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1758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9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docx

校本研修制度及文化建设

第六章 校本研修制度化建设

第一节 改革完善传统教研,建立校本教研体系151

第二节 构建校本研修制度的的几点建议153

【案例】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实施方案155

【案例】以学术节为载体的分层次校本研修165

【案例】名师送教下乡活动的策划和启示

第一节校本研修管理概要

(一)校本管理的含义

校本,学校本体。

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

管理,根据美国学者F.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韩放译第104页):

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广为推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它的核心在于致力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将教育的责任与权力转移到学校层面,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学校资源(知识、技术、权力、材料、人员、时间和财政),把学校视为“自行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System),从而使每所学校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尤其适应学生的需要。

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校本管理改革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建立信息共事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

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

目前,校本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

根据中山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黄崴的解释:

校本管理即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

一是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办学权属于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办学目标和任务;三是学校有关成员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社区成员组成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组织;四是学校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及其执行负有责任

 

校本管理理论述评

[作者]夏新斌

[作者简介]夏新斌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校本管理是一场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管理改革运动,它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的改革[1)。

到1993年为止,美国至少有44个州开展了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其中,肯塔基州和德克萨斯州全部实行了校本管理。

此外,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校本管理[2]。

研究校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校本管理的内涵

校本管理(School—bassdManagement,简称SBM),又称学校现场管理(school—“temanagement)、现场管理(slte-basedmanagement)等,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

兰(Halen)等人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权力下放的形式,学校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通过决策权的重新分配,能够激发并保持学校的进步。

[3)拜雷(B“1ey)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决策参与过程,参与决策的人员要对决策负责。

[4]赫尔曼(Herman)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结构和过程,它允许学校在指导、预算、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人事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权。

同时,学校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要参与学校的决策制定。

[5]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管理这一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1)学校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学校作为自主决策、自主发展的办学主体,在课程设置、人事安排、财政预算、资源分配等各

个方面拥有自主权;2)与学校联系紧密的各种相关利益者,如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

(一)、校本管理产生的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

1、世界范围内公共管理模式的变化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变化频繁的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庞大的组织、管理、控制严密的官僚制组织(不论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已经不能正常运转了。

传统的官僚制正在被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模式所取代。

作为公共部门的教育管理部门也是如此。

市场化趋势深刻地影响着公共部门的行为方式,促使其职能发生变化,即由传统的行政控制转向宏观指导、政策建议、信息服务,而先前的各种管理决策权力则下放到基层。

2、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它一直都在从西方企业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养分。

如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以后,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卡伯雷(E.P.Cubberley)、斯特雷耶(C.D.Strayer)、里德(W.G.Reader)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着重探讨了如何高效率地处理教育管理事务的方法。

博比特(P.Bobbit)则忠实地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6];在人际关系学说兴起之后,教育管理中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视导、民主教学等的研究便开始流行开来;在管理科学产生之后,在教育管理的研究中产生过一种新科学管理派,他们试图以较新的、更复杂的方法来运用管理科

学的思想、方法与技术。

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纷繁芜杂,但总的趋势是强调分权、决策参与、灵活性、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不断创新等。

校本管理的原理及模式正是这种分权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在学校教育管理

领域中的体现和应用。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

它涉及艺术、文学、语言、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西方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西方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等进行解构、批判和否定,以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建立新的世界观,适应西方现代社会的需要。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否定,印反对绝对的基础、惟一的中心和单一的视角,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主张平等对话与开放。

这些观念对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管理方式、决策方式起到了一种思维预设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管理实践中的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决策参与。

4、教育民主化的倡导

社会民主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

教育民主既是社会民主的体现,又是促进社会民主的有效手段。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需要对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决策制定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与构建。

如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决策的民主参与等等。

对教育民主的倡导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不受到教育民主化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从根本上说,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决定了国家要对教育行使管理权。

不论是在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法国,还是在实行州和地方管理为主的教育制度的美国,或是在实行上述两种制度相结合的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权实际上都掌握在

代表国家利益的地方教育管理当局手中,因此学校的管理方式几乎都是以外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给学校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1)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官僚化程度高,学校管理机构庞大而僵化,面对内、外部变化的环境、条件缺乏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2)出于管理上的便利性,地方教育管理当局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往往会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忽视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特点。

这样必然导致各个学校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3)学校是一种松散的二元结构系统,这种系统适合实行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任何外在的指挥、控制与监督对系统目标的达成毫无助益。

然而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外控的、官僚制的管理模式,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学校的相关利益者对学校的管理及决策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机械地执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示、命令,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使得学校的组织、管理效率低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这种外控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学校管理需要有新的理论作指导。

校本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就是对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三、校本管理的运作模式

1995年,墨菲(Murphy)和贝克(Beck)认为校本管理通常有三种运作模式,即行政控制模式(AdministrativeControlSBM)、专业控制模式(ProfessionalControlSBM)、社区控制模式(ConmmnltyControl8BM)[7]。

