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296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西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历史2021.1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天子派遣自己的子弟、功臣,以及亲属或臣服的旧邦首领,带着武装家臣到指定地点去治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造成了不同族人的混居。

“不同族人混居”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A.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使国家彻底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D.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发现小麦、稻米、粟等炭化植物籽粒

●多处发现大量马、牛等大型动物骨骼

●分散出土大量犁铧、锄、镰等铁农具

●发掘出一定数量的炼渣等冶铸遗物

●度量衡器中,仅发现用于称重的铁权

2.右栏为2020年发布的汉代路县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

从中可推测出

A.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

B.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

C.路县人采用灌钢法制作农具

D.汉代长度和体积标准不统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

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

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4.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

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颁布“推恩令”设节度使庆历新政

B.实行“削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C.设置中书省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

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5.有学者认为,宋代在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新局面”,奠定了此后近1000年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

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国家财政主要依赖南方

B.开始分割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C.抬高士人的地位,形成崇文抑武的局面

D.市民数量增加,散曲和杂剧兴起并流行

6.某朝宰相上奏说: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

以程子、朱晦庵(即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

”此朝代应为

A.唐朝B.北宋C.元朝D.清朝

7.下表为依据史料统计出的明朝中后期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

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此时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

时间(年)

1571-1575

1576-1580

1581-1585

1586-1590

1591-1595

平均每年输入中国

白银(单位千克)

41048

124050

187591

202453

218506

对以上图文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①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史实,学者观点属于历史解释

②学者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体现出“全球史”的视野

③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白银输入迅速增长,表明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明朝后期开始,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造成此现象的经济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B.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D.印刷业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普及

9.右图为《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之一,展示了平叛过程中的某些重要场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绘制后,由法兰西皇家艺术院制

成铜版画。

此画的价值在于

①用绘画形式保存了诸多历史细节

②体现了当时中西艺术交流的成果

③揭示乾隆时设置军机处的必要性

④反映了清朝维护新疆统一的史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11.1899年,梁启超提出:

“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

欲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

”下列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并在日后发挥此作用的是

A.编译《四洲志》B.首次派遣留学生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D.京师设立大学堂

12.1904年,孙中山说: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材料所说“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最有可能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13.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曲折过程。

下列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B.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C.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D.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4.《青年杂志》第1卷宣告“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4年之后《新青年》第7卷则宣告“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影响此变化的重大事件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军阀割据的形成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15.著名抗战歌曲《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右栏为其部分歌词。

关于这首歌的评述,准确的是

①诞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

②反映出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③呼吁尽快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④激发了广大民众团结抗战的热情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6.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和陈毅率团访问非洲10国。

之后,非洲38个国家中17个与中国建交,非洲成为中国援助的中心。

此外交活动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为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B.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创造条件

C.标志着新中国冲破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

D.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一些基础设施和企业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17.右栏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1949-1978年的部分建设成果。

由此可以概括出该阶段成就的特点是

A.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B.基础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

C.自力更生,实现了工业化

D.国防高科技跃居世界首位

18.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下列事件排序准确的是

①宣布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设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A.③①

②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③②

19.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指出:

“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

……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B.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C.表明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D.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20.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这些成就表明

A.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B.民法典取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D.中国的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正式确立

21.雅典城邦的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与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可见,两国公民大会的相同点在于

A.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都实现了多数人的民主

C.均符合柏拉图理想国模式

D.决策均不受到任何制约

22.对比下列两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薄伽丘于14世纪创作的《十日谈》,以意大利文写成。

“当时定下这条法律,女人并不曾同意过,而且也并没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

莎士比亚于17世纪创作的《哈姆雷特》,以英文写成。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两位作家都用他们的民族语言创作

文艺复兴在欧洲得到了拓展

作品都对未来的社会提出理论架构

作品都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A.

B.

C.

D.

23.1609年荷兰人在《海洋自由论》一书中提出“人人有权贸易”,“贸易自由”首次被宣告为国际交往的一项原则。

此主张的实质是

A.巩固荷兰在地中海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B.挑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贸易霸权

C.组织贸易垄断公司与英国、法国抗衡

D.继承了启蒙运动倡导的天赋人权思想

24.17-19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其中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的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25.右图漫画创作于1831年,一群英国下议院议员围绕在钱仓前,一边贪婪地从中取钱,一边说:

“选举制运行这么好,为什么要换掉它呢?

我们不需要改革……”此漫画意在

A.暗示公款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议员的口袋

B.批判英国国王干涉下议院议员的选举

C.揭示对现行选举制度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D.强调无产阶级应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26.2018年,日本发行了一套明治维新150周年纪念邮票,包括《东京汐留铁路馆蒸汽汽车等候图》《横滨邮局开业图》《欧洲管弦乐合奏图》等。

推动以上景象出现的是

殖产兴业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文明开化政策

制定明治宪法

A.

B.

C.

