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194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doc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朱永新

摘文说明:

朱永新博士(1958—),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

现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本文是朱永新在09年江苏海门新教育实验年会上的报告全文。

在2010年最新一期(第4期)《教育研究》60—64页以同题摘发了其中的第一、四、五、八部分。

1、沉沦与救赎:

重申教师职业之天命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师职业有一些特别的期待,希望她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但是,当今天的教师在读到这段对话时,一定会因自己的切身体会,引发深深的共鸣: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荀子·大略》)仲尼曰:

“生无所息。

”(《列子·天瑞》)

工作时间之长,工作要求之高,工作对象之复杂,工作压力之大,工作竞争之激烈,已经让许多教师产生了普遍的无力感和怨愤感,赋予了“愿有所息”与“生无所息”这两个词一种当前时代的特定含义——职业倦怠。

这一职业倦怠,从表层讲,是教育中应试主义与市场主义合谋的结果,而应试教育本身又是市场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应试教育把成长中的孩童和引领他们的教师,一起赶入了斗兽场中,全然听不见他们心灵痛苦的哀鸣。

这种对竞争的病态强调,导致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亲子之间、知识与生命之间乃至于自我的分离。

进一步,也导致了师生陷入“囚徒困境”而不能自拔,使教师一天天地被格式化,丧失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永恒探寻。

这一危机更深层的背景,是中国超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对人的异化。

随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现代化的物质进步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

物对人的控制,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对人的重新塑造。

这些现代工具不但摧毁了传统的文化系统及核心价值,还塑造了人的欲望、爱好、感觉、思想,进而塑造了人的伪自我,消解了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本真感觉,让人逐渐丧失把握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在超级现代性中重塑人类灵魂的尊严,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这本来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不幸的是,教师本身也在这种市场文化对人的塑造中日益丧失了对生活、自我以及未来的感觉与把握能力,日渐陷入恐惧、烦躁、孤独与焦虑之中。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宿命,所有人都已被迫卷入这场精神危机之中。

但是,正如数千年前当周王朝的旧文明处于“礼崩乐坏”的时刻,不同的学派曾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应对那场危机,并在那样的处境下诞生出中国真正辉煌的思想一样,危机本身是一种契机,而人类的尊严,正体现于人在这种危机前的抉择与挑战。

在市场主义、应试教育及职业倦怠的大背景下,不同的教师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一些教师选择了以社会认可的名利为人生目标,通过公开课获奖、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确立自己的价值;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对一半出自想象的西方教育,尤其是对于另类教育的悠然神往,夏山学校、巴学园、华德福,似乎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和桃花源——虽然这些教育事实上在西方同样处于极边缘的位置。

现实中的无力感,还往往与对当下政治、教育的激烈批判,对各种理想教育的误解融合在一起。

这些教师往往会成为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

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或自觉地认同应试制度,把分数作为最高的要求,在你争我斗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成功感,或采取一种犬儒的姿态,将教育职业仅仅视为一种谋生工具,视工作为一种不得己的交易……

新教育实验认为,理解、应对这场精神危机,正是当前教育的使命。

沉沦还是救赎,教师职业的尊严与价值,正体现于这种危机下的每个教师的独特抉择,体现于教师的创造与超越。

也就是说,要应对这场危机,最终将取决于每个教育者对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体悟,对自己使命(职业之天命)的认识。

因此,新教育实验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秉承儒家修身齐家,进而改良社会的传统,以孔子为榜样,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朴素的人生之志,既是教师个体面临这场精神危机的应对之道,也是整个社会在此精神困境中的振奋之路。

2.生命叙事与元语言

这一场精神危机,从本质上讲也是语言的危机。

不管一个人是否自觉意识到,人的一生都可以视为一个书写中的故事。

这个不断删减、修改的剧本,在生命的最终一刻才全书定格,静止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

而在此前,只要一息尚存,生命的全部意义,包括生命的最后刹那,都可以因为故事中这惟一主角的抉择而完全改写。

——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在四川大地震中,有许多教师正是在生命最后片刻的壮举,赋予了自己一生中的每一刻以深远的意义。

所以,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我们认为,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从事教师职业就是把教育作为自己故事的主旨,并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来展开与书写。

而一个生命的独特叙事,又是人类叙事、民族叙事乃至于家族叙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个民族,就是用同一种语言书写每个生命的不同故事。

洪堡特曾经说过: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

在一定意义上说,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种民族文化和语言,就是生活在这个民族之中的每个人的元语言,也是共同语言。

对于中国人而言,以汉语为主体的汉语文字以及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文化就是我们的元语言,是我们的存在之家。

我们生命的成就,取决于对这一语言的理解、接受、传承与创新。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叙事中,同一种语言有着三个相衔接的不同层面:

一是人类语言,二是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化共同体语言,三是你所处地域的乡土、家族语言。

