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90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docx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

2012-2-2816:

44:

34作者:

佚名浏览:

6810

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释】恶(wù):

憎恨,厌恶。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人或事,都应当欢迎或喜爱;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或事,都应当憎恨和反对。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出处】《礼记·儒行》

【注释】苟:

只要,假如,倘使。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富贵得失。

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鞠躬尽力:

指小心谨慎,竭尽心力;亦作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到死方休,形容奋斗终身。

【译文】我一定要小心谨慎,为理想和国家用尽我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一直到死。

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

【注释】耳,转折连词,同“而”。

【译文】为了国家利益舍弃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利益舍弃个人利益。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释】先:

在之前。

天下:

指天下百姓。

后:

在之后。

【译文】此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绝唱,意谓以天下为己任,忧在天下之前,乐在天下之后。

6、一息尚存,报国之志不可稍懈。

【出处】《幼学琼林》

【译文】只要还有一口气息,报效祖国的志向就不能有半点松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处】清·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注释】天下:

指国家。

匹夫:

普通百姓。

【译文】国家的兴亡,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论语·泰伯》

【注释】士:

此处指读书人。

弘毅:

指抱负远大,意志坚韧。

道:

道路、前途。

【译文】这句话为孔子门生曾参所讲。

曾子认为知识分子应当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担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道路遥远。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论语·子罕》

【注释】三军:

古代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

第一个夺:

丧失。

后一个夺:

改变。

【译文】三军之众,其勇武在军心,军心涣散,就可能丧失主帅;匹夫虽微,只要守志不移,就不会轻易失去或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操守。

10、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墨子·修身》

【注释】达:

通达,实现。

【译文】志向不坚定的人,其聪明才智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言而无信的人,做事不会有什么结果。

1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注释】夺:

剥夺,失去。

丹:

丹砂,俗称朱砂,一种红色矿物质。

【译文】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坚硬的本质;朱砂能被磨成粉末,但改变不了其鲜红的本色。

1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注释】穷:

困窘,不得志。

益:

更加,愈加。

【译文】困窘不得志或穷途末路之际,意志应更加坚强;尤其是到了老年,志气更应该雄健。

13、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出处】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注释】弃:

抛弃。

慕:

仰慕。

【译文】抛弃燕雀贪恋屋檐的短小志向,要像天鹅那样翱翔蓝天,直冲九霄。

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处】宋·苏轼《晁错论》

【注释】不惟:

不但,不仅。

超世:

高超、超凡、卓越。

【译文】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卓越的才干,更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出处】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译文】一个人不确立志向,无论何事都难成。

16、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出处】清·石成金《传家宝》

【译文】志向高尚,人品亦高;目光短浅,品行亦俗。

17、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处】《论语·子罕》

【注释】川上:

岸边。

逝者:

指消逝的时光。

斯:

这,指河水。

夫:

语气词,舍:

停留,止息。

【译文】孔子站在岸边,面对滔滔流水,思绪万千,感慨道:

流逝的时光,宛如这日夜奔腾的河水,一去不复返!

1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

【出处】庄周《庄子·知北游》

【注释】白驹:

骏马。

郤(xì):

通“隙”,缝隙。

忽然:

一闪而过。

【译文】人生天地间,如同骏马从缝隙中飞驰而过,转瞬即逝。

19、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

【注释】璧:

玉石。

重:

以……为重,重视。

贵:

以……为贵。

【译文】宝玉有价,时光无价。

圣人不看重一尺长的宝玉而珍惜一寸的光阴,是因为时间难得而易失!

2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处】唐·颜真卿《劝学》

【注释】三更:

夜间十一时至一时。

五更:

夜间三时至五时。

旧时夜分五更,亦称五鼓、五夜。

【译文】三更夜半,五更鸡鸣,披星戴月,挑灯苦读。

年轻时若不勤奋刻苦,白发之时悔之晚矣。

21、有志诚可嘉,及时宜自强。

【出处】宋·欧阳修《送惠勤归余杭》

【注释】诚:

诚然。

嘉:

赞许。

宜:

应当。

【译文】志向远大固然值得赞许,但更要及时践行,自强不息。

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处】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注释】等闲:

随便、轻易。

空:

徒然。

【译文】年少时莫要虚度光阴,否则,老来空自嗟叹也枉然!

