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34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20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docx

初中初一六年级下册地理备课全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里的开篇之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在本册教材中只安排了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其他大洲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相关地图和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位置和范围

1、学会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

2、了解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识记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及其分布。

3、理解亚洲的气候主要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4、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间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

1、识记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理解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2、理解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理解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会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2、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掌握地形与地势特点。

4、阅读亚洲气候图,分析气候特点;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小组合作、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课时安排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节自然环境2课时

学习与探究认识亚洲的国家1课时

复习课1课时

五、改进建议

六、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启发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

本学期,我们进入区域地理的学习。

 

首先,我们来认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请同学们思考:

亚洲在哪里?

你会想到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我们生活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

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

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看图,小组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

81°N;最南:

11°S;

②最东:

170°W;最西:

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活动:

师生互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归纳总结: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堂清:

A类:

必做《填充图册》P21、

B类:

选做课本P3活动

六、板书设计:

1、亚洲的位置: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

2、亚洲的范围:

七、教学反思:

 

第一节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有关数据资料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亚洲地理分区图》说出亚洲的六个地区,认识各地区的主要国家,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3.增强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增强区域自豪感。

重点:

学会描述一个大洲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理自然环境的形,进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学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课件、地图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有七个大洲,我们生活的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同学们,你能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呢?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

世界第一大洲 

1.慧眼识图:

 

⑴读《七大洲面积比较》,我发现亚洲是世界上           最大的大洲。

 

⑵读《东西半球图》,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可以得出亚洲        最大,跨        (经度或纬度)最广。

 

⑶读《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图》,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         最多的大洲。

 

2.方法归纳:

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探究二:

认识亚洲的地区 读《亚洲地理分区》:

 1.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48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把亚洲分成       个地区,分别是     、     、      、                、             、        。

 

2.中国位于     地区?

再观察,同在东亚地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3.你能描述中国与亚洲其他各区的位置关系吗?

 

4.教师点拨:

为了研究和认识的方便,每个区域都可以根据一些指标来分区。

 

探究三:

亚洲不同居民生活的差异 

1.读《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图文资料,列表比较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区 居民

生活方式

穿

行 

其他

西亚

北亚

南亚 

东南亚

2.教师点拨:

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特点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区域上,每个区域的内部也有较大差异。

 

三、知能演练,能力提升:

 填充图册: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四、课堂总结:

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点拨,注重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训练和指导。

 

观看《亚洲之路》感受亚洲不同的地域风情,感受亚洲人民的和谐和激情,增强区域自豪感、热爱亚洲的感情。

 

五、堂清:

A类:

必做题《填充图册》P32

B类:

选做题《填充图册》P33

 六、板书设计 

1.世界第一大洲:

2.亚洲的地理分区:

七、教学反思: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

2.能够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亚洲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河流

教学难点

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教学准备

地球仪、亚洲地形图、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共有7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7个大洲说出来?

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

二、教学新课

.学生自主学习6-7页,

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然后找出这几种颜色分别在图中的哪些区域。

2.讨论:

从图中可以得出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3.在教材图6.8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体会亚洲地势的特点。

结论:

地形:

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亚洲这样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按常理亚洲的河流大多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流向四周的海洋。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活动:

读图6.8,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看看它们发源的地方以及注入的海洋。

结论:

河流:

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活动:

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并从图6.8中把这些地名找出来,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快。

(教师需告诉学生死海的位置)

能力提升:

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课本8-9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介绍了如下内容。

1、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2、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3、了解了亚洲的之最

四、堂清《填充图册》A类:

必做

B类:

选做

五、板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

1、亚洲的主要地形2、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4、亚洲的河流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5、亚洲之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能够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

3、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居住地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1、引导: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2、学生自主学习后师生共同展示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

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

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

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

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

是哪几种?

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小结: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

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

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四、堂清:

《填充图册》A类;必做

B类:

选做

五、板书设计

亚洲的气候

1、亚洲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2、亚洲的气候类型9种

3、亚洲气候特征:

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4、季风气候的优缺点雨热同期旱涝灾害

5、亚洲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六、教学反思

 

学习与探究认识亚洲的国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图,知道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及分布。

2、通过亚洲面积最大的3个国家及面积最小的3个国家,在人口、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发现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重难点】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亚洲的六大分区分别包括哪些国家?

