曾经辅助三代君王,最终帮助商汤建立商朝。

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

梁启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介绍梁启超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的原句。

生: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

哪位同学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

(自由发言)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下面的材料。

(链接资料)

梁启超晚年远离政治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早年幻想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来改良社会,曾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

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

“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

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

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

”(《外交欤内政欤》)晚年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生:

(朗读)

师:

大家再想想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

梁启超是一个时刻为国家、民族前途而思考的人。

生:

梁启超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奔波的人。

生:

梁启超还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人。

师:

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同学们分析、判断也很到位。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继续讨论。

生:

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值得仔细分析。

师:

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我问你这句话有几层含义?

生:

还没有想好。

师:

其他人,有没有想发言的。

梁启超是不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生:

(齐)是!

师:

那好了,大家说说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生:

有三层含义:

一,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二,梁启超的学术文章对青年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三,青年学子景仰梁启超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而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有很大影响?

师:

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生:

听清楚了……同意……

师:

(链接资料)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

梁启超与戊戌变法

1895年春梁启超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发起维新运动,此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梁启超与云南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师:

再问大家,作为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梁启超值不值得景仰。

生:

(齐)值得。

师:

那么,青年学子对梁启超无限景仰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和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呢,那又是因为什么。

生:

那是因为梁启超先生的学术和文学成就更出众。

师:

我们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成就。

(链接资料)

文坛领袖,学界巨人

梁启超学术研究非常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晚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国学研究。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名冠中国近代十大国学家之首,对清华大学的人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清华学子产生了广泛影响。

梁启超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首倡近代文体革新,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短短三十六年里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具有惊人的勤奋和才华!

生:

文章结尾还说: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

梁启超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生:

而且是当世少有者中的一个。

师:

课文中有例证吗?

大家找一找。

生:

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看出来

生:

特别是从他演讲的内容,演讲时态度和表情可以看出来。

师:

关于梁启超的热心肠我还要给大家补充一点材料。

(链接资料)

梁启超的“热心肠”

1902年6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9号刊发《东籍月旦》书评,言及读日文有“简便之法”,习得此法,则“慧者一旬,鲁者两月,无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

这种“专学读书”的妙方,很受欢迎。

于是,一读者来信询问究竟,引发梁启超的趣答:

真通东文,固非易易。

至读东书能自索解,则殊不难。

鄙人初徂东时,从同学罗君学读东籍。

罗君为简法相指授。

其后续有自故乡来者,复以此相质,则为草《和文汉读法》以语之。

此己亥夏五六月间事也。

其书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且其时不解日本文法,讹伪可笑者尤不少,惟以示一二亲友,不敢问世也。

后鄙人西游,学生诸君竟以付之梨枣,今数重版矣,而一复读,尚觉汗颜。

师:

大家议一议,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什么品性。

生:

喜谈。

生:

很热心。

师:

梁启超先生热心做的是一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这样热心?

生:

在日本热心帮助故乡来的人学日文。

生:

帮助自己的同胞,尽快地掌握日语,掌握语言工具。

生:

掌握了语言工具,就能多学知识。

生:

还有,学了知识,回到祖国就能报国。

师:

很有意思,梁启超这样热心地帮助同胞学日文,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生:

(齐)救国!

师:

我们把上面讨论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再想一想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投影,链接)

1、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

2、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3、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师:

这样的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大家很好的想想。

本节课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文章是怎样写事的。

第二课时

师:

上节课我们曾经讨论过文中是否完整地写到一件事情,大家都说写到了,既然如此,请同学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文中写到什么事情。

生:

梁启超作演讲

生: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生: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梁启超在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师:

哪位同学的表述最好?

生:

(齐)第二位同学。

师:

大家想一想,这中间有什么经验,今后表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再问大家,本文写事件,写到哪些具体内容?

你们在文中找一找,同座商量商量。

生:

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生:

还写到梁启超先生的出场和开场白

生:

重点写他讲《箜篌引》。

生:

还写到他讲《桃花扇》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

大家阅读得很仔细,也回答得很准确,我们来具体的看课文。

先请大家找出写梁先生演讲前认真书写讲稿的原文。

生: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师:

这样做表明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生:

办事认真,值得学习。

生:

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是全才。

师:

说得很好,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思考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秘密”的,整理一下思维的过程:

首先——找事件;再——找相应的原文;然后——思考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事。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文。

梁启超先生是怎样出场和做开场白的?

先找原文。

生:

写出场: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师:

这个出场有什么特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

写作者的亲身回忆,真实。

生:

“记得清清楚楚”表明印象深刻。

生:

通过作者的观察,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行动,还写了眼神。

师:

的确如此,大家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层次之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

描写分两层:

(1)写身材、肖像、衣着;

(2)写精神气质。

生:

这样既写外貌又写神采,还略带一点夸饰。

师:

哪里是夸饰?

