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87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docx

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课

  件www.5yk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设计方案

(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

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要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和语言的品味。

  思路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全面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重点。

运用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等,学习多种多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的语言,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是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开头讲到的一首古诗《箜篌引》,梁实秋说: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感受一下。

  设问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同学们大多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可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

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启超,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原名:

梁治华。

成就: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

《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

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补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明确:

先自己标出,后小组交流,最后共同明确部分词语的读音。

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

  .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明确:

记叙了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2.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感染、影响了听众。

  (从课文中找原句)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探讨问题:

梁任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先自己总结,后小组讨论,最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

)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

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能力提升

  .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1)直接抒发。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

  A.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地抒发。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拓展探究

  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提示: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

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

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

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

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方面与梁启超相提并论的不多。

  作业设计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

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习题解答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

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

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着眼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的内容才能回答;找课外的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也就是加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

分析性格、气质,参见“合作探究”,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是一种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如: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人物特点:

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再如: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可是也有一点喽!

’”——生动、幽默、有趣、自负、谦逊。

  二、作者说:

“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

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

此题意在对写法进行揣摩分析。

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要短不要长,至于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

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

这些话是对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

课文在体现这种主张的时候,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的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以外的另一方面的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重大事件。

这样的不可谓不深刻远大。

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非常强调“文调”,“文调”就是的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加进文言语句,富有雅趣,这样的不可谓不高雅。

  资料选编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神童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2月23日)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他从四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认字,并随祖父阅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的主要经典。

五岁又学习《易》《尚书》《诗》《礼》《春秋》等儒家著作。

到了六岁,就能引用所学的经典作对子。

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祖父担心他会跌倒,便站在梯子下看他爬,暗中保护他。

他却在梯子上天真地唱道: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祖父听到他如此出口成诗,十分高兴。

还有一次,父亲有位朋友到家里来玩,梁启超给客人送来一碗茶。

那位客人早就听说这孩子很聪明,小小年纪已读了不少书,还会吟诗作对子,便想试试他,随口说了句“饮茶龙上水”,要他作对,梁启超很快就回应说:

“写字狗扒田。

”客人见他回应得很快,随即又说了一句:

“东篱客采陶潜菊。

”梁启超略加思索,对道:

“南国人怀召伯棠。

”客人听后,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从七岁起,梁启超学习写,进步很快。

到了八岁,已能写出洋洋千言、文理通顺的来。

至九岁,更是诗才敏捷。

1882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应试。

同船者多为家乡的熟人和前辈,早知他的才华出众。

中午在船上用饭时,有人突然指着盘中的咸鱼,要梁启超以此为题作诗。

他稍停片刻,便当众朗诵:

“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

”在座的人听了,都拍手叫好,称赞他说得十分切题,叹为“神童”。

从此,“神童”的美名传遍乡里。

梁启超十岁阅读《车酋轩语》《书目答问》,十一岁进一步阅读《唐诗》《史记》《汉书》等。

根据后来梁启超自己所说,《史记》一书,他能背诵十之八九,几乎过目不忘,熟记唐诗、宋词,更不在话下。

  4.童年家庭教育

  梁启超从小就在祖父和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而以接受祖父的教育最多。

幼时,晚上总是睡在祖父的床上。

他所受的家庭教育,除了语文和书法的功底以及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外,在品德修养上,也被严格要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勤俭朴实的教育。

在这方面,梁启超的祖父和父母是既言传又身教。

他家十世务农,至其祖父时乃变为耕读之家,仍以劳动为美德。

他在考中秀才之后,仍被要求参加农业劳动。

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并不是整天关在房子里读书。

有一次,他不想下地劳动,父亲便批评他说:

“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

”这种批评,给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后,每当想到父亲这一训斥,就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保持勤俭朴素的家风。

他后来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论述,许多都是童年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体验与认识。

由于祖父与父亲只充当私塾的教师,他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比别人家的大。

  其次是爱国、救国的教育。

在新会县的南端,属于西江水系的江门水道和潭江的出海处,有一个如同珠江口虎门那样形势的崖门。

茶坑在新会县的中心,崖门北距茶坑约30千米(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茶坑“距崖山七里强”,这可能是他童年时的印象,不很准确,后来许多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学者,由于没有前往实地考察,也就援引这一说法)。

梁启超的高祖毅轩之墓,就在崖门北面不远的崖山上。

崖门,也是十三世纪南宋末代皇帝赵日丙和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又是南宋失国时,水师与元军最后激战遭到覆灭的古战场。

每年清明祭扫时,梁家乘船前往。

水路往返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南宋亡国时,抗元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故事,讲述当年陆秀夫如何背着皇上投海殉国的情景。

当然,还会讲到岳飞、文天祥等许多英雄豪杰的事迹。

  据《曼殊室戊辰笔记》记载,梁启超六岁以后受其祖父的户外教育情况:

“吾乡有一庙宇,中藏古画四十八幅……写历史上二十四忠臣、二十四孝子之故事。

……每年灯节辄悬之以供众览。

……上元佳节,祖父每携诸孙入庙,指点而示之曰:

‘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

’岁以为常。

”这些民族英雄们,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矢志抗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后来,梁启超一生的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多变,但他的爱国、救国的思想始终未变。

这一点,不能不承认和他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再次,是忠厚仁慈的教育。

梁启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

若言行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评。

为人要忠实,对人要仁慈厚道,这是家庭对梁启超一贯的教育。

除祖父和父亲外,母亲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后来的立身处世也有极大的影响。

据他自己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回忆幼时母亲对他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

他说:

我家的教育,任何过错都可以原谅,唯独说谎,则不可饶恕。

我六岁时,已记不起因为什么事,说了句谎话,不久即被我母亲发觉。

晚饭后,母亲唤我进房,严厉地盘问我说谎的情况和原因。

母亲气得脸色苍白,把我翻倒在膝前,用力鞭打我十几下。

可怜我幼嫩的身躯,自出母胎以来,从未受过如此苦楚。

鞭打之后,母亲责教我说:

你若再说谎,将来就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

人为什么说谎?