如果从叙事元语言的角度来考察,那么上述的精神危机,事实上就是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化共同体语言系统出现了危机。

当这一语言系统中的“仁”、“义”、“礼”、“智”、“信”乃至“忠诚”、“敬畏”、“孝顺”这些最基本的词汇被深深地怀疑以及诋毁的时候,作为这种语言的使用者,用这种语言进行自我书写的叙事者,怎么能不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继而陷入虚无主义的恐慌?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引导我们的先人道法自然,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的先人担当天命。

虽然在历史现实的流转中,理想主义总会呈现为这样那样的扭曲,但是,儒道根本思想的精魂,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

四大发明与唐诗宋词,上千年间的辉煌文明,乃至近几十年来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重新崛起的事实,连同数千年的坎坷、罪恶以及近数百年的落后与失败,告诉我们既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权利自大到拒绝反省,拒绝对其它文明的聆听。

所以,从教师生命叙事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语言系统。

同时我们还必须郑重地考虑,如果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生命书写成新的传奇。

那么,究竟哪些语言才是我们应该使用的叙事元语言?

哪些词汇才适宜成为我们应该择取的叙事关键词?

新教育实验认为,科学思想,民主思想,人类伦理价值,这些无疑是当前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但它们也仍然需要一种民族语言的转译与承载。

成为这些思想的自觉传播者,与成为中华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应该视为一个教师的职业本份之一。

3.生命叙事的体裁与风格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但是,每一个生命总会从自己的独特的境遇中,用这共同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独特叙事,道出存在的奥秘与真理,亦即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一个民族的精神,主要不是由它的哲学著作,而主要是由它的英雄叙事所表征的。

对我们这个民族而言,李白的逍遥,屈原的忠诚,杜甫的忧患,文天祥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苏轼的豁达……曾经成为这个民族的所有子民的英雄,而成为每个后人叙事的榜样。

在当代,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袁隆平等英雄的身影,也激励给许多年轻的生命。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于是,我们精神的明亮与开启,思想的深邃与丰富,都因为榜样的匮乏而被相对地淡化了。

而中华民族的创造之魂,也在经历了漫长的高峰之后,又沉入了一个漫长的停滞。

既然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这个叙事一定有他特定的范本或者原型,无论是自觉的或者是无意识的。

以怎样的人物为英雄,为自己的生命叙事选择怎样的榜样与蓝本,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体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他们身上,才真正地存活着民族的道德伦理准则、哲学思维方式。

甘地或者鲁迅,孔子或者范蠡,勾践或者唐太宗……都将会把一个民族和一个生命的未来,带向不同的方向。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叙事,是从身边或书本上(现在是影视上)的成长范本中开始。

这范本可能是自己所处的文化圈中的民族英雄,也可能是家族中某一位有杰出成就的长辈。

孩子通过聆听他们的传奇故事,阅读关于他们的传说,模仿他们的生活风格而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

而因为叙事元语言存在着丰富性,生命又各有偶然的机遇,于是生命在叙写自己故事的过程中还会呈现出不同的文体及风格。

用文体来比方,有些人的一生,是一出多幕戏剧,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突变。

这种人,或许从小自卑而终生不断地追求超越,或许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地遭遇重大的危机或者意外。

像屈原的《天问》一样,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于世界本质的探索,往往成为他们生命叙事的主题。

有些人的一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纯粹、凝练、隽永、独特。

他们的一生往往顺风顺水,没有波澜曲折。

所以为人处事往往达观从容,人际关系和谐。

还有些人的一生,则是一出轻松滑稽的小品。

他们通过解构和自我解构,不断地消解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种种危机与意外,从而让自己巧妙地逃遁出来。

更多人的一生,则是一篇平庸的散文,平淡、大众、日常、平衡、松散,甚至可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叙事,是许多叙事碎片的堆积。

他们的故事,是被更大的时代叙事推动着向前走,随波逐流,直至生命结束。

不同的生命叙事,形成了不同的叙事风格。

第一类人的风格是“崇高”。

他们的生命是思辩的、反省的、紧张的。

他们往往因为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极易形成悲剧性的性格,日常生活也不够从容舒展,甚至会被命运击垮。

但若有足够的强大,并且有较好的方向感,则可能会形成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比常人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职业的意义,并具有更强烈的职业认同,并调集巨大的生命能量,使自己走向卓越。

第二类人的风格是“优美”。

他们的生命是诗意的、抒情的、从容的。

但这种优美,往往有可能妨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度觉察,从而很难走向崇高。

因此职业生涯很容易走向优秀,但要走向卓越,则需要拥有更强大的生命能量以及超越精神。

第三类人的风格是“反讽”。

他们的生命是解构的、自嘲的、游戏的。

这种风格的老师,往往不易紧张,能够看透某些功利以及体制化的束缚,并跳脱出来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

