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45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新疆兵地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新疆兵地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卷面分值: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0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2页。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

“他者”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

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

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

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

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

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阿芳(林语堂)

我家里有个童仆,我们姑且叫他阿芳,因为阿芳,不是他的名字。

由某兑换铺雇来时,阿芳年仅十五,最多十六岁。

现在大约十八岁了,喉管已经增长,说话听来已略如小雄鸡喔喔啼的声调了。

但是骨子里还是一身小孩脾气,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

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

论其混乱,仓皇,健忘,颠倒,世上罕有其匹。

大约一星期间,阿芳打破的杯盘,总够其余佣人打破半年的全额。

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

而且在厨房里,他也是可以称雄称帝,不觉中几位长辈的佣人,也都屈服他的天才。

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天分之高,远在一班佣人之上。

你只消听他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口气,便知道他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

在阿芳未来的时候,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都是轮到我身上的。

现在一切有阿芳可以代拆代行了,我可以安然读柏拉图的《共和国》,不会奉旨释卷去修理自来水马桶,或是文章做得高兴不至于有人从厨房里喊着:

“喂!

水管漏了。

”单单这一层的使我放心,已经足以抵补我受阿芳的损失而有余了。

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闲时也会在花园中同小孩讲其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到底不知道是讲的小孩有趣,还是听的小孩有趣。

尤其是有一件事,使我佩服。

自从到我家之后,他早已看准了我的英文打字机。

每晨我在床上,他总在书房里打扫两个钟头,其实正在玩弄那一部打字机。

有一天,打字机凭空坏了。

我花了两小时修理不好。

我骂他不该玩弄这个机器。

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来,阿芳对我说:

“先生,机器修理好了。

还有许多方面,确乎非有阿芳莫办。

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

而且他哪里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只有赋予天才的上帝知道罢。

只消教他一次便会。

他说Waiterminit而不像普通大学生说Wait-a-meenyoot.我劝他晚上去念英文夜校,并愿替他出三分之二的学费,但是他不肯去。

叫阿芳做事,又是另一回事了。

比方叫他去买一盒洋火,一去就是两个钟头,回来带了一只新布鞋及一只送给小孩的蝗虫,但是没有洋火。

一收拾卧房,就是三小时,因为至少有一小时须喂笼鸟,或者在厨房里同新老妈打诨说笑。

“阿芳你今年十八岁了,做事也得正经一点,”我的太太说。

但是有什么用?

还要看他摔破杯盘,把洋刀在洋炉烤焦了(洋刀洗好在洋炉里烤易干,是他天才的发明),簸箕放在饭台上,扫帚留在衣柜中,而本人在花园里替小孩捉蝗虫。

现在我的茶碗没有一副全的了。

到了他预备早餐时,厨房里又是如何一阵阵“乒——乒——乓”的声音,因为他相信做事要敏捷。

早餐本来是厨子的事,但是不知如何,已变成阿芳的专利。

三星期前,我们雇了一个新来洗衣的老妈。

这个老妈并不老,只有二十一岁。

从此厨房重地又变成嬉笑谑弄的舞台了。

工作更加废弛,笑声日日增高。

打扫房间已由二小时增到三小时,阿芳连我每日应刷的皮鞋都健忘了。

我教训他一次,两次,三次,都没结果,最后无法,我便下严重的警告:

如果明天六时半皮鞋不给我擦亮,放好在卧房前,定然把他辞退。

我必须维持主子的身分。

那天晚上,我召集全家佣人,重申警告,大家都有惧色,尤其是烧饭洗衣的老妈,我安然就寝,决定家中的纪纲已经恢复了。

第二天早晨,我六时醒来,静听房外的声音。

六时二十分,洗衣服的青年老妈把我皮鞋放在门前。

我觉得不平。

“我是叫阿芳带来的。

你为什么替他带来?

“我正要上楼,顺便替他拿来。

”那老妈恭而有礼地回答。

“他自己不会带来吗?

是他叫你的,还是你自己作主?

“他没叫我,我自己作主。

我知道她在撒谎。

阿芳的梦魂还在逍遥睡乡。

但是这位青年老妈婉辞地替阿芳辩护,倒使我不好意思。

我情愿屈服,不再整饬纪纲了。

现在厨房里如何天翻地覆,我是无权过问的了。

按:

此为两年前存稿,阿芳后来与新老妈串通在外行窃,入狱,今年六月出狱,至此尚未见面。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阿芳与新来洗衣的老妈年纪相差不大,他们经常在厨房玩笑嬉闹,以致影响到工作,我怕他们长久下去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决心整顿他们。

B.阿芳做事总是心不在焉,差错不断,让我觉得无可奈何;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做得让我满意,让我放心。

C.作者没有歧视家里的童仆阿芳,而是以平实的笔调,如叙家常般地展现了他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流溢着脉脉的温情,显示出深沉、委婉的写作风格。

D.作者善于运用朴素而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在我和青年老妈的对话中,青年老妈理直气壮的心态,我同情老妈的心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5.作品中的阿芳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6.作者对阿芳的叙述有哪些技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父文安,刑部郎中。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

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铭传等以行。

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

“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

(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

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自此湘、淮军威始振。

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

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

“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其忠勤皆类此。

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

太平军。

②恝(jiá):

忽视,不在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

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如,“江山社稷”、“社稷之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

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

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

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相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李鸿章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不耽于名节之毁誉。

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因此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D.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

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

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我们与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来激励自己,还不如把

《论语》中孔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座右铭,含义相同,雅俗有异。

(2)《逍遥游》中“,”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的特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