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64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新疆乌苏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新疆乌苏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着落(zháo)蹒跚(pán)畏罪潜逃(qián)

B.干涸(hé)禁锢(gù)粗犷(guǎng)咄咄逼人(duō)

C.蝉蜕(tuì)徘徊(huái)狭隘(yì)人迹罕至(hǎn)

D.蜷伏(juǎn)匿笑(nì)抽噎(yē)混为一谈(h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坍塌帐蓬嘹亮骇人听闻

B.取诀鄙薄和蔼呼朋引伴

C.感慨缥缈热枕惊慌失措

D.云霄突兀争执怪诞不经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往事一幕幕闪过,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

过去的1028天,左右______,千头万绪难______;过去的1028天,日夜______,纵有万语难______;过去的1028天,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

A.徘徊言说踟蹰抉择

B.踟蹰言说徘徊抉择

C.踟蹰抉择徘徊言说

D.徘徊抉择踟蹰言说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爸爸每次讲起火炮的装填、瞄准、击发,以及各种防化训练,就显得神采奕奕。

B.为了庆祝教师节,礼堂装饰得花枝招展,师生们喜笑颜开,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

C.国庆节到来之际,祖国各地装点一新,大街小巷国旗飘扬,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D.“七一勋章”获得者可敬亦可亲,每一个闪亮的名字都让人动容,敬意油然而生。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B.伊犁某薰衣草加工厂,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及游客购物消费,年收入约30多万元。

C.乌鲁木齐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增长和复苏。

D.“减负”问题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心,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无限赞美之情和思乡愁绪。

这首诗的颔联恢弘阔大,气势非凡。

B.《散步》取材于家庭。

从全文看,作者赋予了“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C.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是寓言故事的经典之作。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惠顾”“赐教”属于敬辞,而“家父”“鄙人”“令郎”则属于谦辞。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

再旋一个,八十三!

好,八十四!

……”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

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

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结合全文中“她”的相关事迹,对作品中“她”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私自利B.关心“我”C.虚伪D.热心

8.《朝花夕拾》中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下面不能体现“温馨的回忆”这一主题的篇目是()

A.《狗·猫·鼠》B.《五猖会》C.《无常》D.《藤野先生》

9.下列《西游记》中的回目,情节与白龙马相关的一项是()

A.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B.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C.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

D.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

10.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齐人攫①金

《列子》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②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

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①攫(jué):

抓,夺。

②鬻(yù):

卖。

(选自七上自读课本《我的四季》)A.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C.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D.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评卷人

得分

二、句子默写

11.默写古诗文名句。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

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

“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

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

“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

“猫,猫!

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2.梳理选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完成填空。

()→()→无奈→()

1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14.请品析第⑯段中划线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句句谚语

董国宾

①父亲是个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就用家乡的谚语教育我。

那一句句浅显易懂又富有哲理的谚语,每一句都触碰心灵,让我在迷惘时一步步坚实地往前走。

②我在村里上小学,那时我学习很用功,成绩总是班里的第一名。

有一天,我对母亲说肚子疼。

母亲领我去村诊所看医生,还向老师请了假,于是我呆在家里玩。

父母亲扛着农具到农田耕作去了,我急忙找来村子里逃学的小孩子,在家里一块玩跳绳,蹦上蹦下快乐极了。

父母亲从庄稼地里干活回来时,我们玩得正欢呢。

父条一眼看出了我撒谎逃课的小心思,把我叫到跟前用家乡的谚语教育我: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两句通俗的谚语像闪着亮光的小灯盏,一下子走进了我的心里去,顷刻间我心明眼亮起来,从此我继续埋头读书,再没有逃课玩乐,每门功课一直很优异。

③转眼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我时刻不忘家乡的谚语,仍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当我看到一些同学穿戴时尚,花钱很是大方,于是写信给乡下的父亲,让父亲多汇些钱来,我想买两件好看的衣服穿。

我还在信中告诉父亲,有一个老乡很会打扮自己,时髦的服装穿在身上好美啊。

汇款单终于来了,我一看竟傻了眼,父亲只给我汇了一点钱过来。

第二天,我收到了父亲从家里寄来的一封信。

父亲在信中说:

“只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比过年。

”父亲还写道:

“学习勤中得,富贵俭中来。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那歪歪斜斜的几行家乡的谚语,像一个个小拳头,把我敲醒了。

四年大学生活,我便把“节俭”和“知识”几个字,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④大学毕业了,我在外地谋了一份职业,从此在新的起点上一步步往前走。

在单位,我服从领导,团结同事,钻研业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因刚在外地参加工作,难免会遇到挫折,一些不顺心的事儿有时一个接一个地砸过来。

乡下的父亲除了在田间锄草施肥,还时刻关注着我,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都会用家乡的谚语引导我。

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

“打出来的铁,炼出来的钢。

”“要想成功,必须走完从说到做这段路。

”“想喝甜水自己挑。

”父亲教导我的这些谚语,让我坚定了信心,勇于在困难中去锤炼自己,永不退缩。

⑤通过不懈努力,我考上了公务员,又走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刚到新单位上班的第一天,父亲又打来电话说:

“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

”“成事之路弯曲曲,败事之路顺溜溜。

”最后父亲加重语气说:

“树直用处多!

”这些饱含为人处世道理的谚语,一直牢记在我的心头。

⑥家乡的谚语寓意丰富,又简练易懂。

父亲用一句句通俗的谚语教育我,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点亮一盏又一心灯。

家乡的谚语涵盖了人生的真谛,还裹藏着浓浓的父爱。

(选自《乌鲁木齐晚报》副刊2021.9.17)

1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父亲用谚语教育“我”的几件事。

17.说说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19.任选文中的一句谚语,说说你的理解。

评卷人

得分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C.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D.年与时驰(奔驰)

2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2.诸葛亮在文中诫勉儿子,要成才需要做到哪几个方面?

评卷人

得分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道法课、生物课、历史课、体育课、自习课、托管课……步入初中,课程增加了;欢乐的课、难过的课、严肃的课、珍贵的课、有启发的课……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感受。

请以“一节______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2)不少于600字;

(3)书写规范,字迹工整,标点正确。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着落(zháo)——(zhuó);

C.狭隘(yì)——(ài);

D.蜷伏(juǎn)——(quán);

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A.帐蓬——帐篷;

B.取诀——取决;

C.热枕——热忱;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徘徊:

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踟蹰:

意思是指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言说:

一般指说话。

抉择:

挑选,选择的意思,多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

第一空,在此形容心中犹疑不知该何去何从,用“踟蹰”一词更为恰当;

第二空,在此形容在千头万绪不知该如何选择,应该选用“抉择”一词;

第三空,在此形容来回走动,选用“徘徊”一词更为恰当;

第四空,在此形容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应用“言说”一词;

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A.神采奕奕:

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描写爸爸讲述各种防化训练时的神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花枝招展:

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

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不能用来形容礼堂的装饰情况,适用对象错误。

C.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描绘大街小巷的装饰情形,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用来写人的心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5.A

【解析】

【详解】

B.重复累赘,可去掉“约”或“多”;

C.语序不当,将“增长”与“复苏”位置互换;

D.缺少主语,在“随时”前可加“大家”一词;

故选A。

6.D

【解析】

【详解】

D.“令郎”是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不是谦辞。

故选D。

7.B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名著人物的分析。

文本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叙写的“她”是衍太太。

从作品来看,衍太太的主要特点有:

①虛伪:

怂恿阿祥打旋子,却又事后装好人;②自私自利:

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心术不正:

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④迷信:

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

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帮我们擦药等。

但“关心‘我’”则不是衍太太的特点。

故选B。

8.A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名著内容的实际和主题的理解。

解答时,根据阅读理解,分析篇目内容和主题做出判断。

A.《狗·猫·鼠》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不能体现“温馨的回忆”这一主题;

B.《五猖会》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

体现了“温馨的回忆”这一主题;

C.《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体现了“温馨的回忆”这一主题;

D.《藤野先生》,是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体现了“温馨的回忆”这一主题;

故选A。

9.B

【解析】

【详解】

A.第三回主要内容为:

四海龙王给孙悟空一身衣服,千山妖怪慕名而来与孙悟空称兄道弟,后孙悟空大闹地府,在生死簿上勾去猴属类的姓名。

此回与白龙马无关。

B.第三十回主要内容为:

黄袍怪变为美男子去宝象国探望岳丈,将唐僧变为猛虎,之后白龙马变为宫娥,与黄袍怪打斗,被打中后腿。

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孙悟空,孙悟空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猴子追回。

此回与白龙马有关。

C.第六十三回主要内容为:

悟空和八戒追到万圣龙王洞前,与九头蛇王打斗,蛇王打斗不过,变回原形,原来是一只九头虫。

他将八戒抓走,悟空变身为螃蟹闯进龙王洞府大闹。

之后,悟空与杨戬设计打败妖怪,骗得宝物。

此回与白龙马无关。

D.第六十六回主要内容为:

真武大帝和大圣国师王菩萨派人帮助悟空降妖,结果都被黄眉用法宝搭包儿抓了起来,悟空无奈之时,弥勒佛出现,降伏了妖怪。

此回与白龙马无关。

故选B。

10.D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的意思是: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许多金子的人,他清晨就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

“昔齐人有欲金者”和“衣冠而之市”是两个主谓句,“清旦”是状语。

依据句意和结构,正确的句读是: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上去。

他去卖金子的地方,乘机抢了店主的金子离开。

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

“人都在那里,你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

”齐人回答他说:

“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11.随君直到夜郎西秋风萧瑟思君不见下渝州不知何处吹芦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夜郎、萧瑟、渝州、芦、罔、殆、涯”等字词容易写错。

12.愤怒悔恨悲痛

13.“好像”意思是似乎;仿佛。

表示猜测和不确定。

这里表示“我”以为是第三只猫吃了鸟,表现出“我”对第三只猫的怀疑和偏见。

同时暗示了猫并没有偷吃鸟,“我”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冤枉了小猫,照应了下文。

14.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羞愧和悔恨。

15.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的特点。

内容上总结全文。

“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悔恨和负罪感永不能消除,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

【解析】

12.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从文章看,人物的心理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

文章3~14段叙写家里养的一只黄色百芙蓉鸟被咬死了,家里人都断定是这只猫所为,此时“我”很愤怒;有一天,家里人发现咬死鸟的是另外的一只黑猫,对于冤枉这只猫,“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此时“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第16段“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表现出自己的后悔;第17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表现“我”内心的无奈;第18~20段叙写那一只被冤枉的花白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此时“我”十分地难过,“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我”内心的悲痛。

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

13.

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中的“好像”,是“似乎,仿佛”,表明自己只是猜测第三只猫吃了鸟,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我”对第三只猫的不喜欢,同时暗示了猫并没有偷吃鸟。

结构上,为下文仅凭借自己主观臆断认为花白猫吃了芙蓉鸟的事埋下了伏笔,与下文相照应。

14.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

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结合语境看,文章第16段“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叙写的是家里人发现咬死鸟的是另外的一只黑猫,而不是这只花白猫,是“我”冤枉了它的时候,语句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因“我”的主观臆测而冤枉花白猫羞愧和悔恨的心理。

15.

考查结尾段的表达作用。

作答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

文章的结尾段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从内容上看,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测而冤枉花白猫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结合“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可知,语句强烈地抒发了自己悔恨和悲痛的情感;从结构上看,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6.①上小学时,“我”撒谎逃学,父亲用谚语教育“我”认真读书。

②上大学时,“我”羡慕别人穿着时髦,父亲用谚语教育“我”要节俭。

③工作后,“我”遇到挫折,父亲用谚语教育“我”坚强乐观、正直谦卑。

17.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教育“我”的一句句谚语比作一个个小拳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谚语对“我”的巨大警醒作用,突出了父亲的话语对“我”的教育作用之大。

18.父亲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但教子有方的农民。

他有错必纠,要求严格;勤劳朴实,克勤克俭;正直谦卑,坚强乐观;爱儿子,善于引导鼓励儿子。

(答对其中3点可得满分)

19.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文章第2段叙写“我”上小学时,因撒谎逃学,父亲用谚语“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教育“我”读书要认真,要持之以恒。

文章第3段写“我”上大学时,因羡慕别人穿着向父亲要钱,父亲用谚语“只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比过年”“学习勤中得,富贵俭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