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11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docx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

(一)

第一章绪论

①合理用药四项原则:

安全、有效、经济、规范

②合理用药的含义:

∙选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能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

∙明确遗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多态性的关系,对药物产生的特异反应有应对措施;

∙设计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能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

∙治疗副作用小,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容易控制或纠正;

∙患者用药的费用与风险最低,但获得的治疗学效益最大。

③个体化给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则。

第二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规范性

②选择治疗药物的原则:

选择对因、对症的药物;选择生物利用度高、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剂型和给药途径;避免合用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

③造成过度治疗的原因:

患者求医心切;虚假广告泛滥;保护性过度用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④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还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

不依从性是指患者不能遵守医生为其指定的治疗方案的行为。

⑤不依从的原因:

医患沟通不够、缺乏信任;治疗方案繁琐难以执行;药物不良反应;错误执行;经济原因;患者自行停药。

⑥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

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确定治疗目的,选择合适药物;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确定合适的疗程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

第三章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

①治疗药物监测(TDM)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

②适用TDM的情况:

治疗窗窄,毒副作用大且不易鉴别的药物,如茶碱、地高辛;个体血药浓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三环类药物;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经肝肾代谢、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多卡因;长期使用可能蓄积的药物;合并使用产生相互作用且影响疗效的药物;常规剂量下易产生毒性反应的药物。

③对于监测的两种方法:

被动监测(患者自行监测)、主动监测。

④治疗窗:

治疗阈与治疗上限之间的范围。

⑤处方:

取得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校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法律上的意义。

⑥处方书写的一般规则和注意事项:

认真填写一般项目;

每张处方只限于给一名患者开药;

处方需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每个药物占一行,药名在左,剂量在右,除法定、协定制剂外均应写明药物的浓度,避免使用缩写。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

药物用量单位应按照药典规定的法定剂量单位。

用量数量写清楚,小数中有效零不得省略;

药物总量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确定。

一般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常用剂量试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危重病情急需用药时,应在处方上注明“急”;

开具处方认真慎重,用钢笔书写,不得涂改。

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处方后,须仔细核查,保证无误后,才签名交给患者;

开写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处方,应使用专用处方签;

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

①药物不良事件(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②用药失误(ME)指在处方的书写、抄录,药品的调剂、配送,药物的给予,以及药物监测等方面的出现的失误,导致用药不当致使患者受损。

③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药品说明书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良反应。

④严重不良事件凡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立即威胁生命;导致持续性的或明显的残疾或机能不全;导致先天异常或分娩缺陷;引起身体损害而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

⑤信号指关于一种不良事件与某一药品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报道信息。

⑥A型与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

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包括:

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记录联结;处方事件监测。

⑧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

早期发现未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发现一只药品不良反应的增长趋势;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消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知道临床用药。

第五章药物相互作用

①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病人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个或几个药物中所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的现象。

②药物相互作用包括:

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第六章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①肝脏疾病临床用药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禁用或慎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慎用经肝脏代谢且不良反应多的药物,改用主要经肾脏消除的药物;

禁用或慎用可诱发肝性脑病的药物;

禁用或慎用经肝脏代谢活化后方起效的药物;

应注意降低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从小剂量开始,小心逐渐加量,必要时使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毒性大的药物或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时应进行TDM及严密的生化监护;

评价应用药物的效益和风险,如用药的风险大于效益,则不要使用该药。

②[了解]胃肠道及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血液系统疾病、肾衰影响药物分布、循环系统障碍及其他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七章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1羊水-肠道循环:

部分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中,胎儿通过吞饮羊水,是羊水中的药物经胃肠道吸收,代谢后,经胎儿尿排入羊水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随胎儿羊水吞饮被重吸收的过程。

2[了解]妊娠期用药的临床评价分为五型:

ABCDX

其中A型对胎儿基本无损伤(适量的维生素,但大剂量的VA可致畸,为X型药物)

③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包括保健品;

应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且已清楚的老药;

小剂量有效时避免用大剂量;

能用一种药物就应避免联合用药;

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程度,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开始。

如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用药先后次序为镇静剂(地西泮)、ß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抗甲状腺代谢药(丙硫氧嘧啶);

根据孕周大小即胎儿所属发育时期考虑用药;

应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时,权衡利弊再决定;

病情急需应用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时,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④哺乳期用药原则:

乳母用药应具明显特征,用药前应充分估计其对母婴双方的影响,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

