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70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2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大全

六年级数学下册细化解读课标材料

(细化目标分工)

 

1、本册教学目标……………………………………..

2、第一单元目标……………………………………..

3、第二单元目标……………………………………..

4、第三单元目标……………………………………..

5、负数………………………………………………..

1、负数…………………………………………….

2、圆柱的认识………………………………………

1、圆柱的表面积…………………………………..

2、圆柱的体积……………………………………..

1、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体积…………………………………….

1、比例的意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解比例…………………………………………

2、成正比例的量…………………………………

1、成反比例的量……………………………….

2、比例的应用………………………………….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负数

依据一:

1让学生初步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经历数学化和符号的过程,感受负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学》中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并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的表示一些生活问题。

2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整数和负数。

3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依据三:

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镜,初步认识负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衔接,为第三学校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去现的现金的存入和支出,水位的高度的上升和下降,等等。

为了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原有的数的概念就不够了,这样自然引入顶数的认识。

2、学情分析

本单元虽然是负数的初步认识,但学生理解掌握上较为抽象,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之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负数的基础。

鉴以上的分析,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况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了解数学的价值。

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地比较负数的大小。

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体验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细,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明白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让学生结合具体数据说说他们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1.创新情境,引入课题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3.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4.总结激励,扩展延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依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增加难度,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识竞赛中,五一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C用16°C表示,那零下16°C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介绍用负数表示零下16度的读法和写法,体会生活中运用负数的必要性。

3)让学生思考16度和零下16度的意义是否相同。

(交流:

16度表示零上16度,﹣16度表示零下16度,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4)教师随意说出一些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出来,并说出他们的含义。

学生自己分别写一个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巩固负数的读写法。

2.教学例2.

1)出示存折的明细的示意图。

日期注释支出-或存入+储余网点号操作20040105

20040126

20040218

20040224

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重点观察支出或存入一栏,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以前学过的2000、500这些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

2)体会500、-500的含义。

出示类似数据互相说一说,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他们的含义正好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3.引导学生小结

分类:

其中有‘-’号的为一类,剩下的数为一类,给出相应的名称,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强调:

正数前可以加上+号,但通常不写,而负数前面的-号必须写。

4.讨论交流0是正数还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他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比如温度计上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5.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空。

(1).向南跑100米记作-100米,那么向北跑90米记作()。

2.如果银行利息上调1.67%记作+1.67,南无,-1.67%表示()。

3.零下9度比零下10度高()摄氏度。

4.某大楼地上共有22层,地上共有4层,如果用正负数表示每层的楼层号,则地上最高层表示为()层,地下的最低层表示为()层。

某人乘电梯从地下最低曾升至地上6层,电梯一共升了()层。

5.检查商店出售的袋装盐,盐连包装袋按规定重503g,一袋盐重502g,忌嘴-1g,如果一袋盐重507g,那么应记做()。

2.写出5个正数,再说说你想用这个数来表示什么。

四,思维练习

搜集有关负数的资料,结合自己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情况,写一篇以“负数和我的生活”为题的调查小报告。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一上的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的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负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放在课前)

1.游戏:

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反反反》。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800元(取出了8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

(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小卖部赚了500元。

(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导入。

(二)、教学例解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

+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

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

(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

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

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

2.试一试:

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

并读一读。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你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大家再想想:

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

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

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

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

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

    (板书:

认识正数和负数)

三、课堂巩固

联系生活,通过练习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了解负数的产生。

  在生活中,很多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早在两千多年前,《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人们以收入钱为正,以付出钱为负;以粮食增产为正,以减产为负,中国运用正、负数,要比西方国家早好几百年。

 2.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3.(学生交流)回忆一下刚才上课前我们玩的游戏,这些现象是否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说说呢。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巩固作业: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2.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负数的资料。

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的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

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二、新授教学

(一)圆柱的认识

1.教师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实物.

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

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操作实验

  使学生明确: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四、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五、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1.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经理探究图形的特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依据三:

教材和学情

教材简析:

由于学生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又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对圆柱的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

因此,教材对圆柱表面积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

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过程中获取的。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

使学生探索得出: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又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对圆柱的表面积理解并不困难。

因此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让学生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援助的侧面的长.宽建起联系。

因此,教学时加强操作,让学生课前做好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形状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接着引导学生再借助表面展开图,推出: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会解决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唯物主义观念。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3的达成。

2.利用例3.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的5.6.7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如果条件不允许就用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学具准备:

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一)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也可能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纸卷成圆柱的侧面

3.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4.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r×h

师: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二)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

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例2)怎么算?

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可用计算器),集体反馈。

4、解决例4.

说明“四舍五入”与“进一法”的不同。

三、实际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教材第六页做一做。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高 → S侧=ch

圆柱的体积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1.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依据三:

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

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sh。

为了方便学生根据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教材在例6之前安排了把v=sh改写为v=∏r2h。

例6创设了一个十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使学生明白圆柱形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本题可直接利用改写后的体积公式v=∏r2h计算。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学习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并且上学期已用转化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时,借助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教师的直观演示,类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直观教学降低了难度。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并不会感到困难。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是: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课堂观察、操作、提问及例5的教学,检测目标1、3的达成。

2.通过“做一做”例6及练三的1、2、3、4检测目标2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

圆柱形物体的容积。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

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课题:

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