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329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doc

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学区教研室杨建军

邮编:

743000联系电话:

13079348054

(通讯地址:

定西市安定区永定东路186号凤翔学区教研室)

内容摘要:

校本教研制度是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兴起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已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在夯实基础、适当借鉴、增进反思、注重实证、倡导多元化、促进专业化方面更应把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

校本教研制度回顾前瞻

50年代前后,兴起了一股教师“行动研究”的强大势力,至此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教育实践的。

这种研究传统因此产生并日渐成熟,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研究。

一、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回顾

众所周知,重视校本教研和制度建设,应当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行动反思为基本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而教研室的职能则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

教研员的角色也变“检查”为主为“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成为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

尽管如此,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较大分歧,综观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关于校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有人从校本教研制度的发生机制的角度提出,“校本教研制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研究制度”。

有人从校本教研制度的目标追求的角度认为,“校本教研制度是指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证校本教研有效地进行形成的、以学校实际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制度”。

有人从校本教研制度的特点分析的角度强调,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研究解决学校、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研究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逐步形成新的完善的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由于这些认识的相对多样,所以导致在校本教研的本体内涵和基本归属问题上认识不稳,甚至处在模糊状态。

2.关于校本教研制度的类型

针对校本教研制度的类型,有人认为,校本教研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具体可分为自我反思的制度、同伴互助制度、理论学习和专业引领制度,这是校本教研制度的三个核心要素。

有人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可分为校本培训制度、反思交流制度、同伴协作制度、专业引领制度、资源整合制度、激励保障制度等。

有人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评价奖励制度。

有人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包括学习交流制度、责任制度和评价制度。

有人认为,校本教研制度有校本教研组织制度、校本教研启动制度、校本教研指导制度、校本教研交流制度、校本教研服务制度、校本教研激励制度等形式。

统而言之,分类方式具有多样化特点而且相对随意,并没有关注其分类的依据和标准。

3.关于校长在校本教研制度中的作用

对于校长的作用,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但在具体分析校长在校本教研制度中的角色和作用时,又有诸多不同的观点。

如有人认为,校长“是教师危机的预警者、信息提供者、专业引领者,是校本教研制度的领导者、研究者、组织者和服务者”。

有人认为,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保障者、引领者、激励者”。

有人认为,校长“必须了解教研、参与教研、指导教研、保证教研”等。

校长的角色及其对校本教研的态度和行为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究竟是什么,迄今尚不明确。

二、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向的思考

1.强化校本教研的基础性工作

在诸多有关“校本教研”的文献资料中,“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校本培训”等名词大量充斥其中,究竟这些概念之间属于什么关系,“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有何区别,能不能同时开展,“校本教研”是“校本教学研究”还是“校本教育研究”的简称,校本教研制度是所有类型“学校的研究制度”,还是“中小学特有的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是针对所有“课程”的还是专门面对“新课程”的,校本教研制度的“质的规定性”究竟包含哪些具体的方面?

所有这些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中,尚不清楚,即使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其逻辑关系亦存在一定的混乱,十分需要夯实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

只有加强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研究,才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独特意识,宣传校本教研对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学校工作的动力,鼓励和鞭策有利于校本教研的行为,从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校本教研队伍,推动针对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的校本教研工作。

2.加强经验学习,避免机械照搬

国外在校本教研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借鉴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策略,提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但是应特别沮意克服教条主义,避免机械照搬的倾向。

为此,要注意选择适合于自身条件的校本教研经验,这样的绍验与本校的情况可比性强,容易把其先进成分学到手;要进行独特的思维加工,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而不追求单纯的相似;要着重研究和学习其校本教研的成长道路,力求效“法”而不效“仿”。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都要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积极开拓者,做到处处、事事、时时都在“走自己的路”,力争使校本教研表现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色。

3.增进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目前的校本教研宣传力度大,但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显著。

这虽不是由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对现有研究缺乏反思应属其一,为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适当开展一定的元研究也是必要的。

毫无疑义,反思是促进校本教研从个体化的自生自在形态走向公众化的自觉自为形态的动力,然而仅仅局限于一时的某几个人或某几个方面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校本教研对于元研究方法的应用程度,着力打造一种浓郁的反思氛围,并努力使其成为校本教学研究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习惯,才能更有利于对教学领域所涉猎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提升校本教研理论的整合力度,推进其整体的科学化。

因此竭力反思我们的研究,将使校本教研的理论层次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不仅有利于夯实基础,摆脱尴尬,更有利于扩大影响,指导实践。

4.倡导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

要让理论站得住脚,就必须走进实际,善于借助实证工具和方法。

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泛指所有经验型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狭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利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对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数量分析,考察校本教研活动的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的方法。

任何对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分析从一开始都是用数据说话的,大凡对立的观点都需要用事实说服对方、赢得公众。

5.推动校本教研制度创新,提倡研究的多元化

校本教研制度作为推动教育工作的一种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以带动整个教育工作的创新。

我们可以联系校本教研的特点和创新的可操作性,进行校本教研制度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科学的和先进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如超前思维、逆向思维、线性思维、系统思维等。

要善于运用独特的思维品质,大胆质疑,突破定势,深刻领悟;要善于发现并分析校本教研的具体问题,验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找寻校本教研的创新思路;要善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思考教研工作者怎样理解和对待已有的校本教研、怎样建构校本教研的意义和生成相应的价值体系、怎样建构新的校本教研活动并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等问题。

总之,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教师陈旧的教育观、狭隘的课程观、被动的学习观以及僵化的教研管理体制的束缚和阻隔等。

但是,只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就能为教育者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展示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可以说,关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任务依然艰巨,前景却空前美好。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