D.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多国达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由此产生的作用包括

①有利于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②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③加强了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国际间协调

④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依据下方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大事,概括出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等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A.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苏展开对话的同时,核战争风险激化

C.美国继续遏制苏联,双方军备竞赛升级

D.在苏联妥协的前提下,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29.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基础电信协定》,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这表明

A.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B.贸易关税的下降改变人们的生活

C.经济全球化拓展到服务贸易领域

D.跨国公司使各国的生产连成一体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黑色幽默派”,以嘲讽的态度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欧美“荒诞派”则力图反映实际的丑恶、虚无和人的不安,苏联和新中国文艺的内容则多反映革命和建设。

20世纪下半期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

A.相互借鉴的特点B.趋同化的倾向

C.固守传统的趋势D.多样性的特征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31.(9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

1

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

2③

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

(3分)

 

材料二

 

图1图2图3

图1:

秦朝“书同文字”木方:

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图2:

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

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

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图3:

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

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

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6分)

 

32.(16分)中国特色建党建军之路

材料一1937年,曾参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回忆:

“我们决定制定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宣言,但是,党的这个最早的文件,我们一份也没有了。

1956年,苏联把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移交给中国。

专家从中发现一份俄文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其译成中文。

董必武审阅后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材料”。

1960年,有学者在某论文附录中发现打印的英文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论文写于1924年,作者为中共一大代表。

经对照,英文本纲领与俄文本内容基本相同,第10条内容后均缺少第11条的序号和内容。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研究中体现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的方法。

(4分)

要求:

“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两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二1929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

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

会后,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不断推进党和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摘自古田会议纪念馆展览前言

材料三1929年红四军党员成分的调查统计结果

分类

比例

农民

48%

工人

23%

知识分子

14%

小商人等其他成分

15%

材料四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

……主观主义纠正的方法:

(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

(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

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摘自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

(2)“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论述。

(12分)

要求:

观点正确,论述全面,史论结合。

33.(6分)“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材料在大学里,牛顿了解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的成果,他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一定轨道运行的理论,但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牛顿对此反复思考。

1665-1666年,牛顿为躲避瘟疫回到乡下。

这两年他在物理、数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伽利略于17世纪初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1668年,牛顿制作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它用数学表达方式,将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牛顿的多半时间都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的是以观察来验证科学概念的方法,而牛顿则将实验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

他说:

“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从“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角度,阐释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

(6分)

要求:

体现“关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4.(10分)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

材料一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生存在疯狂仇视它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和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迫使他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的全世界的共同经济关系。

——列宁《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1921年)

材料二1922年4月,28个欧洲国家参加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召开。

俄国代表团根据列宁制定的方针,开展外交活动。

“俄国代表团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只要欧洲和全世界还处于新的战争威胁之下,任何旨在恢复经济的努力都是徒然的。

俄国愿在‘互惠、平等和无条件相互承认’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的贸易界、工业界建立务实的关系。

……拥有不可计量的自然资源的欧洲最大的国家俄国,是能够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做出贡献的。

……苏维埃政府决不接受任何奴役性协定。

”会议期间,俄国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经贸关系,由此创立了和平合作的新型关系。

1924-1925年,英、意、挪、法、日等国先后与苏联建交。

1923-1925年,苏联进口的机器和设备增加4倍,重工业物资增长9倍以上。

——摘编自《苏联简史》《苏维埃俄国出席热亚那会议的策略思想》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苏维埃俄国在热那亚会议上的外交活动。

(10分)

要求:

结构完整,角度全面准确,史论结合。

35.(14分)中外粮食的生产与储备

材料一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

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

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

仓窖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租糙米。

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

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国家粮仓分布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概括当时国家粮仓得以大规模兴建的条件。

(6分)

 

材料二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大事件一览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31年

美国人发明使用畜力牵引的联合收割机

1860年以后

英、美等国开始大量生产畜力谷物条播机

1889年

美国研制出内燃机驱动的拖拉机

20世纪20年代

内燃机驱动的联合收割机在美国大规模使用,迅速推广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广泛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

21世纪初

中国研发出耕耘、除草、喷药、收割等多种农用机器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世界范围内农业机械化的大致历程。

(6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2021.1

第一部分(共15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A

C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D

B

B

A

B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B

C

C

B

A

D

C

D

第二部分(共5题,共55分)

31.(9分)

(1)①法家;②儒家;③道家。

(2)图1:

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

图2:

公元前4世纪以后,汉字从中国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图3:

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32.(16分)

(1)参考答案示例:

史料搜集方面,①从多种渠道获取相关史料。

如访问参加中共一大的当事人,查阅当事人的文集等,查阅共产国际等机构保存的档案;或答从国内外范围搜集。

②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

如董必武的口述史记录为口述史料,档案和论文所附录资料等为文献史料。

史料辨析方面,①“互证”的方法,如将文献史料给当事人证求,或将不同文献史料进行对比。

②将文献史料给当事人求证,如将俄文本纲领送董必武审阅。

③将不同文献史料对比辨析,如将英文本纲领和俄文本进行比对。

(2)参考答案示例:

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失败后,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农村革命环境中,红四军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会议确立“思想建党”的原则,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解决了如何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问题,提高了领导力。

会议还强调进行社会调查,从国情出发决定斗争策略和方法,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红四军主体是农民,会议确立“政治建军”的原则,明确红军的性质是执行革命任务的政治集团,不同于旧军阀;会议重申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解决了如何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提高了战斗力。

红军积极投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得到群众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

总之,古田会议具有重大意义,此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33.(6分)

牛顿融合了伽利略等人的成果,加以科学整理,形成经典力学体系,他还在光学、数学等领域取得重要发现。

牛顿继承前人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方法,严肃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相结合,并重视实验和理性化思维方式。

其伟大发现及采用的科学方法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因此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34.(10分)参考答案示例:

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宣布愿意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与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并突破列强包围与德国签约发展经贸关系。

一方面,当时苏俄面临濒临崩溃的经济状况和险峻的国际形势,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为争取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列宁提出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并存的思想,以资源和市场为吸引力,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有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二者有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