2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处】宋·朱熹《偶成》

【译文】青春年少是学习的最佳时期,老而求学则会困难重重。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在少年时期分秒必争,惜时如金。

24、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出处】清·魏源《默觚·学篇三》

【译文】有志之人珍惜每一年的时间,贤能之人珍惜每一日的时间,圣德之人珍惜每一小时的时间。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六十四章》

【注释】始:

开头,起初。

【译文】这是老子关于治国谋事、治学要重视开端的观点。

说明凡事必须从第一步做起,远大的目标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步一步去实现。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注释】知:

前四个“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译文】实事求是,惟真是求,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这才是明智之举。

2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敏:

机敏、迅速。

慎:

谨慎。

正:

纠正,匡正。

【译文】不贪图生活上的安逸,工作勤勉尽职,谨言慎行,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虚心讨教,及时改正自身缺点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治学之道。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处】《论语·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悟出新的见解,领会出新的道理,这样就能够做老师了。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

【注释】好:

喜爱。

【译文】聪明灵活,勤学好问,不认为向不如自己或地位卑微的人请教是一种耻辱。

3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张》

【注释】博学:

广泛学习,深入钻研。

笃志:

认真记取;一说志向专一。

志,通“识”(zhì)。

切问:

恳切求教。

近思:

联系身边的实际,深入思考。

【译文】博闻强记,善于提出问题,并联系身边的实际,深入分析思考,(做到这些)就符合仁的要求了。

3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跬(kuǐ):

古时,脚迈一次为跬;左右脚各迈一次为步。

【译文】不一步步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汇积细小的水流,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3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锲:

刻。

镂(lòu):

雕刻。

【译文】坚持不懈,镂刻不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琢:

雕刻、琢磨。

道:

本意指道路,引申为道理、道义。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3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礼记·中庸》

【注释】博:

广泛。

审:

详细、周密。

慎:

审慎、谨慎。

笃:

忠实、坚定。

【译文】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3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出处】《礼记·中庸》

【译文】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有智慧的表现,努力践行就接近了具有仁爱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具有勇敢的精神。

3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出处】汉·刘向《说苑》

【注释】炳:

点燃。

【译文】少年时爱好读书,像初升太阳一样鲜明;壮年时爱好读书,似正午阳光一样强烈;老年时爱好学习,如烛光一样明亮。

3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广:

扩充,扩大。

【译文】不学习就不可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意志就难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注释】嬉:

嬉戏,玩耍。

行:

行为、德行。

随:

随意。

【译文】学业因勤奋而精进,因嬉戏散漫而荒废;德行于深思反省而日渐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范。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处】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注释】约取:

吸取精要。

薄发:

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译文】读书要广博,吸取应精要,学问积累要深厚,发表要尽可能少。

4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注释】纸上:

指书籍。

绝知:

彻底弄懂。

【译文】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浅薄的,若要真正了解掌握,必须亲自去实践。

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明·董其昌《画旨》

【注释】卷:

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竹简上,卷起来收藏,故称书的数量为“篇”或“卷”。

【译文】作画一方面要多读书,勤读书,同时,还要多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42、重积德,则无不克。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克:

战胜,攻取。

【译文】只要重视积德积善,就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43、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论语·里仁》

【注释】孤:

单独,孤单。

【译文】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民生相应,同气相求”之人与之为伴,即“得道多助”。

4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出处】《论语·述而》

【注释】志:

记住,记忆。

据:

依据,根据。

游:

游学,修习。

艺:

全面修养。

一说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牢记做人的准则;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依据仁义德行要求;修习多种技艺。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道:

道义、人道。

引申为德政、仁政。

【译文】施行仁政、坚持道义者,必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一定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46、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守望:

防守与伺望,指防盗防灾。

持:

扶持,扶助。

【译文】出入相互敬爱,守望相互帮助,疾病相互扶持,如此,百姓间就会和睦相处。

4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圣心:

指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

备:

具有、具备。

【译文】积善成德,就可以达到“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的道德境界。

48、富润屋,德润身。

【出处】《礼记·大学》

【注释】富:

财富。

润:

滋润、润泽。

【译文】财富可以美饰房屋,美德却能润泽身心。

49、积德之家,必无灾殃。

【出处】汉·陆贾《新语·怀虑》

【注释】殃:

祸害。

【译文】多行仁德之家庭,必定没有灾害祸患。

50、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出处】汉·王充《论衡》

【注释】怀远:

胸怀远大。

【译文】品德不高尚,难以做到胸襟开阔;知识浅薄,难有远见卓识。

51、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出处】晋·傅玄《正心篇》

【注释】尚:

崇尚。

莫:

代词,表示没有什么或没有谁。

【译文】成就道德,其根本在于保持善良之心;心正,然后人品行为才能端正。

52、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第二》

【注释】惟:

只有,惟独。

服:

敬佩,佩服。

【译文】只有办事贤明公道,仁德高尚,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

高尚的人品是处世之道,立身之本。

53、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注释】士:

(1)成年男子;

(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对人的尊称。

行:

品行。

【译文】人的品行有多种,德行应是第一位的。

5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注释】患:

忧虑。

尊:

高贵,尊贵。

崇:

高。

【译文】不怕没有显赫的地位,就怕德行不高。

55、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记一》

【注释】帅:

统帅,主导。

【译文】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灵魂。

56、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出处】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译文】道德风范一旦建立,自身素养就会提高,推己及人,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会随之而来。

57、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出处】《论语·为政》

【注释】临:

面临,对待。

庄:

庄重、严肃。

不能:

没有才能。

【译文】人与人之间庄重诚恳,则会互敬互爱;上慈下孝,则会忠诚以待;举贤任能,教诲不能,就会相互劝勉,以善为尚,蔚然成风。

58、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出处】汉·班固《汉书·韦贤传》

【注释】籝(yíng)箱笼一类的器具。

【译文】留给子孙万贯家产,不如教给他立身处世的本领。

59、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出处】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译文】如果父亲不慈爱,那么儿子也不会孝顺;兄长不友善,那么做弟弟的也不会对他恭敬。

60、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道:

途径,方法。

【译文】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关爱子女,就会贻害无穷。

61、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令:

美、美好。

鲜(xiǎn)矣仁:

即“鲜仁矣”,倒装加强语气。

鲜:

少。

【译文】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人,缺少仁德,其人品必不高。

62、礼之用,和为贵。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礼:

儒家的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与人之间长幼、贵贱、尊卑的一种秩序。

和:

儒家的哲学思想概念之一,有“和顺、恰到好处”之意。

【译文】礼的运用,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最为可贵。

“礼用贵和”原则,在古代深为贤明君主所推崇。

6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注释】敬人:

恭敬待人。

恒:

常常,经常。

【译文】仁礼是双向的。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们也常常关爱他;礼者敬人,敬人者,人们也会常常尊敬他。

64、摩顶放踵利于天下,为之。

【出处】《孟子·尽心上》

【注释】摩:

通“磨”,摩擦。

放(fàng):

至。

踵(zhǒng):

脚后跟,也泛指脚。

【译文】哪怕是从头到脚都磨伤,只要有利于天下,就一定去做!

6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老:

前一个“老”为动词,敬重;后两个“老”字为名词,指老人。

幼:

用法同“老”。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并推及到所有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并推及到所有人的子女。

66、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出处】《孟子·告子上》

【注释】乐:

喜欢,乐于。

【译文】立身处世应有仁爱、正义、忠诚、守信的道德品行,并能乐于不倦地为社会做好事。

67、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

【出处】《礼记·表记》

【注释】知贤:

识别有才德的人。

政:

执政,当政。

【译文】仁义之人莫过于关爱他人;智慧之人莫过于知人识人;当政者莫过于为官贤明。

68、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出处】《二程遗书·卷二上》

【译文】仁者的境界是“浑然与物同体”,无物我、内外、主客之分隔。

69、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出处】《左传·昭公八年》

【注释】信:

真实,诚实。

征:

验证,证明。

【译文】君子说话讲究真实有据,言行一致。

言必信,行必果。

7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处】《老子·八十一章》

【注释】美言:

巧言。

【译文】真话实话往往质朴无华;巧言悦耳动听,但不可信。

71、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三省(xǐng):

再三反省和警策自己。

三,一般泛指多次。

忠:

指办事尽心竭力。

传:

传授。

习:

温习,复习。

【译文】曾子每天反省自己:

为人做事是否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不欺;对老师教授的为人之道和知识技能,是否复习或实践过。

7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注释】可:

可行。

【译文】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立身处世!