你能说出几个?

二、新授:

(一)填出亚洲部分国家名称:

1、----------2、------------3、--------------4、-------------

5、----------6、------------7、--------------8、------------

9、-----------

(二)亚洲的发达国家有那几个?

-----------------------

(三)亚洲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

----------、-----------、-------------。

亚洲面积最小的三个国家:

----------、-----------、-------------。

三、堂清:

A类:

掌握本节内容。

B类:

活动题:

1、2.

四、板书设计:

亚洲部分国家名称

五、教学反思: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课

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五、解决策略: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要点,提出疑问,再通过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九、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亚洲雄风》,学生被带入情景。

(一)自学——总结

学生依据“导学案”,利用教材进行总结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记录下有困惑的问题。

(二)演绎——交流

学生汇报,师生讨论教师及时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用计算机现场填写在大屏幕上。

学生提出困惑问题互相解决。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自评互评。

(三)巩固——竞技

1、活动一

亚洲关键词我知道(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

2、活动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说出关于亚洲的关键词,看哪组说得多。

(我的练习我做主)

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可用记分制控制课堂秩序。

3、活动三

让学生自主设计关于本章知识点的练习题,形式可以多样,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考一考。

(学生准备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画亚洲和北美洲轮廓图,提醒学生可以借助板图出题)

(四)总结——评价

师生共同完成导学案中的检测案。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十、教学反思: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里的开篇之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在本册教材中只安排了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其他大洲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相关地图和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学习研究区域地里的方法。

本单元共四部分:

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二、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上册而言,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地理时要轻松了许多。

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日本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印度的工业与农业。

4、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征、主要城市和港口。

四、重点、难点

1、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说明某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并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征。

五、课时安排

第一节日本3课时

第二节东南亚2课时

第三节印度2课时

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

复习课1课时

 

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相关地图,从图中找出地理信息,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2、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概括日本的自然环境

三、情感目标: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讲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不知道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这就是日本,樱花是这个国家的国花,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二、新授:

(一)、东亚岛国

(1)阅读图,思考日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纬度位置:

绝大部分位于北纬30-45度之间,南北跨度大。

2.半球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3.海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北部隔日本海与中国、俄罗斯、中国、朝鲜以及韩国相望,首都为东京。

在图中找出它们的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由哪些岛构成?

日本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本洲岛为最大的岛屿,图中找出它们的位置。

日本是岛国,海岸线长约3万千米,沿海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在图3-1中找出东京湾(最大海湾)、濑户内海(最大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等。

(3)日本的人口、语言和民族

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

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领土面积的25倍,可见日本“地狭”,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可见“人稠”,所以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日本居民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二)、多山的地形:

(1)读图,思考日本的地形特点?

从图中看出,日本地势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方分布非常得零散,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可见日本的海拔不高,日本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

从图中找出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图3-2),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所以日本有“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

(2)提问:

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

教师总结:

日本地形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多山的地形对其河流有重要影响,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学日本的气候。

(三)、湿热的气候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日本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从图中可知,日本在亚洲东部,属于季风气候。

由于国土狭小,地处中纬度,并且跨越的纬度较多,气候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

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三、教师小结:

日本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在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袭击。

在此气候条件下,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图3-3)。

四、堂清:

A类:

必做题:

填充册:

p71、2

B类:

选做题:

课本p181、2、3

五、板书设计: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的位置。

2、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3、日本民族和人口

六、教学反思:

 

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相关地图,从图中找出地理信息,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2、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概括日本的自然环境。

情感目标: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日本发达的经济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讲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西融合的文化:

日本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

我国隋唐时历史,日本就多次派使者到中国不定期地学习,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许多文字还保留中国的汉字。

近现代,受欧美国家的影响。

二、新授:

(一)发达的经济:

(1)讲述日本经济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十分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经济强国。

二战之后迅速发展,目前国内生产总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世界前列。

①分析日本经济的不利条件。

读图表3-6、地图册P37,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

思考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

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

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缺乏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

依赖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②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读地图册日本商品出口图,说明日本“进口-出口-进口”的模式。

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

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