对成人可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应避免应用,如病情需要,则应终止哺乳。

允许婴儿单独使用的药物,乳母可使用。

这类药物一般不会对乳儿造成大的危害,但不排除特异质个体。

使用单剂或短期治疗的药物(如用于诊断的放射性同位素),若对乳儿有危害,则乳儿可采用乳制品喂养。

尽可能使乳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量减至最低。

⑤降低乳儿摄取药量措施:

对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在其吸收高峰期应避免哺乳。

尽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

避免使用长效制剂。

乳母用药时间可选在哺乳刚结束后,并尽可能将下次哺乳时间间隔4小时或以上。

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来调整用药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

采用最佳给药途径。

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避免使用药物

⑥老年人用药原则:

五种药物原则;受益原则;择时原则;暂停用药原则;小剂量原则。

第八章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用药

①遗传药理学主要研究机体遗传多样性在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中的作用。

②药物基因组学主要研究人类基因组信息和药物反应之间的关系。

③药物基因组学在TDM中的应用:

监测时机、监测样本、监测结果、监测预报。

第十章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选择)

1孕妇、肝脏疾病患者不宜用大环内酯类;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无效;不可用于眼内或者结膜下给药,会引起黄斑坏死;

3小儿患者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耳毒性、肾毒性药物)、四环素类(四环素牙)、氟喹诺酮类(骨髓抑制);

4孕妇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若感染,可考虑毒性较低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5老年患者根据肾功减退情况,减少给药剂量,精良不适用毒性大的药物。

6[了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适应证P135

第十一章临床常见症状的药物治疗

①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有:

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发热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骤升型、缓升型)、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发热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等。

2.伴意识障碍 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3.伴咳嗽、咯痰 多考虑肺、支气管炎症。

4.伴腹泻考虑肠道感染,如肠炎、痢疾等。

5.伴尿频、尿急、尿痛常考虑为尿路感染。

6.伴皮疹 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药物热等。

7.伴口唇单纯疱疹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8.伴眼结膜充血 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②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③发热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原则 

合理休息、补充营养、物理降温

(二)药物治疗原则

1.在明确病因和进行病因治疗的前提下用药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慎用解热药

3.控制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注意补充体液,防止脱水

4.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解热镇痛药;用药同时不宜饮酒

④婴幼儿发热一般尽量不使用药物,用物理降温法,但麻疹患儿不宜采用冷敷或擦拭酒精的方法降温。

老年人发热应缓慢降温,不宜过快过强。

若出汗过多,轻者自行喝盐水或糖水,重者应立即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

⑤疼痛药物治疗原则:

1.在明确病因和进行病因治疗的前提下用药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慎用镇痛药

3.严禁滥用麻醉性镇痛药

4.避免长期、反复使用镇痛药

5.注意个体差异

⑥痰的性质和痰量

v支气管扩张症:

大量脓痰,静置后分层

v厌氧菌感染:

脓痰伴恶臭

v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黄绿色或翠绿色痰

v白色念珠菌感染:

痰白粘稠、牵拉成丝难以咳出

v棘球蚴病:

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

v肺水肿:

粉红色泡沫痰。

⑦小儿咳嗽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

⑧呕吐伴随的症状:

v剧烈头痛与意识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v眩晕:

前庭功能障碍性疾患

v腹泻:

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及各种急性中毒

v腹痛:

腹腔急性炎症性疾患及肠梗阻

v发热:

炎症性疾患

v黄疸:

肝胆疾患、急性胰腺炎

v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疾患

v停经:

早期妊娠反应、异位妊娠破裂

v服药史:

药物中毒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①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

短暂脑缺血发作(ATL)、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原则:

要早期溶栓治疗,回复血氧供应。

要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

全身治疗要纠正高血糖,降低血液黏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药物分类:

溶栓药(尿激酶)、抗凝药(肝素钠【使凝血因子失活】)、降纤药(曲八酶【抑制红细胞凝集】)、脱水药(甘露醇)、血容量扩充药(低分子右旋糖苷【稀释血液】)、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与释放】)、CCB、抗氧化剂(VE/VC【清楚自由基】)。

治疗药物选择:

超早期(发病1~6小时)组织型纤溶酶原(阿替普酶),发病3小时内和3~4.5小时应用,0.7~0.9毫克/千克,总量的10%在最初1分钟内静推,其余90%在1小时内静注。

急性期(48小时以内)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抗凝治疗、扩张外周血管、消除脑水肿等。

