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36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x

资本论复习资料

资本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对生产者以外的人来说)

1)对生产者而言,使用价值具有社会性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与社会制度无关,属于永恒范畴

2.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价值:

体现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

4.二因素的关系:

对立统一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2.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3.具体劳动具有永恒性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力劳动力的耗费,(抛开劳动的具体方式)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

形成社会劳动(为他人劳动)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人劳动,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属于个人事情)

私有制条件下,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客观上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唯一途径是商品交换的成功(劳动得到社会承认)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决定

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时间决定

含义:

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现有社会正常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要的劳动时间安。

只考虑生产条件来考虑市场需求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

具有一般劳动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两者的区分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条件不同两者可以转化。

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在市场上自发体现出来的。

二.变动(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动)

劳动生产率引起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只会影响单位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价值总量不变。

变动趋势是一定的。

三.商品拜物教

1.商品表明上很平凡,其实很“古怪”。

由此产生了神秘性,人们对此有类似于宗教的崇拜。

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并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都不具有神秘性,而是在于商品形式本身。

劳动产品取得了特定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的劳动性质和相互关系表现为物的性质,物的性质天然的代表了人。

商品是能感觉又超感觉的东西。

第四节价值形成的发展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

1.确认价值表现的两级: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主动;右边是被动的,起等价物的作用。

这种形式必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商品上,而不是同一种商品。

2.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相对的表现在等价物上。

原因:

两种商品都耗费了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性质上相同,数量上“通约”

3.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可以和很多种商品经常交换

x量商品A=y量商品B,C,D,E……(等价系列)

性质:

在该行是中商品的价值阵子体现出来。

商品作为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得到真正体现。

原因:

一种商品不只是和另一种商品发生经济联系,而是与整个商品社会发生交换关系。

扩大的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量更加得以确认。

该形式也有其缺点:

①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永无止境的,只要出现一种商品等价系列就需要延长

②交换存在一些困难(物物交换的前提是商品为双方分别需要,否则无法交换)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一系列商品=一种商品(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长生活,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简单,统一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是变化的。

四.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金银中只有一种是真正充当一般等价物,起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否则与货币只能是矛盾的。

对金和银的估价过高和过低,在这种情况下必定有一种会逐渐退出商品流通。

估价过高:

劣币;估价过低:

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

第五节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量,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

价格标准:

给货币商品的一定的数量单位。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

货币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此情况下,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

消极作用:

在一定时间和市场上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

三.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们当成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能够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能是想象中的货币,也不能是货币符号

四.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的货币,买者和卖者之间可能形成债务和债券关系。

支付工资,地租

五.世界货币:

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充当货币(国家之间财富的转移。

最初的世界货币是贵金属,现在已经纸币化)

第六节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义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通过价格的波动来竟配)

②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促使两级分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时间的差异)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

资本总公式

WA——G——WB商品流通公式

流通主体不同:

资本流通主体是价值;商品流通主体是使用价值

目的:

资本流通是获得价值量的增加;商品流通是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

资本与货币最本质的区别:

货币能否在自身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解释。

不等价交换能使单个人的所得增加,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整个商品价值量是不会增加。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1.两个条件:

①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一切生活来源,一无所有的自由

四.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1.价值间接的转化为由维持延续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决定)。

承认劳动力价值在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会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这样价值的增殖就产生了。

劳动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节价值增值

一、形成过程基础之上的价值增值

1.价值的形成

1)商品的价值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活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不只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增

值过程

2)价值增值

第三节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创造)

一.资本的划分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得到再现,不会价值增值。

可变资本:

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

它不会发生转移,是劳动者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划分的作用:

1科学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2应用于实际经济生活中解释机器设备和技术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三.为以后一些理论的分析奠定基础,如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

第四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例,表明剥削的程度m’=m/vm=m’*v两种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传统的解释: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2关键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提高劳动强调来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第四章工资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性质:

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原因:

劳动不是商品

a商品在交换之前必须独立存在,劳动者和资本家在市场进行过程种劳动并不存在,而是在交换以后才能进行

b如果劳动是商品,则必然得到其价值,由劳动来决定的结论,这是一种自我循环,毫无意义

c若劳动是商品,由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应该是全部劳动的报酬,这样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存在。

