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56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风向标】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12)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1.阅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

1932~1933年部分国家失业率统计表

国家

英国

比利时

瑞典

美国

奥地利

挪威

丹麦

德国

失业率

22%~23%

24%

27%

29%

31%

32%

44%

A.英国已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B.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所有国家

C.“以工代赈”成为首要之举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

D

2.1931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

1933年春,美国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其他国家也纷纷宣布货币贬值。

这些国家宣布货币贬值是为了(  )

A.刺激出口

B.强化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

C.缓和社会矛盾

D.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

A

3.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见图)。

画面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他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

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

这里强调的是(  )

A.行政权力的扩大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蓝鹰运动效果显著

D.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答案:

A

两项。

4.《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他们开始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

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节俭悖论”。

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

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

“节俭悖论”认为,一个社会越消费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需求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故B项符合题意。

5.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1979—1990年)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

下列对撒切尔主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其出台是为了缓解经济“滞胀”

B.不利于英国经济的恢复

C.它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D.与里根经济学有相似之处

答案:

B

6.下面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  )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成立,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

B

7.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1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90%出售给职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

这种现象(  )

A.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B.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C.使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

D.增强了政府的干预能力

答案:

B

8.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第一条生产流水线。

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

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时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

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

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摘编自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

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

近年来,

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

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

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

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摘编自《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

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8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创新:

建成生产装配线(或流水线)。

意图:

对企业,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刺激消费,促进销售。

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例1、(2014·海南单科)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A

【名师点睛】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

(2)特点:

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

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

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1)自由放任: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否决国会救济方案。

(2)关税壁垒:

1930年胡佛大幅度提高关税,其他各国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

(3)结果:

对缓解经济危机杯水车薪,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易错起源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例2、(2014·福建文综)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场,排除D项。

【答案】 A

【名师点睛】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1.新的理论和政策:

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

罗斯福新政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的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新政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5)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易错起源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例3、(2014·大纲全国文综)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

“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解析】

 

【答案】A

【名师点睛】

1.表现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②为克服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美英等国逐渐出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背景:

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③利弊:

对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繁荣,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发生。

3.局限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1)含义:

福利制度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经济安全,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高标准的社会服务的制度。

(2)过程:

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冲击下,罗斯福在新政中强化了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福利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家都开始缩小福利规模。

(3)实质:

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实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从根本上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4)评价

①积极方面:

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②消极方面:

过多的社会保障开支,造成了政府财政的困难,赤字有增无减;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商品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社会保障的日益扩大,导致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办事效率下降,助长了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影响了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造成资本流失。

易错起源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例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名师点睛】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①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普遍义务劳动。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①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②内容: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贸易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分配制。

③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过程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③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与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①功绩:

成为工业强国,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②弊端:

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①一个勇敢的调整:

农业由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工业由国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由取消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由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②核心:

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3)不同结果:

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政治经济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逐步被放弃。

易错起源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例5、(2014·大纲全国文综)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答案】 C

【名师点睛】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1.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

2.评价

(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

(1)时间:

1925~1928~1936~1953年。

(2)主题:

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3)措施:

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4)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⑤优先发展重工业。

⑥工业化资金受惠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

(5)结果:

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易错练兵,虎口脱险】

1.阅读下表,表中反映的该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

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主要产品完成情况

产品项目

单位

数量

增长率(以1932年为100)

汽车

万台

20

837

万吨

1300

289

棉织品

亿米

51

188

农业总产值

亿卢布

262

154

工业总产值

亿卢布

927

220

①采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 ②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③实施不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

④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2.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

他流着泪说:

“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答案:

B

项。

3.讽刺性漫画总是有针对性地对特定事件及人物进行夸张、甚至“歪曲”的描绘,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

下列漫画可能讽刺的是(  )

A.胡佛B.罗斯福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A

4.阅读下面美国失业率示意图。

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发展不景气

B.胡佛的措施扭转了经济形势

C.罗斯福新政使失业率有所下降

D.第二次世界大战提高了美国的就业率

答案:

C

出。

5.著名历史学家刘绪贻认为,如果只看到新政维护美国垄断资本利益的一面,而无视其避免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崩溃,恢复美国社会信心的一面,那就无法解释新政开始后美国国家经济得以恢复、民主制度得以保存的事实。

这一观点(  )

A.全面肯定了新政对美国的作用

B.强调新政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C.证明新政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

D.认为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

答案:

B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依据生态史观,对下列历史事件评价较高的是(  )

A.清朝时,农民开垦“脊卤沙冈”和“陡绝之地”

B.1958年,“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C.工业革命时,城市中建立大量使用蒸汽机的工厂

D.罗斯福新政时,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答案:

D

7.在美国,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士,对“新经济”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但其有着一个共识,即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新的影响。

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重要内涵

B.对“新经济”的理解因人而异

C.“新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

D.“新经济”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C

8.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

这里所说的相同的实质是指(  )

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

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

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回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运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9.(苏)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年)》叙述道:

“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保证了为前线需要而动员一切粮食资源的工作……农民欢迎余粮收集制及与此有关的负担,因为苏维埃政权保护他们免受地主和富农欺压……”这一论断(  )

A.以阶级立场掩盖经济利益的差异

B.是对农民真实愿望的描述

C.建立在坚实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D.突出了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答案:

A

10.近代以来崛起的大国中,德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

其崛起的顽强、进取和反思精神令人感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鲁士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汉斯·科恩《历史评价》

材料二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大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它同其他各种因素一起,推动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地发展。

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

其中5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胜利”与“失败的基础”的主要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态势。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为何能“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6分)

(3)结合材料三,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在“修补资本主义”和“修正民族国家”方面的努力。

并说说这些修正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8分)

答案:

(1)“胜利”表现:

完成德国的统一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