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936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版本2

第一章

一、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和计划性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4、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现实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过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4、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行社会的共同富裕

5、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改革开放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

8、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首要性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

2、立场和价值观:

坚持人民的立场和价值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基础地位。

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发展变革

第二章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阶段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到成熟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且生产力越落后,这个时期就越长;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吸纳的社会制度,它的产生、发展、成熟同样也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来说,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都不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不是泛指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进程中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正是由于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阶段,但从建设成熟或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来说,我们既不能逾越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也不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后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两者之间应有一个互相衔接的中级阶段。

二、公有制经济含义、实现形式,为什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实现形式:

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应当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

主体地位:

1、为了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2、为了实行计划调节。

更好的发展生产力;

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

4、公有制主体地位也在宪法中得到明确体现;

5、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的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基本思路: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

2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

3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及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决策结构和监督结构。

4思路的发展:

1984-1992:

“放权让利”、“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

199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五大:

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十六大: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十七大: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主要内容: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

3、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改革

4、主要任务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变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

二、处理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1、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者的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旅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责任;

3、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国资委)专司国有资产的管理包括运营和监督

4、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1、基本含义:

一是对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节,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意义:

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有利于国家从全局和长远的需要出发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总体结构,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是公有制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全球化进一步加剧,有利于加速国内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培育我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

(五个不应当)

不应当通过对其他所有制实行外在的行政强制而确立

不应当通过国有企业的全面扩张来实现

不应以压制和扭曲市场机制为代价

不应当仅仅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

不应当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数量优势而应当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质量优势来实现

第三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3、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4、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5、在对外开放中保持经济和政治的独立自主性

6、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7、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划清界限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阶段、会议、人物)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提出,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予以确定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1987年中共十三大进一步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

2002年11月中国加入WTO标致中国开始纳入全球市场经济轨道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完善的表现)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2、社会主义民主亟待加强。

3、社会不公平现象比较普遍。

4、就业问题压力较大。

5、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第四章

一、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有什么根本区别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而苏东的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彻底否定还是逐步改革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

二、中国改革模式的主要特点(意义和实质)

实质:

1、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

2、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

3、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特点(意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2、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和国有经济主导性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和非国有制经济

3、广泛实行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并把双轨制作为经济转型的终结形式

4、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

5、地方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6、整体协调、重点突破,从分部推进到整体转换

7、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良性互动

8、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保持政治体制的相对集中,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9、实行自主的有控制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10、实践理性,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目标

改革目标、道路: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2、双轨过渡,增量先行

3、整体协调。

重点突破

4、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

5、分步推进,循序渐进

初始条件的作用:

1、历史机遇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产生的

2、生产力发展落后(欠发达市场经济、二院结果的存在)

3、改革开始时,政府的威信和领导能力没有收到根本破坏,主导作用得到维护

4、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形成于特殊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最重要特征

1、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的统一,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2、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先联系,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中国改革经验的五个重要特征

1、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

2、强调市场化而不是私有化

3、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

4、重视发展出口以及进入世界市场

5、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五、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

1、新阶段:

1)1978—1992是转型的前期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2)1992—中国加入WTO是转型的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立,旧体制还存在

3)以加入WTO为标志,转型进入后期

2、新特点:

1)新的改革形势:

基本框架,不完善

2)新的发展阶段:

小康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中期

3)新的国际环境:

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4)新的矛盾和风险:

经济波动、失业等成为经济主要矛盾

5)资源问题日益严,粗放性增长无以为继

6)社会不公问题严重

五、名词解释:

1、激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包括稳定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制度化四个部分.它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激进式改革经济转型基本命题(p109)

2、渐进式改革:

在旧体制因为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现在旁边和周围发展起新体制,并锁着新体制的逐步壮大逐步改革旧的体制

3、经济转型:

所谓的经济转型或经济过渡,首先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或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但市场化并非孤立的历史现象,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制度环境中的

第五章

一、如何从理论上说明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因和性质?

原因:

1、需分清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界限。

劳动要素有劳动、技术、管理,非劳动要素有资本、土地。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以要素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

3、生产要素所有权,只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

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各种收入的具体规定,主要由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决定。

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以不同生产要素掌握在不同主体手中为前提。

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中的贡献分两类情况。

一类是一般职工的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的劳动,这类生产要素的贡献;另一类是作为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资本等。

性质:

1、生产资料被劳动运用于生产可促进产品使用价值量增加在劳动创造财富中起着作用

2、作为非劳动要素的原材料,与劳动一起直接形成财富实体,自然界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3、资本或生产资料,虽不是构成价值实体的部分,但是劳动穿凿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1、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的包含:

①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范的等价交换的公平。

②与社会主义人权原则相适应的权利的公平。

③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适应的劳动的公平。

④收入分配结果的平等,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2)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保证

3)公平和效率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

公平的竞争秩序、平等的社会权力和按劳分配的原则的实行,有利于发挥制度的激励和调节作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

2、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1、党中央对于社会公平的认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和效率的认识混为一谈;

2、当前提出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3、社会公平是涉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级司法行政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

4、注重社会公平,既坚持了生产力的首要性又强调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社会根本目标,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3、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4、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

5、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名词解释

1、初次分配:

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的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劳动与各生产要素的提供和报酬的支付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

2、再分配:

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第七章

一、对转变发展方式的看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1)两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转变:

经济增长,

A、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B、从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

C、从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十七大报告提出: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三、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因素)

1、劳动投入是最主要因素,自由流动带来高效率

2、资本积累是关键性因素,重要特点是高储蓄和高投资并存

3、技术进步是决定性因素

4、制度改革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5、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6、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

四化: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把重心放在民生问题上,调高效率,促进公平

2、坚持协调的发展,“五个统筹“

3、坚持可持续的发展,不能损害长远利益,建设生态文明

4、坚持自主的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基础上,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合作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其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解决“三农问题

3、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4、推动城镇化进程,形成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机制

5、加快农村发展

6、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7、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六、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鼓励东部率先发展。

2、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重要途径

3、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城镇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发展,保护地方特色。

七、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工业化道路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1、含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不同经济结构下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新型特征: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为什么是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就业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约有2.2亿农业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就业),是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4、核心:

科教兴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

1)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掌握前沿领域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2)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制造业格局;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快速发展)

3)采用节能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化要解决的问题

1、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2、完善城市化发展结构,合理发展大城市的问题

3、高质量发展小城镇的问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城市布局和区域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

九、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

从狭义上讲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是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关系结构。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不同经济结构下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八章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的根据

1、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而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为在充分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同时,重视计划调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计划调节实现国民经济长远目标

2、中国的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既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制约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

4、中国现代化市场化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在参与的过程中,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有决定意义。

影响因素:

(最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生产力的状况

二、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以及与与此相联系的政府和市场功能组合模式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是实行过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既有相同的一面又不完全一样。

相同在于它们都反映了市场发育不足和后起国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制度选择的影响,不同在于宪法制度和历史阶段的差异。

3、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市场机制同样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是,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相比,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跟密切

4、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政府地位:

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环境的维护者,也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对经济运行有决定性影响

2)调节主要目标:

既要维护总供求的平衡,又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3)调节的内容:

不仅是总供求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城乡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4)调节的手段:

不仅包括间接的需求管理(财政和货币),而且包括直接的供给管理(产业和投资)。

三、政府经济职能主要内容

1、计划统筹:

是国家最基本和最高级的经济职能,目的是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结构、速度、效果等基本因素进行有计划调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推动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2、公共服务:

为社会全体居民提供的基本的非营利性的产品和服务

3、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进行调节,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4、微观管制:

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作用受限,政府需要进行微观管制。

5、国有资产监管:

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

几个市场与政府组织模式分析

1、政府与市场组合的板块论

2、政府与市场组合的渗透论

3、政府与市场组合的二次调节轮

4、自由市场的观点

5、间接调节下的自由市场的观点

四、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

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维持一个较高的就业水平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1、财政政策手段:

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支出;

2、货币政策手段:

1)一般性货币政策手段,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施总量控制;

2)选择性货币政策手段:

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3)补偿性货币政策手段: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3、国家计划手段:

主要形式是选择、确定和落实国家计划的指标,指标是计划内容、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化表现。

4、除此之外,还有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五、经济转型过程中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1、原因:

1)总体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过程中的混合性通货膨胀,虽然也是由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但主要推动因素来自于工业化与市场化或者说结构变化与体质变迁。

2)中国长期面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业需求等问题,因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冲动十分强烈,

3)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不足,经济结构层次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产生不平衡问题,导致物价上涨

2、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通货膨胀是一种需求拉动、成本推进、结构性和体制性并存的通货膨胀的混合体。

因此要综合利用以下手段治理:

1)控制货币供给

2)结构调整

3)深化体制改革

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将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邮寄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六、政府管制

1、含义:

政府所实施的一种同宏观调控相对应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政府调节方式。

2、分类:

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直接管制又分为直接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

七、名词解释

1、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措施。

2、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

3、政府管制:

政府所实施的一种同宏观调控相对应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政府调节方式。

4、直接管制:

以防止发生自然垄断、外部不经济、信息不对称以及有害物品生产和交易等导致市场失灵为目的,依据增幅认可和许可的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的管制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