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340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工----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优秀).docx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工程地质学

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李子生史宏彦

2013年04月14日

一、实习时间:

2013年4月8日——4月12日

二、实习意义:

1、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2、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3、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

4、深刻的专业教育课

三、实习目的:

1、了解常见不良地质现象(灾害)及其防治方法

2、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常用方法和手段

3、初步掌握阅读地质图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方法

4、通过室内标本和野外参观,掌握常见矿岩、构造等识别方法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工程地质资料和撰写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的方法

四、实习内容

1、常见造岩矿物、岩石的认识

2、地形图、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地质罗盘的使用

3、莲花山踏勘

4、工程地质勘察

5、完成实习报告

五、实习安排:

星期

内容

地点/时间

04/08

⒈实习动员(8:

30开始)

⒉观看视频

⒊借实习资料、工具

⒋工程地质图阅读讲座

上下午

教5-303

大学城

04/09

⒈观看视频

⒉阅读整理资料矿岩标本实习

上下午

教5-303

大学城

04/10

⒈野外实习:

矿岩、构造及地貌参观

⒉阅读收集整理资料

莲花山

大学城

04/11

⒈整理资料

⒉矿岩标本及地质构造实习

3.编写实习报告

实验室202

大学城

04/12

归还资料/提交报告(16:

00之前)

大学城

目录:

前言概述··········································(4)

视频、录像观看···································(4-6)

观看后感想和收获㈠·······························(6-7)

实验室参观、资料借阅、讲座·······················(7-8)

收获和感想㈡·····································(8-9)

莲花山实地踏勘··································(9-12)

收获和感悟㈢····································(12-13)

综述············································(13)

参考文献···········································(14)

前言概述

①实习的重要性:

半个学期的地质学课程已经结束,我们在课堂上认真的聆听了李老师的每节课,但是书本上和理论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

根据专业设置要求,学校统一组织了这次工程地质学的实习。

②实习动员

4月8日的早上天空一直淅淅沥沥的下着雨,实习的第一天,史老师严肃的做了一个开场白,我的记录本上还留着史老师的一些话: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实习要摆在和上课一样的位置,包括外出时,也请大家记得,我们的主要任务,而不是单纯的玩玩、踏青···史老师的话简单明了,直白的让我们认识到的实习重要性。

我从中认识到,我们的实习并不一定会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去实验室看看模型、拍拍照、踏踏青,我们是有实习任务的,我们要在实习中通过实际操作和直观感受去体会和认识,如对实物、模型、图件、罗盘仪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进一步的理解书本、巩固我们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

通过野外的踏勘进一步的了解场地地层的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带着问题去探索、发现、实践。

正是有了史老师带有方向性的动员,在以后几天的实习环节收获了很多知识。

视频、录像、讲座

同样在4月8和4月9号这天,实习动员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实习阶段,首先是我们看一些视频,在课堂也做了很多记录,形象的了解到了一些地址现象和地质灾害。

①喀斯特森林

我们首先观看了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影片中我惊人的了解到该森林的总面积竟然达到211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54%。

根据各方面了解的情况和资料证明: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

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而且它以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影片中贵州大学的一个教授这样讲:

“这里的喀斯特地貌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了解到的岩溶地貌是这样的定义: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

课堂上我们的学习都是围绕岩溶的诱发条件和工程防治措置而进行性。

岩溶的成因包含:

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水的流动性。

它的发育要有充足的水源补充[1]。

([1]:

《工程地质学》宿文姬李子生华纳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6年8月)显然贵州的这个地区符合以上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可溶岩分布地区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形态,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可供人们旅游观光。

然而,由于岩溶作用的结果,使可溶性岩体的结构和形态发生了变化,岩石的强度大大降低,透水性明显增强,并富含深层地下水。

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岩溶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都很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多样,面临渗漏、地基稳定、地下室稳定、突然涌水、涌泥的多重问题[2]([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张忠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7月)当然,我们也可以针对石芽地基、溶洞地基、土洞地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采用疏导、跨越、加固、堵塞、钻孔充气、恢复水位等综合性治理措施[1]。

但是,面对日益减少和到处出现的石漠化岩溶地貌,我们究竟是依旧进行人为开发还是保护起来进行研究,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厘米土壤的形成需要一万年”影片中的教授如是说。

喀斯特森林在稀薄的近乎是没有土壤的岩溶地区见缝插针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一定水分和热量的条件下岩溶地貌上是可以长森林的。

这为石漠化地貌的整改提供了可研究的方向。

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喀斯特森林就会退化发生:

森林→灌木→草丛→石漠的演变,而要想把这个过程逆转,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②工程地质灾害