斯尼斯雷斯伍德(rennethLelthwood)和泰瑞萨曼兹斯(Teresa

Menzies)认为,虽然不很明显,但还是可以看出,在上述三种模式之外还存在着第四种校本管理模式,即学校专业人员、家长、社区成员的权力均衡控制模式[2]。

同时,他们对每种模式的目的、基本假设、决策的重心、地方委员会所扮演的角色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行政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校长决策)

这种校本管理模式的目标是增加中心学区或者委员会办公室的责任,使之对资源的有效使用负责。

这种资源使用的效率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

为了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地方学校管理者应该被赋予诸如财政、人事、课程等关键领域的决策权。

这种校本管理的支持者认为,在使资源发挥其最好用途的动机的刺激下,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以直接为学生所用。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校长可以非正式地向教师、家长、学生或者社区代表咨询。

学校常委会的建立可以为校长提供建议。

(二)专业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教师决策)

教师控制的校本管理模式的目标是,在诸如财政、课程和人事等关键的决策领域,更好地利用教师的知识。

这种校本管理模式的基础是认为与学生关系最近的专业人员拥有作出这些决策的知识,并且对于决策制定过程的充分参与可以提高他们对执行所作出决策的承诺。

民主参与,允许教职员工拥有更大的决策权也被认为可以导致更高的效率和效益(CluneWhite,1988;David,1989;MojkowsklFleming,1998)。

在这种校本管理模式中,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尽管家长、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通常会参与学校委员会,但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是最大的。

(三)社区控制校本管理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

建立社区控制校本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家长和社区的责任,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支持这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学校的课程应该直接反映家长和社区的价值和偏好(Ornsteln,1983;Wohlstetter,1990)。

据称,学校的专业人员没有像他们应该的那样对这些价值和偏好作出反应。

然而,当关于课程、财政和人事的决策权掌握在家长或社区的手中时,他们的敏感性将会大大地提高。

家长或社区人员占多数的学校委员会是运用这些权力的基本机构.

(四)均衡控制校本管理模式(家长和教师均衡决策

这种校本管理模式试图达到社区控制和专业控制两种模式所欲达到的目的。

即在学校的关键决策中更好地利用教师的知识,同时又使家长和社区承担更多的责任。

与纯粹的社区控制校本管理模式不同,均衡控制模式假定,在家长参与教育他们的孩子的情况下,专业人员是很乐意对家长和社区的价值和偏好作出响应的。

家长和教师两者都被认为拥有关于课程、财政、人事方面决策的重要知识。

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其人员构成在学校人员与家长或社区成员之间保持平衡。

以上四种模式均是纯粹的、理想的模式。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由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管理制度及学校具体情况的不同,可能一种模式会有几种变化,或者是几种模式综合在一起使用。

四、评价

由于校本管理存在着诸多的运作模式,加上实行校本管理需要在很多相关方面进行变革,如教师培训、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等等。

因此,要想单独地对校本管理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实证性的分析与评价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西方有很多学者对校本管理及其实施效果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但几乎没有研究能够为校本管理与可观测到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提供充分的证据,也很少有研究能够提供证据说明校本管理的独立影响[2]。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校本管理的真正目的不是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是出于财政节约的考虑,这是许多政策制定者热衷于介绍校本管理的原因。

但是,他们认为需要把校本管理的合理性建立在教育的背景之下(Leonard,1996)。

尽管校本管理的实施效果难以用数字加以分析与说明,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其对于学校管理改革的积极意义。

从校本管理的实践来看,在其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大大提高

校本管理强调权力下放与决策参与,这促进了学校管理方式从外控向内控的转变。

有关学校发展的决策权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放到学校,使各级各类学校能够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点和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发展目标、战略和方针政策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等与学生、学校关系最为密切,对于其特点、需要的认识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他们参与决策能够集思广益,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质量与水平。

2.增强学校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下,学校和学区系统是封闭的,很少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学校的各种管理决策不会对学生家长、社区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偏好作出响应。

学校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

校本管理通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与学校委员会提高了学校的开放性,同时管理权力的下放使学校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学校反应的灵活性,创造性地解决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

3.提高学校教育及管理的有效性

学校的教育及管理的有效性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学校各种相关利益者满意度的增加等方面。

通过权力下放,使学校拥有课程、人事和财政等方面的决策权,可以激发学校内部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推动学校的全面进步;通过决

策参与,可以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提高其对学校的真诚度、凝聚力和满意感,促使其努力工作,进而提高学校教育及管理的有效性。

然而,正如其他许多教育改革运动一样,校本管理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对它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校本管理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惟一手段

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既有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

校本管理只是一种学校管理改革实践,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所有问题。

除了校本管理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可供选择的好方法,我们不能因为校本管理的出现而停止了对其他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2.实行校本管理需要防止校长专权

在决定校本管理的形式及其效果方面,校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发现,不论实行何种形式的校本管理,实际上都变成了某种形式的行政控制模式[2]。

因此,校本管理实质上增加了校长的权力。

如果这种权力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加以约束的话,很有可能导致校长专权,从而使整个改革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这是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竭力避免的。