【注】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检查出血。

恢复期治疗目的为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可口服VE/VC/银杏叶制剂等。

②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

脑出血治疗原则:

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

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对症治疗。

脑出血治疗药物的选用:

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0%甘露醇。

2适度降低血压,防止进一步出血。

静滴硝普钠。

3人工冬眠头部降温疗法。

冬眠灵(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及冰帽。

③癫痫药物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单一用药、低剂量开始、过渡跟换、缓慢减药或停用、长期坚持、定期复查。

地西泮静注的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治疗方案。

单纯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苯巴比妥;

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失神小发作首选丙戊酸、乙琥胺;

强直性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卡马西平。

④帕金森病主要病变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能通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病变,导致DA不足。

临床主要表现为:

静止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势反射减少。

治疗药物分类:

抗胆碱药(苯海索【震颤为主】)、拟多巴胺药(左旋多巴、金刚烷胺【僵硬为主】、溴隐亭及左旋多巴增效剂)。

⑤老年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淀粉样β蛋白沉积于细胞外】)、血管性痴呆(VD【脑组织长时间工学不足】)及其他(正常颅压性脑积水、雅各布病、锥体外系疾病伴发痴呆)。

主要临床表现:

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行为障碍、

AD治疗药物:

二氢角麦碱、茴拉西坦、银杏叶制剂、中枢抗胆碱药(增强乙酰胆碱功能)、美金刚。

VD治疗药物:

口服尼莫地平、萘夫胺、尼麦角林、二氢麦角碱。

⑥精神系统疾病常用药物:

抑郁——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焦虑——苯二氮卓类

痴呆——替沃塞屯

躁狂——丙戊酸钠

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①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症状:

眼底改变,眼底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恶性高血压。

②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症: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及TIA、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心衰、肾衰等。

③高血压的治疗目的:

最大限度的降低靶器官损伤和死亡危险。

④高血压治疗目标:

普通患者140/90,糖尿病及肾病患者130/80,老年患者150以下。

⑤治疗药物分类:

利尿药(氢氯噻氢,痛风患者禁用)、β受体阻断药、CCB、ACEI、ARB。

⑥轻度高血压首选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老年患者,合并有冠心病或糖尿病及肾功有轻度损伤的患者,首选ACEI或ARB。

⑦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首选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均有助于逆转左心室肥厚或阻止肥厚加重;

重度心功不全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或袢利尿剂;

“代谢综合症”患者,选用ACEI或ARB,一般建议三种药物联用,但晚期(血清肌酐酶>300)时慎用。

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缓慢、平缓降压。

可用ACEI/ARB/CCB/利尿药,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或联合用药。

⑧心衰的治疗方案:

病因治疗:

去除或限制病因,消除诱因

一般治疗:

休息、限盐、限水

基础治疗:

强心(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及扩血管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血容量,减轻组织水肿,减少肺淤血)

心衰进展治疗:

ACEI(ARB)、-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

介入或外科治疗:

三腔起搏器、心脏移植

⑨ACEI、ARB类药物已经临床证明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被列为心衰的一线药物。

⑩洋地黄类药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尤其是伴心脏扩大,伴房颤、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

(二)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①对于感冒引起的不适,治疗目的为改善症状,以对症治疗为主;

流感的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治疗:

解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镇咳首选右美沙芬

抗病毒首选利巴韦林抗菌首选青霉素

抗过敏首选氯苯那敏鼻塞首选伪麻黄碱

儿童上感禁用水杨酸类(红人综合征)。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慎用伪麻黄碱。

驾驶、高空作业及精密操作人员避免服用氯苯那敏。

③肺炎分型: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入院前不存在或不在感染潜伏期,入院48小时后获得。

肺炎治疗:

初始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首选青霉素

肺炎链球菌感染,青霉素首选。

可用其他各型抗生素代替。

耐药菌株感染,选用万古霉素。

葡萄球菌感染,可选青霉素。

如甲氧西林敏感,选用一代头孢,若耐药,选用万古霉素。

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红霉素。

吸入性肺炎,首选林可霉素,或大剂量青霉素+头孢曲松。

④支气管哮喘典型表现:

以呼气为主的呼吸困难伴喘鸣。

糖皮质激素为其治疗的首选药。

治疗药物:

轻度:

每日定时吸入BDP200~500μg,出现症状时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中度:

每日定时吸入BDP500~1000μg,规则吸入/口服β2受体激动剂

重度至危重度:

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持续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静脉滴注氨茶碱/沙丁胺醇。