第五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再生产

一再生产:

连续的不断更新地看待生产过程,生产与再生产具有同一性

内容:

a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生产出物质产品,任何社会具有的一般内容,与社会形态无关

b都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每一生产关系都能重新生产出原来的生产出原来的社会关系,具有社会性

形式:

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扩大再生产(规模扩大)

二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每一扩大再生产其主要部分是简单再生产的规模不变:

总生产规模不变,每年资本量不变,每年获得的剩余价值不变,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三扩大再生产:

把其中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原因:

内在原因: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利益的驱使

外在原因:

竞争的压力

第二节资本积累的实质(剩余价值转变为资本)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新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化

商品生产的所有权:

商品生产者直接占有自己产品的权力

资本主义占有权:

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力

第三节资本有机构成

一一般解释:

a资本构成1)资本的物质构成: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率关系,受生产技术水平绝大技术水平越高,物质构成越高,因此也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技术构成,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C:

V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也通过C:

V衡量,其变动趋势时不能提高的

第四节人口规律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对应运动

1劳动力需求取决于可变资本的量而不是全部资本的量,不考虑劳动力价格

c/v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相对减少,需求就会相对减少,两者情况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机器排挤工人的结果,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b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在经济生活中减少了就业机会

2供给增加

a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成为劳动力,b中小资本家破产成为劳动力,c由于技术进步,劳动力范围扩大,女工和童工的大量使用

二相对人口过剩的三种形式与必然性

三种形式:

a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存在于农村的过剩人口,表现不明显,b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城市中时而就业,时而失业的过剩人口,在就业和失业中交替,c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无固定职业,就业不规则的过剩人口

第三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一般理论:

资本积累是两极的积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级是贫困的积累,分为绝对贫困(生活条件和工资条件相比绝对恶化,一般情况下,绝对贫困不能当作规律)和相对贫困(劳动着所得的在他们所创造财富过程中的比例下降)

第六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前提条件),经济危机

第一节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投资在物质生产领域,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资本

二三种阶段三种职能形态(资本的一个循环过程之内)

1购买阶段以货币形态存在,货币资本G-W(A劳动力m生产资料)

对生产资料的购买(真正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的购买(特殊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序列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具有协调性。

从量上讲,必须有一个适当比例,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使以吸引劳动力数量,使全部劳动量都能转化为商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劳动就得不到充分利用

2生产阶段,以生产资本的方式存在

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形成在该阶段完成,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业循环的决定性阶段,该智能是由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决定的

3销售阶段商品资本W’-G’商品价值的实现阶段

三产业资本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2生产资本循环3商品资本循环

资本以某种形态出发,一次经历三个阶段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形式

三种循环统一的条件:

1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使产业资本同时分布在三种形态上,三种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关键不在并存,而在一定比例

2每一阶段在时间上能够很好的衔接,时间上的相继性

两个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周转(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问题)

一周转时间:

资本循环一次所需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

资本在生产领域内停留的时间

流通时间:

由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所决定的时间

一般说来,购买是比较容易的,因此销售时间占大部分时间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价值转移的方式划分)

固定资本:

价值逐步转移,但其物质形态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全部参加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结束后实物形态不变

流动资本:

价值一次性转移,参加一个生产过程后被消费掉,形成新的使用价值。

可变资本V不能转移,只能在劳动过程中由工人创造,销售实现

这种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不同a依据不同,前者资本价值转移方式,后者剩余价值生产过程b目的不同,前者说明明资本周转,后者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c内容不同,后者体现了马克思在价值上的创新

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在价值上的损耗

a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原因:

使用固定资本本身导致自然力作用

b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自身价值的损失:

由于生产原来固定资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于技术进步出现效率更高的新型的同类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的补偿与维护

a补偿的常见形式是折旧,依据有形磨损来转移,无形磨损只有通过类似方式补偿,如缩短机器的使用年限,实际上转化为有形磨损

b维护:

劳动过程本身能维护固定资本需要一定的维护费用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固定资本周转额+流动资本周转额)/预付资本总额

周转额=周转次数×预付价值

受两个因素影响: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次数,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快慢影响到年内剩余价值量b生产规模或预付资本量,周转次数快,预付资本一定,意味着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进行同等规模的生产可以预付更少的资本,节约资本

第七章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价值转型)

要解决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第一节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成本价格

1.含义:

指商品的价值中扣除剩余价值所余的部分。

表明生产产品对资本家所支付的部分(生产上年平的资本主义消耗)(还有实际劳动的耗费即商品的全部价值,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2.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k=v+c作为一个整体。

价值形成和增值中的作用。

3.成本价格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经营活动十分重要,体现在

(1)成本价格对资本家而言是赚钱还是亏本的关键标志,它是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商品的“真正内在价值”

(2)它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竞争规律,k越低竞争中越有力,k的高低是竞争胜败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1.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基础之上的增加额,所耗资本上的增量

2.观念上进一步表现为全部所用资本的产物(所用资本大于所耗资本),因而剩余价值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三.利润率

①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加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表明m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掩盖了m的真正来源

第二节利润率的平均化与生产价格的形成

一.假定不变,每个部门预付资本不变且相等,商品均按照其价值出售

c+vc/vC+v+m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Ⅰ10070c:

30v13030%20%20120

Ⅱ10080c:

20v12020%20%20120

Ⅲ10090c:

10v11010%20%20120

二.平均利润:

按平均利润率占有的利润,平均利润率与超额利润并不矛盾

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生产价格:

指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与价值并不背离而是一致的。

a)从数量上看,生产价格的总和(全社会)与商品价值的总和是相等的。

b)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四.生产价格理论的作用

1.经济学理论既符合价值规律,由解决了等量资本与等量利润的问题。

2.说明了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此过程中,虽有矛盾,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整个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不能局限于反对个别资本家,要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

第三节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一.产生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这一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二.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剥削程度提高

2.不变资本的价值降低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工资降低,资本家利用廉价劳动力。

4.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可以通过外贸或对外投资获得利润

5.股份资本的增加股份资本获得股息,股息一般小于平均利润,则更多的利润留给企业或资本家,从而阻碍平均利润下降。

以上因素不会取消,只会减弱平均利润下降的趋势

补充:

级差地租1:

是由雇佣工人在费力程度较高,土地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超额利润转化出来的。

级差地租2:

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因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路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

租金包括:

1地租2固定资产的折旧3平均利润的一部分4工人工资

只有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而借贷资本家不获得。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部分提供的剩余价值大于大二部分所需的产品/{Ⅰ(v+m)>Ⅱc}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其他都是衍生出来的。

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1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生产2能够购买追加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和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消费资料。

简单再生产条件:

第一部分提供的剩余价值等于大二部分所需的产品

分清可变资本不变资本

看会周转速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

 

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

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

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

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

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

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

你是如何评述的?

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

论述题

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

 

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创作背景:

(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

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

(2)1843-1857:

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1849年定居伦敦)

(3)1857-1861:

对前15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写下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

这一期间的经济学手稿,现被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1858年马克思拟定的写作计划是六个分册:

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

(4)1861.8-1863.7:

马克思实际写成了一部包括23个笔记本的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5)1863.8-1865底。

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6)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资本论》第1卷是马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家庭和幸福,历经千辛万苦写成的一部光辉著作。

(7)恩格斯整理出版了二、三卷。

1885年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

(8)受恩格斯委托,考茨基整理第四卷原稿,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别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1、第2和第3卷。

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1962——1964年则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26卷(共分3册出版)。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

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

结构体系:

《资本论》的基本结构体系《资本论》的理论部分是一个逻辑严密、理论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由三卷组成: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集中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仍然是以产业资本为代表,但以流通过程为对象,既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以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为对象,研究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资本论》“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其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

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答:

历史地位:

(1)它是一部具有跨时代历史意义的科学巨著。

(2)它的出版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它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南。

现实意义:

(1)它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问题实质的理论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