3.实施校本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支持性措施

校本管理的实施只是为提高学校的有效性提供了条件,能否达成预期目标还取决于是否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措施。

如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必须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学校、学校人员必须被赋予机会去改变他们当前的实践;学校人员必须具有变革的意向,愿意承担责任,付出努力;要注意学校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等。

五、西方校本管理与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比较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是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校本管理现己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

我国80年代中期也开始了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中小学推行校长负责制。

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西方的校本管理改革都强调学校管理权力的下移和民主管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种校本管理改革形式,但两者又各有特点,不能简单地相提并论。

本文试图对这两者产生的背景和动因及采取的改革措施和理念进行比较,以期对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改革背景与动因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面临着基础教育质量下滑,学校管理效益低下及教育经费紧张的困境,都意识到必须进行教育改革,重建公立教育系统。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名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掀起了重建教育结构运动(movementtorestructurepubliceducation)。

在学校管理上,重建教育运动主张成立地方学校理事会(LocalSchoolCouncil),实施以学校为基点的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强调发挥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强调学区、校方高层行政人员与社员、家长、学生共同决策,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到1999年,全美已有33个州的数千个学区在实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

1988年教育改革法促进了英国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该法案通过创设直接拨款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推行校本管理。

90年代以后,校本管理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

目前,校本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

发自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校本管理与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都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日趋严峻;各国都深感国家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同时,也都深感本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不改革则难以承载起社会发展的历史负荷。

两者的改革可以说都是对时代挑战的一种回应。

但是,中西方在30、90年代,其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故中西方改革的具体背景和动因存在很大差别。

首先,中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不相同。

受世界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朝均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各国的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含义并不相同。

如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学校管理的权力主要在州和学区,其权力下移的含义主要是把州政府和学区拥有的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学校。

而我国属于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管理权的重心很高,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把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其次,中西方的教育发展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公立教育系统都已建立得比较完善,其改革不是关注规模和数量而是注重质量和效益,改革主要是解决学校教育质量下滑、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新时代科技挑战的人才。

而在我国,80年代的教育才从“文革”的重灾中走出不久,刚刚迎来发展的春天,面临着恢复和发展公立教育系统,扩大办学规模,普及义务教育的重任。

学校为适应经济、政治体制的转轨,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理顺学校党政关系,明晰学校的管理结构层次和职责,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改革措施与理念的比较

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学校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但各国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因而不同国家在具体实践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有的强调校本预算(如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有的强调校本决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有的强调社会参与(如澳大利亚、美国),有的强调学校领导方式的变革(如澳大利亚),有的强调校本培训(如英国、美国),有的强调信息共享(如加拿大)。

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校本管理模式。

例如,在美国几乎所有校本管理模式都可以在各州找到,比较典型的有佛罗里达州的代德县(DadeCounty)模式、芝加哥模式和洛杉矶模式。

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国家校本管理的主要措施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对比校本管理与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会发现两者都强调权力下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民主管理,但两者在具体措施和理念上还存在很大差异。

1、权力下放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

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有不同;从深度看,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各国名称各异),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

学校获得更大的权力和自主决策的空间,就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从而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运行效率。

特许学校(CharterSchoo1)是校本管理最集中体现的学校类型,它相对于一般公立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在经费使用、教师聘用、课程设置等方面尤为突出。

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的权力下放,主要是中央、省级政府把基础教育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区、县级政府),分级管理,以县级政府为主:

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是落实中小学校的法人地位,完善校长负责制,并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分配制。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的权力主要是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教学管理权等。

在人事上,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但受编制指标等限制,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岗位聘任制,并不是社会化的真正聘任制;在财务上,学校实行工资总额包干,超额不补,节余留用,但学校缺乏经费预算权,且经费使用也受到种种限制;在教学上,学校有日常的教学管理权,学校还可在国家方针政策留给的空间内,自主进行教学管理和课程开发,但校本课程开设及教材选择仍受限制。

此外,下放到学校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校长手中。

2、参与管理

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在美国一般是地方学校理事会,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为学校董事会)。

学校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和社区代表(在一些中学还包括学生)组成。

学校委员会在经费的预算、人员的聘用、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它各种事务方面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

新西兰中小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包括校长1人、教职员代表1人、学生代表1人、学生家长代表5人以及社区代表4人;美国芝加哥州中小学校的地方学校委员会由校长、6位家长、2位社区代表、2位教师组成。

我国进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使学校逐步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有的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

但是我国学校的民主管理程度并不高,教代会的审议和监督作用远未到位,更谈不上有决策权;校务委员会主要由学校中高层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个别资深教师组成,几乎没有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学生参与。

3、职能转变

校本管理改革调整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能发生了转变。

权力下放就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教育行政机构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政府的职能从指挥转变为支持、协调和评价。

学校也相应地要转变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自主和灵活的管理,以满足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多变性。

而且校本管理信奉的理念是,学校组织不只是一个完成目标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一个为孩子未来发展作准备的地方,而且也是学生、教师甚至管理者生活、成长和追求发展的地方,因此,学校注重组织文化的形成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也逐渐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