预防用药:

色甘酸钠、酮替芬。

⑤支气管舒张剂在COPD的症状治疗中起主要作用

主要的支气管舒张剂:

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以及这些药物的联合应用。

首选吸入疗法。

⑥肺结核的治疗原则:

早起、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⑦肺结核一线治疗药物:

异烟肼,可透过血脑屏障。

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

利福平,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

吡嗪酰胺,主要不良反应为关节痛、高尿酸血症。

乙胺丁醇,主要不良反应是视神经炎,儿童不宜使用。

⑧标准疗法:

INH、SM、PAS,每日用药,疗程12~18个月。

短程疗法:

INH、RFP、PZA、SM,疗程6~9个月。

间歇疗法和两阶段疗法:

1.间歇疗法:

有规律的每周2~3次用药。

2.两阶段疗法:

疗程开始的头2~3个月为强化治疗阶段,每日用药,后改为每周给药2~3次,直至完成疗程。

初始病例:

1.痰菌阴性的轻型病例:

短程化疗6个月,常规化疗12个月。

2.痰菌阳性的重症病例:

短程化疗9个月,常规化疗18个月。

第十六章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①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

胃镜检查,为检查的最佳方法。

直接征象为龛影。

②活动期首选PPI(代表药奥美拉唑,诶索美拉唑为现常用药物)和H2RA(替丁类,避免与硫糖铝、氢氧化铝合用);GU选用抑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米索前列醇);PU合并十二指肠胃反流或腹胀联合使用胃动力药;根除H.Pylori必须用抗菌药物。

③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

诶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④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临床表现包括下滑系统症状,腹泻、腹痛、腹部包块、瘘管、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及全身症状,包括发热、营养障碍、急性发作期有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

⑤氨基水杨酸制剂作用:

1抑制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2抑制免疫反应3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肠上皮通透,减轻肠道炎症,控制轻、中度者有一定疗效。

特别是对结肠Crohn病人为首选药物。

⑥门脉高压征主要临床表现: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黑便、腹水。

治疗首选生长抑素(思他宁、奥曲肽)及其类似物,疗效不佳可选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

还可选择扩血管药及抗感染治疗。

第十七章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①贫血的诊断标准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女性低于100g/L

②缺铁性贫血IDA特殊表现:

异食癖。

药物治疗:

口服铁剂(亚铁类)、注射铁剂(PO铁剂)、VC、稀盐酸。

未作骨穿前,暂不使用铁剂。

③使用铁剂的基本原则:

首选口服,易于吸收,无胃肠道反应的制剂;

如在去除原发病因后铁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铁剂的质量和生物利用度;

待血象恢复正常后,铁剂仍需继续服用3-6月。

④巨幼细胞贫血MA原因:

叶酸或者VB12缺乏。

恶性贫血时,不能单用叶酸,加重神经症状

⑤再生障碍性贫血AA治疗药物:

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A、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类药物(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司坦唑醇)。

⑥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药物:

升白细胞的药物口服:

VitB4、鲨肝醇、利可君、脱氧核苷酸钠、碳酸锂

注射:

G-CSF、GM-CSF

抗生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

⑦白血病:

急性(出血、发热、贫血、肝脾大、淋巴结肿大)慢性(巨大脾脏、胸骨压痛)。

抗肿瘤化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化疗原则:

早期、联合、充分、间歇、阶段。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首选羟基脲;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嘌呤拟似物:

氟达拉滨;联合化疗;生物治疗:

CD20单抗及CD52单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VP方案(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道向M3:

DA;HOAP;HA;

维A酸、三氧化二砷可使M3白血病诱导缓解。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维A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

第十八章内分泌及大写行疾病的药物治疗

①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饮食管理体育锻炼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

②糖尿病治疗药物:

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促进分泌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胰高血糖素拟似剂)、肠道葡萄糖吸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胰岛素终身治疗,2型首选二甲双胍,餐后血糖升高明显可选阿卡波糖,肾功不全可选格列喹酮。

妊娠期禁用口服降糖药。

③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骨吸收抑制剂性激素类:

雌激素、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雷洛昔芬

双磷酸盐类:

依替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

降钙素:

密钙息、益钙宁

骨形成促进剂氟化物氟化钠

甲状旁腺素

促进骨矿化的营养素钙制剂、维生素D类

④痛风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首选秋水仙碱。

可用NSAIDS及糖皮质激素。

不宜用阿司匹林。

发作间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