7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

【注释】精诚:

真诚。

加:

达到。

【译文】诚心所至,感天动地,金石为之开裂。

74、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出处】宋·苏轼《道德》

【注释】至:

极,最。

【译文】诚信和仁爱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7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处】《周易·益卦·象传》

【注释】迁:

从善而移。

【译文】君子见善而学习,有过则改正。

76、满招损,谦受益。

【出处】《尚书·大禹谟》

【注释】《大禹谟》:

《书经》中的一篇,记述舜帝与大臣夏禹、伯益和皋陶(gāoyáo)讨论政务的见解,并赞扬帝尧的文治武功。

【译文】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谨慎会带来益处。

77、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处】《尚书·旅獒》

【注释】矜(jīn):

持重、慎重。

仞: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仞,一说七尺。

篑(kuì):

盛土的竹筐。

獒:

大犬。

狗身高四尺以上叫獒。

【译文】如果在言行小节上不能慎重以待,最终会给大德造成损害。

正如完成一项事业,须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78、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处】《论语·颜渊》

【注释】礼:

孔子思想中的一种。

【译文】孔子回答颜渊如何实行仁德时,提出视、听、言、动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的基本准则,言行举止保有一种理性的克制力。

7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注释】思齐:

思与之齐。

希望向他看齐。

【译文】看见贤良的人,便考虑怎样向他看齐;看到不贤良的人,便自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8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注释】欲:

本义是贪求,想要得到。

施:

施加,强加于。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81、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

【注释】迁:

转移。

贰:

此处有“再次”或“重复”的意思。

【译文】从不把怒气无故地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

8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处】《论语·子罕》

【译文】聪慧明理的人不致疑惑;仁爱仁德的人没有忧愁;真正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译文】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译文】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使人萎靡颓废。

8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淫:

荡其心也。

移:

变其节也。

屈:

挫其志也。

【译文】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腐化堕落,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8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注释】穷:

穷困,不得志。

达:

显达、得志。

兼:

同时。

【译文】有德之人,不得志时洁身自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一旦得志,则推行其道,使天下人广被恩泽。

87、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

【注释】太山:

即泰山。

让:

推辞。

【译文】泰山不舍弃每块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这样深广。

8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注释】苟:

如果。

新:

指修旧更新。

【译文】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

8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劝告人们要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规劝。

9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临:

面对。

渊:

深水潭。

羡:

思慕。

【译文】站在潭边希望得到鱼,不如回去准备织网捕捞。

91、恶不可积,过不可长。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

【注释】过:

错误。

长:

滋长,助长。

【译文】罪恶不可以积累,错误不能让它滋长。

92、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出处】宋·欧阳修《答李诩书》

【译文】人是会变化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磨练、修养,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9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身。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

【译文】栽种树木一定要培固其根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言行。

94、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注释】辟:

同“避”,避免。

【译文】君子以俭约的品德消除灾患,躲避祸难。

9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注释】共:

读作“洪”,大的意思,指大德。

【译文】俭是最大的美德,奢侈浪费是最大的恶行。

9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注释】淫佚:

纵欲放荡。

佚:

同“逸”。

【译文】勤俭节约国家就会昌盛;骄奢淫逸,国家就会败亡。

9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逸豫:

安逸享乐。

【译文】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葬送自己的生命。

9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由简朴变为奢侈容易,而由奢侈变为简朴却很困难。

9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注释】恒念:

经常想到。

半丝半缕(lǚ):

即“半丝半线”,极言物件之细小。

物力:

物产、资财。

维:

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译文】此句讲勤俭节约,劝人常思农事之艰难,物力得来之不易。

100、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

【译文】勤奋能弥补人的天性愚笨,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操守。

10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注释】攻:

雕琢、磨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砺美玉。

10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五十八章》

【注释】倚:

依附。

伏:

藏匿,隐蔽。

【译文】世间的福与祸,成与败,强与弱等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10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处】《论语·阳货》

【注释】性:

本性、禀性。

习:

学习、习染。

【译文】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十分相似的,只因社会环境的习染,才产生了善恶、智愚、贤与不肖的种种区别。

104、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注释】毫厘:

极言微小。

缪:

通“谬”,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