Ⅰ.泥石流

我们学习过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1]。

虽然我们观看的影片比较模糊,但是很明显,影响的拍摄过程是在大雨中的,并且全程比较靠近泥石流。

我们见识到了泥石流强大的破坏力,几米高的岩石都能被其逐渐推动、吞没,在流通区的转弯处激起几米的泥石浪,一路流通并逐渐加大,山高坡陡谷深,乱石层、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粘稠浑浊的泥石流,其破坏能力更大。

它不仅可以冲毁所经路程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

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我国是多山之国,受岩层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固,森林覆盖面积不多,遇到季风气候的连阴雨、大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黄土高原、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地带、太行山、长白山泥石流危害都很严重[3]。

([3]:

《工程地质学概论》张咸恭王思敬地震出版社2005.)因此泥石流的防治对工程建设很重要。

1)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确定泥石流的规模和类型。

对于大型、特大型泥石流以绕避为好。

②无法绕避的,工程应尽可能选择在流通区段和采用合理的工程结构和综合治理措施;及时清淤。

2)防治泥石流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1]:

①拦挡工程:

包括拦挡墙和格栅坝等。

主要用于泥石流的上游。

目的是将松散的固体物质拦挡在形成区内,尽可能地减少流入流通区和堆积在沉积区的固体物质数量,及时清淤。

②排导工程:

包括排洪道、导流槽和导流堤等。

主要用于流通区末端的出山口处。

目的是控制泥石流在流出山口后,沿着规定的方向和位置通畅排泄和堆积,及时清淤。

③水土保持:

包括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综合整治措施等。

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

影片中,对泥石流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在流通区修筑了一些顺坝和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泥石流预防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并且修建了导流堤,改变了泥石流的流径。

Ⅱ.铁西滑坡

在4月9号的上午,我们观看了迄今为止发生在我国铁路史上最严重的上最滑坡灾害——“铁西滑坡”。

滑坡体从长120米,高40~50米的采石场边坡下部剪切滑出。

剪出口高出采石场坪台和铁路路基面10米。

滑坡体填满采石场后,继续向前运动,掩埋铁路涵洞、路基,堵塞铁西隧道双线进洞口,堆积在路基上的滑坡体厚达14米,体积为220万立方米。

越过铁路达25~30米,掩埋铁路长160米,中断行车40天,造成的经济损失仅工程治理费就达2300万元。

影片中显示,滑坡发生处正是一个采石场,大量的爆破、采石使岩体结构日益遭受破坏和松弛。

导致山坡上方出现明显的开裂、下错等蠕动变形。

雨水和沟水渗入滑坡体内,不仅给滑体增加了水压力,也对滑坡面碳质岩起了软化作用,加剧了山坡的变形,终于酿成滑坡灾害。

因此,铁西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采石。

而频繁的爆破震动和地下水活动则起促进作用,加强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4]([4]:

铁西滑坡发生发展规律与整治工程实践胡余道——《中国典型滑坡》1986年  P642.22)。

铁西滑坡的形成前滑坡形成的岩土条件、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的得到了满足,加之此处本来就是一个古滑坡,一系列生成条件使其复活。

但是,除了以上这些条件诱发铁西滑坡形成外,我也从影片中发现,在滑坡形成前,刚刚有一辆载重火车从这里经过。

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滑坡的形成和此次火车造成的震动也可能有一定关系,毕竟,如果产生共振,其破坏力也是很大的。

有可能加剧了滑坡的形成。

不知有没有道理?

观看后感想和收获㈠

Ⅰ.通过直观感受的体会和认识,进一步的理解了书本、巩固我们的理论知识,比如影片中的崩塌、滑坡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让我们对其工程性质有额更深层次的记忆。

Ⅱ.野外勘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程地质人员的野外工作相当的辛苦,比如影片中的泥石流的拍摄,冒着大雨背负着沉重的器材在山间奔波,并且一直跟踪十分危险的泥石流近距离拍摄,可谓是冒着生命危险。

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或者一种规律并不是简单的,不但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且还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同样为我们后天10号的实习打下了精神基础。

Ⅲ.通过多部影片的观看,我认识到工地质灾害通常是由多种诱发条件同时具备时突然发生的,这为我们的防治提供了方向。

Ⅳ.诱发地质灾害的基本条件是多重多样的,比如诱发滑坡的因素有:

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Ⅴ.地质灾害的危害严重,但其次生灾害同样不容小觑,比如滑坡、岩崩造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填充水库造成决堤等。

Ⅵ.防治地质灾害时,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这样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Ⅶ.通过对影片的观看我们还了解到一些书本外的针对一些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比如:

(1)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

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2)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3)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4)影片中还采用了先进的力学仪器对泥石流的冲击力进行了检测,采用了应力片对岩体进行了应力分析。