或者是因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别人责备不应该做,便谎言自己没有做;或者必须做、应该做的事,而自己不愿做,但又害怕别人责备自己应做而不做,便谎言自己已经做了。

这对说谎的人来说,明知它的过错而故意犯之,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自欺欺人,以为有什么好处。

这种行为与盗贼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可是,欺骗了别人,最终都会被人知道,将来人人都会指着他说,这是个爱说谎的人。

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相信他了。

既然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母亲这一番教导,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终生难忘。

梁启超后来毕生仁厚,也以忠厚仁慈教育自己的儿女。

有些亲友的孩子寄居在他家时,梁启超夫妇也视如己出,非常仁慈地关怀爱护他们。

  5.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

他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宣传家,早在戊戌变法前便主编《时务报》,成为大众舆论界的骄子;戊戌之后,便相继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有十几年时间执宣传界牛耳,其影响风靡海内,广被后世。

梁启超一生的贡献,主要不在文学成就,而在宣传业绩;就其文学成就而言,则主要不在文学创作,而在文学运动的倡导与组织。

  近来有人反对文学运动的提法,认为文学基本是个体的创造,不好称以群众性的运动。

但从梁启超生平的实际情况看,他曾一度掌握传播媒介,又提出系统而明确的创作主张,不仅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加以响应,而且有一大批追随附和者,有一大批内容、风格具有相同特点的作品在其主持的刊物上发表。

这种有阵地、有理论、有作者队伍、有创作成果的群体性的活动,称之为文学运动毫不为过。

梁启超自然是这种运动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作用。

甚至可以断言,没有梁启超,就不会有近代的文学革命。

对此早有人予以明确的肯定:

  梁启超是晚清文学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和鼓吹者,在本世纪最初几年里,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戏曲改良”甚力,对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积极的影响。

(连燕堂《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

  下面分别论述梁启超在有关文学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近代名声最响、影响最大的文学运动,因梁启超极力推崇黄遵宪对这一运动的贡献,人们往往将其与黄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梁启超才是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

而且,关于这一运动的记写,也出自梁启超的手笔,若无梁氏,这个名称也不会产生。

  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前一阶段,作者圈子只限于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三人,主要是模仿夏曾佑的“新诗”形式,抒写他们对于思想解放的快感。

所谓“新诗”,则只是滥用翻译名称、自造新词的晦涩难懂的学问诗。

如夏曾佑首创此体的代表作:

  冰期世界太清凉,洪水茫茫下土方。

  巴别塔前分种教,人天从此感参商。

  《饮冰室诗话》解释说:

“冰期、洪水,用地质学家言。

巴别塔云云,用《旧约》闪、含、雅费分辟三洲事也。

”即使有此注,人们也很难读懂。

但是,这样的诗却因有意与传统旧诗相区别,是抒写个人理想的工具,却能给作者以思想解放的快感。

  由于时代的变迁,这种思想解放的快感,后人已很难领会,但在当事人来说,是兴奋得近于迷狂,所以诗写得好坏,早已毫不在乎。

作“新诗”,实意在宣扬“新学”,而所谓“新学”,不过是儒、佛、耶三教经典中的典故、译语而已,十分浅薄,当事人自己却“崇拜迷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饮冰室诗话》)。

戊戌后梁启超回顾“新诗”创作时,评论夏曾佑诗,着重强调了其诗好用“经典语”的特点:

“驱役教典庖丁刀,耶佛评论语更鲜。

”(《饮冰室诗话》)

  这样的诗,外人很难读懂,自然很难作下去。

1896年春,夏、谭、梁三人分手之后,夏曾佑便很少再写这类诗作。

戊戌后梁启超撰写《诗话》时,便慨叹:

“穗卿近作殊罕见,所见一二,亦无复此等窠臼矣。

”所谓“新诗”,便就此销声匿迹了。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于1898年年底开始主办改良派机关刊物《清议报》。

在《清议报》上,梁启超开辟了改良派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用以发表改良派及其同情者的创作。

“新诗”只是梁启超与少数挚友间的相互唱和,不妨写那些“非常在一块的人不懂”的诗作。

“诗文辞随录”则要面对范围广大得多的读者,再不好写那些“苟非当时同学者,断无从索解”的作品了。

形势发生了变化,改良派的诗歌创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诗文辞随录”专栏的创办,又给改良派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公开的阵地,将许多作者集结起来。

于是1899年年底,梁启超在去夏威夷的途中,认真总结了“新诗”创作的教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

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

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朗(即麦哲伦)然后可。

……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

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朗之出世,必不远矣。

(《夏威夷游记》)

  在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以后,梁启超以他相继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为阵地,不断地推进诗界革命运动,直至走向高潮。

  只是在这时,为更好地发挥诗作的影响力,梁启超才将黄遵宪的诗作当作典范推出来,并据此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歌创作的标准,黄遵宪这才得以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梁启超创作主张的这一变化,对于推进诗界革命十分重要: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

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饮冰室诗话》)

  黄遵宪受推重,即与此直接相关。

因“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饮冰室诗话》)

  诗界革命走向高潮的标志,是对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有人称为“歌体诗”)的提倡。

这固然与黄遵宪的倡议与创作实践相关,确与黄氏的重要贡献分不开,但也与梁启超的附和响应与积极鼓吹相关。

梁启超更将通俗化的趋向,上升至规律性的高度去认识:

  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此体非徒小说当采用而已,凡为,莫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