生:

您看“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不一定真的就光芒四射嚒,(众生笑)主要是表达学生对老师好奇和赞美之情。

师:

再看开场白: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可是也有一点喽!

’”谁能说说这个开场白的好处,梁启超的表现给你什么印象?

生:

写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突出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

生:

可以看出其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我很想成为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

师:

想法很好,优秀学子应该如此。

不过,我要提醒同学们,梁启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弄清楚了,学人物才能学到根本。

我问你,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要从《箜篌引》的讲解开始?

这与人物的经历和性格有没有关系?

生:

不知道(很茫然)

师:

我们先来看看《箜篌引》里有什么故事(链接),请大家把这则材料读一读。

关于《箜篌引》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于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还,以语丽玉。

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出自崔豹《古今注》)

生:

(读材料)

师:

翻译。

(链接译文)

译文:

一天早晨,黄河茅津渡口船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老者提着酒壶奔走。

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要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投河而死。

那位老妇悲伤至极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

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师:

课文说“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具体怎样读的不详细。

但闻一多有一篇回忆梁启超先生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

(链接)

闻一多听梁启超讲《公无渡河》

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

“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

然后再重复地念:

“公、无、渡、河”“好!

”“公无渡河——”“好!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好,真好,实在是好!

”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讲完了压低身子,两手一摊,说:

“就是这样!

师:

《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与死亡。

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

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中注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

梁启超先生在讲演时,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韵文里独独选择《箜篌引》来作开头呢?

大家想一想梁启超与那位白发狂夫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梁启超明知变法不可为,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生:

颇有一点白发狂夫的味道。

生:

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颇有蹈死不顾的气概。

师:

说得很好,梁启超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坚持斗争、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

难怪梁启超先生以此作演讲的开头,并且这样投入。

讲《桃花扇》、《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也应该如此,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资料。

(链接)

关于《桃花扇》

我的崇祯主子呀!

我的大行皇帝呀!

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桃花扇·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师:

胜如花,是明代末臣左良玉哭崇祯皇帝一段唱词。

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

我再问大家,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所处的时代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有什么原由?

生:

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师:

一出《桃花扇》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梁启超如此悲绝,不仅仅是因为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

生:

(齐)光绪皇帝!

师:

哪位同学了解光绪皇帝?

生:

我略知一二,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就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的愿望没有实现。

生:

而且我还知道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法国和日本。

师:

大家听明白了吗?

课文说“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又是为什么?

(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闻官军收复黄河流域,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哪些反应?

生:

(齐)高兴,欢喜,喜极而泣。

师:

梁启超先生读这首诗会又有哪些反应?

生:

(齐)高兴,欢喜。

师:

流不流泪?

生:

(齐)流泪!

师:

产生强烈共鸣。

梁启超与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有哪些相似之处?

梁启超这一段声泪俱下的诵读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

生:

梁启超时代的中国最为动荡、混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占我大好河山,国内军阀混战,与唐安史之乱的形势非常相近。

生:

国家动荡让杜甫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杜甫白首放歌,梁启超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这一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启超的真情。

生:

梁启超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师:

说得很好啊。

整理一下讨论的内容,作者写梁启超的演讲写到哪些内容。

(投身幻灯片)

1、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2、出场和开场白

3、讲《箜篌引》。

4、讲《桃花扇》

5、讲《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

把两节课讨论的内容观照一下,本文到底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学什么?

生:

(学生讨论发言)

师:

教师总结。

(链接幻灯片)

生:

(齐读)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

文中写名人之事,表颂扬之情,传风雅之趣。

从形式上看,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应属于叙事文,但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梁启超的演讲正是他个人经历、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的综合反映,从本质上看又是在写人。

因此,本文实际上是通过叙事来写人,表达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师:

(链接幻灯片)

生:

(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为人。

梁启超是一个像伊尹、墨翟一样的任士,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

他一生参加过戊戌变法,但又反对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曾试图依靠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来改良社会,但理想破灭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公开反袁,维护孙中山的共和制。

直至晚年完全从政治的纷争中走出来,致力学术。

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

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乃文坛巨匠,学界伟人。

师:

(链接幻灯片)

生:

(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艺术里,走进文章的文化背景中,走进文章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走进作品完整的叙事情节里,与作者交流、互动;阅读本文,我们又要走出文本,整体观照理解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思考人物的性格品质,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玩索文章的写作艺术,品评文章的语言艺术。

师:

(链接幻灯片)

生:

(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是通过议论抒情,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二是通过叙事抒情,如“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启超,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师:

做人,就要有真性情,热心肠,做学人,就要有大学问、真本领,报效国家民族,梁启超实乃我等楷模。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