但是也往往容易成为虚无主义者,在消解危机的同时,也消解掉人生崇高和美好的一面。

第四类人的风格是“没有风格”。

他们的生命是缺乏个性、随波逐流的,他们的自我是相对模糊的,是不断地被外在的文化所刻写,被外在的事件所抛摔,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反应。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的生命叙事,应该是一首诗,或者一幕精致的戏剧。

“诗”意味着创造与意义感,“戏剧”意味着统一性与高度的凝练。

而生命叙事的风格,当然可以是优美的或者崇高的,甚至是反讽的。

但是,无论如何,生命不能失去“崇高”感,因为崇高感就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对意义的不竭的追求。

这也是新教育实验为什么要强调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的原因。

新教育实验认为,如果教师职业是生命叙事中的主体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让这叙事的每一年,每一个学期,每个季每个星期每一天,都开出一朵花来,让这一段叙事在回首之际不成为无意义的空白。

正如河南焦作的一位新教育“毛虫”曾经追问的:

我耗尽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精力与感情的职业,我能够对它漠然吗?

如果我不能让我的生命在我的职业中发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4.职业认同:

重建信任

“认识你自己!

”,这是古希腊帕尔纳斯山石碑上的名言。

这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是源自于“我是谁”的追问,那么,他的职业本来应该是对“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的最终回答。

如海德格尔所言,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上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寄托。

画家以绘画为生命意义之所托,农人以在大地上耕作为生命意义之所托,而作为一名教师,也就意味着传道、授业、解惑,并用人类文化知识和价值体系塑造人类灵魂,是自己一生意义的所在。

但正如我们在第一节中所谈到的那样,在现代社会,受市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冲击,教师也很容易像其他职业者一样,在大潮中迷失自我。

因此,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身为教师者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

我是谁,我应往哪里去?

谁是我的榜样?

这种追问,其实就是对职业生涯的意义乃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根本追问,并最终用行动,对之作出回答。

而成为本质意义上的教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意味着你必须经过漫长的修炼,逐渐汇入由孔子和苏格拉底最先垂范的伟大传统,让他们的精神气质穿越你的灵魂;意味着你须一天天地认同这份职业,将自己人生的意义编织到学生的成长中去;意味着你日渐拥有一份对于职业、学生以及自身的信任、信念乃至信仰,从而勇敢地担当起此一职业所赋予自己的责任。

多少人在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初,曾怀着美好浪漫的憧憬?

虽然心怀忐忑甚至恐惧,但他相信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但是,这种信念很快就会被现实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所粉碎。

他或许会发现:

应试教育席卷一切,领导只重视成绩;同事之间你争我斗,学生也势利冷漠、自我中心,难以管理;而学科知识简直是永远无法真正掌握的汪洋大海,稍不留神,就会将你淹没……这种无力感所带来的挫败,会摧毁一个人最初对自己以及学生的信任,并将许多人导向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

因此,在当前语境下要成为一个本真意义上的教师,就必须从重建信任开始。

何谓信任?

这里所说的信任不是对某人或某物表示相信,而是说一个人存在于世,对世界要有一种根本的信任。

所以,这种哲学上的或者教育学上的信任,指的是一种姿态、一种情感、一种精神。

它包括对于学生的信任和对于自我的信任。

对学生的信任是指:

无论学生目前多么愚笨、顽皮甚至不可救药,对他的未来始终抱有信任,坚信他的生命具有无限可能性,他无论经历多少灰暗、挫折甚至倒退,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只要用心寻找,一定能够发现开启学生生命之门的锁钥。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自我的信任是指:

我相信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必将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我必将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

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成为一个愤世嫉俗者,是很容易的;要成为一个仍然心怀梦想,怀着根本信念的人,则是艰难的。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

”这正是教师应该具有的智慧与勇气。

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也让自己,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

这种信任、信念乃至于信仰,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人喜欢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如果说种子是希望与愿景,岁月是坚守与意志的话,那么这两个词前都用了“相信”,则表达了这种对世界对生命的根本信任,是对自己职业的最终的体认与认同,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终将如草木萌芽、开放,成为宇宙创造韵律中的组成部分。

有了这种信任,这种信仰,那么,职业生涯中冬的寂寞与夏的严酷,都能够从容地承受。

5.危机与遭遇:

迎接挑战

与重建信念相伴随的,是对意义感的寻求。

这就是:

“我为什么要做老师?

”甚至“我为什么而活着?

”。

或许,对于意义感的思考,要从退休甚至于死亡的那一刻开始。

当你垂垂老矣或者弥留之际,回想起一生的时候,是欣慰与幸福,还是遗憾或痛苦?

