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70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docx

师用表达技巧作用及文体特征课件

2017届高三语文总第十二张设计者白新亮班学生姓名

人物传记---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一)

一、预习目标

1.能说出传记中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形式;

2.归纳相关答题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规范答题。

二、预习内容

1、掌握文体基本特征及其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1)基本特征:

传记时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其文体特征是真实性、文学性、概括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址、活动范围等,写作是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纪录,他又具有文学性。

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概括性是指传记不是记录传主生活活动的流水账,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述说,而是要对传主的经历、事迹、贡献、荣誉、性格、价值观、评价等等按表达需要作分类、提炼、加工,以体现人物的典型性,增强文本的宣传效果。

(2)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指上述特征在传记中的实际运用。

如前面例文《吴良镛:

筑梦人生》“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一题,就必须先把握好这篇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要看这一段叙写了传主的什么事迹,这些事迹对突出传主形象、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等。

这些都是文体特征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抓住这些去分析,答题就容易了。

2、掌握传记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传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各种修辞手法、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抑扬等。

①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

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

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它是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尤其是传主之外的其他人物的叙写,即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对比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

景物烘托

侧面描写

其他人物衬托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5)、暗示主题

③引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三、高考例题分析

(一)数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_埃尔米特(节选)

  不考试的老师 

  能够使埃尔米特不愤世嫉俗、坦然前行的动力是什么?

 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妻子的了解与同心。

埃尔米特的妻子,是他大学好 友勃特伦的妹妹,她无怨无悔地跟随这个不会考试的天才丈夫,一年一年地走下去。

二是有人真正地赞赏他,不因他外表的残废与没有耀人的学位而轻视他。

欣 赏他的人后来也都在数学界享有盛名──包括研究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与微 分方程式而著名的柯西(Cauchy),发表椭圆函数、行列式理论而著名的雅科 比(Jacobi),「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的主编刘维尔(Liouville)。

这些都是行 家,而来自真正行家的惺惺相惜,比考试高分的一点虚伪荣耀,更能支助一 个失败者走较远的路。

三是埃尔米特的信仰。

埃尔米特在四十三岁时染患一场大病,柯西来看他, 并且把福音传给他。

信仰给他另一种价值与满足。

 埃尔米特在四十九岁时,巴黎大学才请他去担任教授。

此后的二十五年,几乎整个法国的大数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

我们无从得知他 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没有考试。

  三角几何里认识另一个世界 

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

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 …。

但是给他带来许多祝福:

认识妻子、好友、信仰,与整个生命的成熟。

 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Bell),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 回顾上,用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

 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

只有一个人 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埃尔米特死于1901年1月4日。

晚年写道:

 "三角几何是永恒、是不朽的。

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绝对的三角形, 但是在人的脑中却存在着完美、绝对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形状状。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总和就是180°,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最长斜 边对应最大角。

这些三角几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发明出来或想象出来的, 而是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并且无论时空如何改变, 这些特性也不会改变。

我只不过是一个无意中发现这些特性的人。

 三角几何的存在,证明有一永久不改变的世界的存在。

问题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二)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①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②贝多芬!

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

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

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③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

“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

”《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

“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

”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

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

申德勒说:

“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

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

”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

“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

”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

“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

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

”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

“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

”——这是不错的:

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④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

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

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

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

目光变得异样。

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

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

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

         

⑤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

“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

”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

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⑥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

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

奥斯特利茨——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那一天的阳光?

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

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问题2.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请分别说明。

(4分)

(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的天气恶劣(或:

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1分),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1分)。

(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1分),表现贝多芬的伟大(1分)。

问题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

用。

(5分)

(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面对不幸积极面对的乐观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1分),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1分);

(2)引用他人的话,更体现传主的奋斗精神,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客观、真实可信(1分),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1分);

(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或:

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1分)

 

2017届高三语文总第十三张设计者白新亮班学生姓名

人物传记---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二)

检测与反馈

一、人物传记之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傅雷传(节选)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

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

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自己的笑津津有味。

  傅雷严肃起来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

他会笑,但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

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

阿聪、阿敏还是一对小顽童的时候,总喜欢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

但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会有偏差,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

有一次,我们在客厅里谈得热闹,发出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两个小鬼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蹬蹬”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

这回傅雷可火了,只听得傅雷厉声呵斥,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闲扯。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大家又坐了,不免叹一会儿,辞出后不免叹口气:

“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

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

但在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杂些不够朋友的人。

误会、偏见、骄矜,都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

傅雷曾告诉我们:

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

这种事不止一遭。

傅雷讲起这些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而我们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

傅雷满身棱角,动不动就会触犯人;再加上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

他知道自己不善于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从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他并不像天上的鹤,逍遥于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

傅雷一直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只能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解放后,我和锺书到清华大学任教。

傅雷到北京来探望了陈叔通、马叙伦二老。

当时吴晗同志想留傅雷在清华教授法语,央我们夫妇当说客。

但傅雷不愿教法语,只愿教美术史。

他对美术批评始终很有兴趣。

可是清华大学当时不开这门课,而傅雷对教学并不热心。

尽管他对清华园颇有留恋,我们也私心希望他能留下,但是最终傅雷决计仍回上海,做他的翻译工作。

  我只看到傅雷和钟书闹过一次蹩扭。

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而讨论翻译问题,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

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

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

这样一来,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

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还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平心而论,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

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而译文里的谬误就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

假如傅雷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说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也许会想得周到些。

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恢复书信来往。

  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地道的傅雷。

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

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敷衍我,于是我也照例谦逊一句。

傅雷佛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

“杨绛,你知道吗?