Ⅷ.通过观看影片和结合课堂老师所讲,地质灾害的预防还可以从加强勘察和大力发展科学检测技术上入手。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要加强勘察,防患于未然[5]。

([5]:

《土木工程地质》赵树德科学出版社2009)我国在地震监测、大崩塌、大滑坡监测、水质监测、监测项目上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尚缺乏监测手段或监测不科学,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新的、精准的科学仪器[5]。

我们还应该加大水土资源的保护,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而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开发自然,比如,应减少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开发或者不开发。

加强社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还要人文管理,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减少人为的破坏。

实验室参观、资料借阅、讲座

①实验室参观和资料借阅

4月8号看完视频后,我们和老师一起去实验室参观、借阅资料,并进行了地质勘察报告的阅读。

在实验室我们主要进行了矿物和岩石标本的鉴别和区分。

我们看到了很多常见的矿物和三大岩石,结合课本所学我们主要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了鉴别。

我一眼就看到了肉红色的正长石和砖红色的赤铁矿;看到黑色气孔状的岩石,我确定了它就是玄武岩,并找到了块状、致密、美观光滑的大理岩。

在实验室的墙边我们一路有老师带着参观了一些地质构造模型,我们直观的看到了向斜、背斜褶曲,断层构造和一些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关系,也看到了一些平原、山岭地貌、火山地貌,岩浆运动的过程,地震作用的模拟的模型。

在老师的认真讲解下,我深入的认识了这些地质构造类型,为平面地质图、勘测报告的阅读打好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一些时间,我们向实验室的老师借了一些工具和资料。

两把地质锤、两个罗盘仪和十本地质勘察报告。

地质锤、罗盘仪是野外踏勘必备的工具,而工程地质勘测报告是我们接下来实习要阅读的资料,并且将来我们土木工程的就业方向包括施工和结构设计两个方向,而岩土工程勘测报告是我们必须要读懂的。

为了更深层次的解决自己在实习遇到的问题,我还在下午的时候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包括《岩土工程勘测》、《土力学原理》、《土木工程地质》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以及一本《岩土工程》期刊。

②讲座

在4月9号的下午,在看完一些三峡地貌的视频后,李老师给我们进行了专场的关于简单的平面地质图的阅读和工程地质勘测报告阅读的讲座。

我们系统的了解到了工程地质勘测报告的组成、内容,结合手里借到的报告,我们分清了报告里的主次关系,能简单的进行一些地质问题的解读。

通过平面地质图的阅读,我们最后简单的掌握了地质构造的判读、接触关系、地层形成的年代关系。

收获和感想㈡

Ⅰ.矿物岩石的辨别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矿物的辨别要结合多种特点进行辨识,一些不能用肉眼区分的还要借助科学的仪器或者手段。

而岩石的辨识更难,因为它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一些实验室的岩石标本十分相像,并且有些标本并不符合我们课本上所讲到的一些特征。

准确的鉴别岩石还需要依靠其他手段,紧紧用肉眼往往是很难辨别的。

Ⅱ.矿物和岩石的种类远比我们课本上介绍的多,根据岩石产自的不同地区又有很多的分类和命名。

并且有些资料上分类标准和我们的课本上讲的并不一样。

Ⅲ.构造模型、地貌地形模型为我们直观的展现了断层、节理、褶皱、接触关系等构造关系,瞬间使我们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结合立体的模型再看平面图,结果发现好简单。

Ⅳ.我通过实验室实习老师的讲座发现,我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的概念很模糊,实习中暴露的问题单靠课本和实验室的资料是不能解决的,还要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图书馆的一些资料进行补充

Ⅴ.我们在实验室借到了锤子和罗盘仪,在资料中也了解到罗盘仪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但是,我们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还要等到外出实习时具体学习。

Ⅵ.从老师的讲解和借到的勘测报告里,我了解到了勘测报告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阅读,并且认识到和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一部分知识,为我们以后的设计、施工打下了基础。

Ⅶ.在实习参观和聆听讲座中,我对土木工程地质学产生和很多思考,间接的锻炼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学会了,从多种角度解读一种地质现象。

Ⅷ.通过老师关于平面地质图的阅读讲座,我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简单的读图技巧。

如下图:

我可以读出以下这些信息:

1、图中的地层有:

白垩纪K、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

2、存在向斜构造,因为在石炭系C岩层两边对称出现泥盆系D、志留系S,排列方式为中间新两边老,故判断为向斜构造。

3、存在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

石炭系岩层和二叠纪系层之间存在的岩层界面与前期(石炭系)的褶皱面相交,其后的岩层同该界面平行,故此处存在着角度不整合;又由于白垩系岩层与三叠系岩层平行但缺乏侏罗系,故判断白垩系岩层与三叠系岩层之间是平行不整合。