许多人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生汲汲其中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而过去弃如敝帚的东西,或许才是最需要的。

这些生命最深处的需要,只不过曾经被岁月的尘埃,被无谓的功名遮蔽了而已。

而它,恰恰是自己人生意义之所在。

对待教师,有三种境界:

一是把教师作为职业。

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养家糊口的谋生之所。

既然是谋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二是把教师作为事业。

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们渴望来自他人尤其是学生的肯定,工作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关系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成就感。

三是把教师作为志业。

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宗教,为意义之旨归,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

对于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信念,会驱使他们通过学生的卓越发展,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扩充。

这三种类型的教师的形成,往往与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生涯里的危机以及意外之事的不同态度与不同处理方法有关。

有些教师习惯于将职业生涯中的危机与遭遇视为麻烦,视为生命中需要加以回避排除的意外。

因此,他们或者躲避,不去正视和解决问题,而是倾向于忽略问题,任其病菌般在内心堆积;或者简单应付,得过且过,过了一日是一日,而不去思考长远解决之法;或者转嫁责任,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在原因,通过指责抱怨他人或者相关组织才缓解内心的压力,获得心理平衡和自我欺骗;或者变得麻木,懒于思维,随波逐流,工作日趋机械化……

其实,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对危机与意外之事的回避,乃是对自身发展的回避,从根本上讲,即是对我们存在本身的回避。

这种回避,将会使我们陷入到非存在的焦虑之中,一天天地远离真实的自我,日益退化并变得麻木、机械、因循守旧、缺乏创造力,这正是职业倦怠的深层根源。

反之,如果以积极的姿态直面这些问题,并调动原有经验以及吸纳新的经验去应对这些问题的话,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敏锐感觉就有可能被恢复,思考能力会得到加强,职业经验以及存在经验会得以丰富更新,职业自我进一步形成,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危机,更难突破,那就是优秀。

从某种意义上讲,优秀是卓越的最大敌人。

从平庸走向优秀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从优秀走向卓越。

因为从平庸走向优秀,往往会有许多外在的压力会转化为动力,例如同行竞争、领导评价、学生满意度等等,这些因素会推动着那些渴望拥有职业尊严的老师从平庸走向优秀。

但对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要能够从鲜花与掌声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则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更强烈的责任感,需要不断地主动寻求和拥抱问题,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更高的挑战,向自我的极限不断地冲刺。

职业生涯时时处于危机之中,时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

在这场挑战中,是心怀恐惧消极回避,还是满怀信心积极面对?

换句话讲,作为教师,你将如何不断地书写你的职业故事?

尤其是当它被不断地打断的时候?

你是重新调整写法,不断地摒弃一些东西,又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以使故事更为丰富和波澜起伏,还是不断地退回到原来的叙事中,让故事显得单调重复,甚至杂乱不堪?

这需要每一个教师做出自己的选择。

6.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生命之花的绽放是绚丽的,生命之果的采摘是幸福的。

但是,从种子之破土,它所穿越的一个个日夜,一个个四季,都是寂寞的,是需要我们用信、用爱去承受、去担当的。

如果没有高度的专业发展,爱何以实现?

如果没有高度的教学教育技艺,我们如何可能把一个幼小的生命,带到卓越的境地?

如果我们自身不是优秀者,我们如何培育出优秀?

如果我们自身不是卓越者,我们如何培育出卓越?

与许多教育实验不同,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实验的出发点。

我们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也就是说,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保证。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

新教育实验认为,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

它还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这里的知识,主要是如波兰尼的《个体知识》中所说的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更不是各种信息的大量堆积),而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短板”,因此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为此,新教育实验开始着手研制一张“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即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

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

所以,教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就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他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

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

新教育实验认为,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此外,那些在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也被称为根本书籍。

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

强调对根本书籍的阅读,其实就是强调恢复原初思想的能力,恢复教师重新面对根本问题,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当下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人类的根本书籍,生命的根本书籍还是专业的根本书籍,都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生命、理解教育。

这种根本研读,能够培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深厚的背景,避免了在词语中飘移。

在阅读方法上,新教育实验主张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

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在强调专业阅读的基础上,新教育实验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

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

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

这样,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新教育的专业写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

专业写作是为了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因此调动专业积累,理解教育教学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的过程,反思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现象以及教师的应对情况进行基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理论的专业评估,对其中的复杂因素以及因果关系进行梳理。

在这个意义上说,专业阅读是专业写作的前提。

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

新教育认为,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专业写作的根基是专业实践,专业写作的目的也是服务专业实践。

实践水平决定着专业写作的水平。

专业写作是对日常教育教学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是无法脱离专业实践而单独存在的,因此专业写作与实践始终是编织在一起的。

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

专业写作是学术性写作而不是文学写作,因此更注重事实、学理和逻辑,强调客观地呈现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抒情化、浪漫化写作。

所以,教师的专业写作需要忽略丰富性,淡化“戏剧性”,强调简单性,突出逻辑性。

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

即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