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

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

而且一个人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问题】本文对傅雷的刻画栩栩如生,请你结合这篇传记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

(1)观察所写人物,发现其独到之处。

如文本中的“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作者确认为“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

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

又如“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锺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诸如此类,都体现了作者对傅雷有着非同一般的了解和认识,能发现傅雷的独特之处。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如为了写成傅雷性格中严肃和严厉的一面,文章中用一大段文字描写他严格禁止孩子旁听大人说话的情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他如何到客厅门旁查看,如何对孩子们厉声呵斥,以致发火的细节,读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语言生动形象。

如对孩子偷听大人说话情形的描写,又如傅雷自比“墙洞里的小

 

(二)王国维:

最是人间留不住徐虹

静安先生有词云: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好一个最是人间留不住,仿佛预示了1927年6月2日的他,在颐和园投湖的终结一幕。

但见那日,如同中国北方六月的任何一个浮热天气,风动荷影,水弄柳枝。

时值正午,远处铃声轻响,一辆洋车停下,步下纤瘦学者。

其人湖色长衫,脑后留辫,眼睛深陷,架副深度眼镜。

他给了车钱,转身,不发一言,默默购了门票。

但见长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纤长而枯瘦。

是年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时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世界仿佛翻了一个个。

然而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他的三纲五常却变不了,依然梳辫子、穿马褂,老派学人风范,难免令卖票人轻声哂笑。

那排殿西鱼藻轩,本是俗人雅客春末夏初游赏之地,鱼肥水美,下潜藏了千年的淤泥。

他或许早知了这一切。

现在,四边安静,午后的水汽正慢慢升腾。

他的心从来没有如今天一般宁静。

自沉于湖,已是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

世界是世界,他是他。

作为近代中国学问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那些史、哲、诗、戏,金文甲骨,红楼太虚,不过是他情死心枯之返照。

他仿佛从来活在虚拟世界而非现实世界。

正是:

“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相对青无语”。

王国维的死因,素有殉清说,还债说,丧子说,惊惧说,绝世说,等等。

其遗书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更留下千年谜面。

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鸿祥著《王国维传》,较之近年来的传记种种,可算是一部翔实而权威的史传。

却述而不论,对此也并未有明确的新解——谁又会有明确的答案呢。

然而从来,对其人终结的探究,是解锁其人初始及至人生轨迹的关键钥匙。

究竟是什么使他心殇弃世、“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

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其母凌氏,生了姐姐王蕴玉之后,身体孱弱。

再生王国维,身体已江河日下,力不从心,自然不能常伴幼年王国维左右。

其父王乃誉,则是在江苏溧阳县衙内做一个笔帖士。

因离家较远,公事繁忙,很少顾家。

姐姐王蕴玉长其五岁,倒成了他少年时代孤寂之时的一个玩伴。

其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慈禧维国脉,理朝章。

对外则昏庸软弱,对内则声暴色戾。

海宁虽江南富庶之地,亦战乱频仍,民不果腹。

乃至出现食人惨剧。

沿江各地大水堤决。

桐城、怀宁梅雨不断,山洪陡发,尽成泽国……据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回忆:

“我家原属小康,洪杨之乱,遭逢变故,仅剩薄田,仅得糊口。

”此乃王国维初世之社会背景及人生原罪。

可叹其生不逢时。

其母又很快辞世,他的人生初始给了他灰暗的人生底色,并且无可挽回地伴其一生。

及至后来,他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纵论古今,少年意气。

然而父亲王乃誉对其十分苛责。

其父在日记中说:

“教其不可畏世,示其不可鲁莽”。

可见他在父亲眼中,是一个胆小、内心冲突又不擅逢源的少年。

“避世”一词,并不能一言概之。

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僵化书生,而有大是大非观念。

1898年,“戊戌六君子”菜市口遭斩,王国维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

有论称,他对于曾奢谈“维新”、一旦遭变却立刻改换阵营、隔岸观火的论者,十分鄙夷,表现出中国学人风骨内在。

同时,他也并非超凡脱俗、不问国是的“智巧之人”。

私下曾指斥慈禧太后“太无情”,义愤其先支持义和团而后反手又杀“团练大臣”,并提出“不先强其国,何能抗洋”的主张。

他盛年“独学”,可谓“文章千古事,亦与时枯荣”。

留下的巨著大论——《人间词话》之外,《宋元戏剧史》、《红楼梦评论》、《观堂集林》——璨若星辰,照耀后世。

尤其,他醉心于叔本华的“意志者,乃一切生物内部之精髓,即欲生之心,支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悲欢苦乐”的消极思想,半生与叔本华之书为伴,认为“佛家涅槃”与叔本华之“意志寂灭”难舍难分。

可见他的消极与悲观由心而来,浸透灵魂。

他曾任“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正值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他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殉清而投金水河,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遂有“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雨楼”之殇,更有“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之叹。

文章第1段中,作者对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自尽前的外貌、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①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表明了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王国维仍保持着老派学人风范;

②突出了王国维临死前心情的平静,表明这是他自己“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

③很自然地引起下文人们对王国维死因的探讨,并揭示他内心悲凉的一生。

 

2017届高三语文总第十四张设计者白新亮班学生姓名

人物传记---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三)

检测与反馈

二、引用及作用

传记文学中“引用材料的作用”传记文学中有五种引用方式:

1.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3.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可从四个方面切入,理解引用的作用:

1.传主:

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

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

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一)杨绛和他的父亲

孙莲莲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

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

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

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

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

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

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

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

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

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

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

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

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

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

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

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父亲却一口拒绝,说:

“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杨绛说:

“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父亲说:

“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

去不去在你。

”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

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

他对女儿说:

“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

DaretosaveNo!

敢吗?

”杨绛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