4、在石炭纪存在构造运动形成褶皱,其后发生了两次岩浆入侵活动,第一次形成花岗岩,第二次形成辉绿岩;二叠纪和三叠纪期间主要是沉积作用,侏罗纪期间地面上升,造成侏罗纪期间的岩层被侵蚀掉,后在白垩纪地面下降沉积形成白垩纪岩层。

莲花山踏勘

4月10号的早上,我们进行野外踏勘实习,统一组织去了莲花山,我们班有史宏彦老师带队,以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为中心,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地质考察。

(一)莲花山地形地貌概述

①构造位置

莲花山地区是古入海口,典型的可以看到的岩石多为沉积岩。

其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的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

莲花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位于大亚湾、深圳湾入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6]。

([6]: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刘勇健李子生2010.6)

②地层

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下亚群第一段为含凝灰质碎屑岩,由紫红色含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凝灰质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上亚群第一段主要为流纹岩、火山碎屑岩夹页岩、粉砂岩[6]。

(二)狮子岩

进入古采石场的第一步我们就看到了“狮子岩”,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轻易的判别狮子岩是沉积岩,具有典型沉积岩的砂结构和层理构造。

从外形上看,狮子岩风化严重,为典型的古海蚀崖蘑菇地貌。

狮子岩的风化应该是物理、化学、生物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可能是内力地质作用的地壳运动使狮子岩地层上升,致使其裸露在地表,(也可能是人为开挖)然后,在漫长的时期中经历物理风化中的剥离作用和不断地结晶胀裂,雨水、河水冲刷、化学氧化和植物的根劈作用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的影响。

可以从图中发现,狮子岩旁边已经生长有大量灌木植物,说明其在风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残积土。

从狮子岩的风化我还可以验证风化的特点:

由表及里,外层裸露面风化严重,往里依次减弱。

(三)断层、节理、破碎带

在观音岩、燕子岩等多处景点我们见到断层构造和破碎带,岩层的产状多为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结构面组成复杂多样。

我们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一些断层进行了分类,正确的判别了正断层、逆断层和水平断层。

并实际区分了断层和节理的不同。

在百福图景点我们看到了构造运动形成的破裂面,包括断层、节理和层间的错动,这里的破裂面基本没有胶结,充填的填充物部分已经泥化,也有的形成了软弱夹层。

大量的原生、构造结构面把岩体分割成岩块,造成了岩石强度和稳定性降低,遍布的缝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结构面间破裂面为风化提供了条件,而风化可能产生的风化裂隙又可能成为次生结构面,如此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形成了现在的这些岩体。

(四)罗盘仪的使用

此次实习中罗盘仪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史老师分三个批次对我们认真的讲解了罗盘仪的使用和一些注意事项。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如果紧贴岩层面有困难,史老师还教给我们用一张平整的纸,把岩面引出来。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4.注意事项

史老师告诉我们,罗盘仪是我们搞地质的人员的看家工具,一定要爱护好,罗盘仪上的所有合页不要轻易拆卸,使用时要轻拿轻放,以免松动而影响精度。

并且尽量避免高温暴晒,以免水泡漏气失灵。

(五)人为活动的影响

莲花是古采石场,人的工程活动和采石行为对莲花山的地质构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巨大的崩落的碎石块,可以从此推出岩崩现象的很可能就是认为大量的开采岩石,以及开采工程中运用的爆破等震动迫使岩体产生节理、或者是原有节理发育变成断层。

由于大量的石块被开采造成岩体结构的破坏,由荷载减少而产生次生结构面——卸荷裂隙为岩体的风化提供了条件造成各种软弱结构面的发育,比如岩层层面、断裂结构面、软弱夹层等。

人工的开采,造成了高陡斜坡,坡脚的人工采石行为更进一步造成的岩崩的发育。

由此可以推测,在采石工程中,古采石场可能发生过小规模的岩崩现象,在遗址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危岩支顶的防治措施,有一些护壁和支柱遗迹,也看到了认为在开采工程中留下的石柱。

并且危岩坡脚的开挖明显较少,一些断层和破碎带基本保持原有状态,可见,工人对岩崩的认识和预防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

另外,人为的采石行为,造成岩壁下部掏空,支撑减弱,岩体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有向下移动的倾向,于是在岩体中产生很多水平节理。

如右图,史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些节理是很危险的,虽然现在规模不大,但是节理的产生为岩体进一步风化和其它结构面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加之,莲花山地区常年的降雨和不断的山顶流水流进这些裂缝,结果是很危险的。

旅游部门应该做一些防护处理,避免出现事故。

人为活动在古采石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修建的工程和人为对原有地形、地貌的改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