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63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

2008考纲

09新变化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二、纲举目张,考点细化:

------知识部分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一、考纲:

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

政权巩固与国民经济的恢复;2、时间:

1953年。

3、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4、内容:

一化三改造;5、意义:

标志着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二、考纲: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1、依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任务要求;

2、时间:

1953年—1957年;3、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意义: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

5、成就:

生产力方面:

1957年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工矿业的成就突出:

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生产关系方面:

完成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1)含义:

指从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国家资本主义途径。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3)完成: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4)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5)局限性:

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

三、考纲: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

⑴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国内形势和国内矛盾的变化;

(2)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3)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意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开始)

四、考纲: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

1958年;2.原因:

在1958年社会建设总路线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产生的原因:

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4.主要表现:

“大跃进”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和不断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的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追求公有制的程度高规模大等。

5.影响:

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的一次严重失误,是造成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节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考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考纲: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三、考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最主要原因:

原有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2.开始实行:

1978年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进行;3.意义: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进一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行政管理体制:

人民公社向--;

(2)流通体制的改革;(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农业向-----转变。

(4)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党和政府还鼓励农村举办社会急需行业从而使乡镇企业兴起,这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考纲:

国有企业改革

1、改革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建设的需要。

2、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⑴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⑵所有制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⑶分配制度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⑷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

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五、考纲: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六、考纲:

创办经济特区

1.1980年我国开始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2.同一年又创办了珠海、汕头、厦门等三个特区3.1988年3月是中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4.其中深圳被誉“一夜崛起的城市”;

5.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起了突破口、排头兵和实验田作用;

七、考纲: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放区

继经济特区后,中国政府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有人才、技术和知识密集等特点。

它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1984年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其中江苏的有南通和连云港两个。

八、考纲: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发区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九、考纲: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1.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2.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步骤;3.现代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十、考纲: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目前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2、对外开放的基础是:

自力更生;3、原则是:

平等互利

第3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考纲: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背景:

国际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成为“南方谈话”。

主要内容: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解;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

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谈话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这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二、考纲: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推动作用: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⑵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⑶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重难点解析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学以致用:

(不断总结思路、方法)-----练习部分

1.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

2.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08江苏单科)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4.(2008广东理科基础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第一方案)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第二方案)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第三方案)

5000

4800

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6.(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7.右面这幅宣传图(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长棒)反

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新中国

A.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B.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C.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D.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8.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9.“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与之相关的选项是

A.1950年的土地改革B.国有企业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78年ll月24日晚,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这一事件

①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②是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响应

③产生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

④份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1.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12.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这意味着

A.国家政治体制的倒退B.人民公社体制被否定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D.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形成

13.(百所高中)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14.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①反映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②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④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③④

15.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C.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16..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7.(2008宁夏文综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决策

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17.(08南京一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主要体现在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水平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并成功地运用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②④

18.《共产党宣言》指出: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分别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①没收官僚资本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五年计划建设④三大改造⑤大跃进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⑤

19.(2008山东基本能力49)(l分)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同步。

请根据作品创作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歌曲

①《祖国颂》②《走进新时代》③《祝酒歌》④《黄河大合唱》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20.图片承载着历史,它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

下列图片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合作社的农民②全民炼钢铁③走进新时代④“东方红”1号

A.①②④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1.(2008北京文综37题第(4)问)主题发言四:

世界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

(12分)

(提示:

下文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

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

要求:

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

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答案要点举例:

(从内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即可得分)

22.(12分)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的征程,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②(广东代表城市)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材料二近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300多万人。

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的表格。

(5分)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3)英国有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该观点。

(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

合。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2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2分)

②分析材料二中图1到图2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分)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2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分)

 

24.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分)

 

材料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单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于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4分)

材料三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