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02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docx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

2019年高考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谎  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

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

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

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

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

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

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

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

“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

“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

“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

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

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

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

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

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

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

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

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

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

这说明什么?

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

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

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

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

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

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

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

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

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2.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

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

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6分)

 

 

 

 

【参考答案】

1.C(“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没有构成对比,文中有人们对铁匠家女人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以此揭示了深刻的内容。

2.含义:

“谎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陈铁匠为了救全村人,谎称两个鬼子是自己杀死的;二是日本鬼子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谎称有人杀死了日本兵。

(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作用:

赞颂了陈铁匠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揭露了侵略者的阴险、卑劣,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2分)

3.①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②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

③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

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

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

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

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

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

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

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

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

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

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

——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

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

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

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

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

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

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

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

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土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

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

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

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

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

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

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

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

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

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

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

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

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

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

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

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

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

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5.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叙述。

(5分)

 

 

 

 

6.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4.A(“妻子在家强势”,原文无依据。

5.

(1)愤怒:

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

“离婚,马上离婚。

(2)伤心和委屈:

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3)担心:

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

(4)感到幸运:

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

(5)甜美温暖:

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每点1分。

6.

(1)情节方面: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

(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

(2)人物描写方面:

“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

(3)情感表达方面:

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云散

  “风云散”是个小吃店,真是小,只能摆三张桌子,还不是圆桌不是方桌,是“火车座”,坐满了也就六个客人。

店主在门前撑了一把太阳伞,伞下一小方桌。

  太阳伞下往往只坐着一个人:

店主骆依然。

一手夹烟,一手翻着晚报。

不看报的时候,就看对面的棕榈和芒果树。

车来车往,全不在眼里,眼里只有树的影子。

  店里忙碌的人,只一个,老公常子林,又做厨师又当服务员又当收银员,又招呼又赔笑又当采购员。

忙的间隙,还会跑出来,对骆依然说,你呀,烟少抽些。

骆依然把烟头朝着烟灰缸就要按下去,笑笑,你去忙你的。

老公一转身,骆依然又轻吸一口,牙齿白的像水做的。

附近闲逛的人,都爱看这少妇几眼:

那神态安然,那举止脱俗,眼角细微的鱼尾纹也像轻烟过林梢,越过故事又藏着故事;双腮圆润,丹唇蓄艳,又是极性感的。

这样的女子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夫妻这样的店,旁人难免多了许多好奇许多猜测。

  红鼻子老卢,青眼圈刘雨桦,蚊子腿梁一伟,三个男人,盯上了黄昏后太阳伞下的这位少妇。

不坐里头,要坐骆依然的小方桌边。

骆依然说你们自己拿凳子去。

男人们也不觉服务不周,自己拿了凳子。

叫了几个菜,红鼻子老卢叫骆依然撬开啤酒,骆依然叫老公开。

刘雨桦说:

“男人开酒,我们不喝。

”骆依然说:

“不喝就吃菜,我家什么都是老公做,我什么都不会做。

”这当儿常子林已开了啤酒,进屋了。

三个男人才注意了常子林:

不足三十岁,头发茂密,眉眼里还有小年青的火花,比女主人至少要小三四岁;笑得时候,也是店小二一样谦和,不笑时,那眼神就像沉默的子弹。

三个男人用眼神传递了一下紧张,赶忙又笑了,很有风度地叫骆依然也来一杯。

骆依然笑笑,摇头。

  时间一长,三个男人更放肆了。

红鼻子老卢伸手去桌底下,搭上了骆依然的腿。

骆依然说:

“老卢,是不是想吃红烧猪蹄——把你的手剁下!

”声音不大,落地有声。

红鼻子老卢瞧瞧屋里说: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惊动男主人,可能就不是玩笑了。

  三个男人还是来,但是动口不动手——不敢动。

青眼圈刘雨桦问:

“骆老板,你们晚上住哪儿?

”骆依然指指屋里:

“住上头。

”原来就住隔板上,难怪店门口竖着一梯子,红鼻子老卢叹口气:

“做小生意不容易的。

”蚊子腿梁一伟说:

“夫妻创业,共建家园哪。

做小生意不容易的。

”骆依然笑笑:

“睡哪儿不是睡觉。

  这天,三男人又带来了一个男人,奔驰黄有贵。

黄有贵是某公司高层干部,是他们的朋友。

奔驰黄有贵是开着奔驰轿车来的,给了骆依然一张名片,话没多说,只问她要了手机号码,说改日请赏光喝咖啡。

骆依然说万分荣幸。

另三个人面面相觑,那意思是别装正经了,我们拿不下,不信别人拿不下你。

  没几天,奔驰黄有贵真的叫骆依然去喝咖啡了。

骆依然真的去了。

黄有贵说,他们说你有资色,我不信,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你应该过有品位的生活。

骆依然说,你打算给我品位?

黄有贵说,直说吧,我喜欢你,要什么条件?

骆依然说,你有什么条件?

黄有贵说:

三室一厅,一部好车,一年再给你十万,行吗?

骆依然笑笑:

黄总,谢谢你高看我。

我要告诉你,这一切我都有过,而且比你说得要有品位得多,而且是在10年前……

  黄有贵“啊”了一声,听他们三个人说,你那个老公很……一般,怎么回事?

  骆依然说:

“他也是住过监狱的,当过黑社会头头。

我比他大几岁,他说我们还要论年龄吗?

有些人一辈子就是一辈子,有些人一辈子过了别人几辈子的生活。

我们什么都有过,也什么都会有。

什么话也没有这几句话打动我,又轻又重,又远又近,不和他在一起好像没地方去了。

  黄有贵笑起来,空洞洞的笑声:

“对不起,骆依然,这实在是一个恶作剧。

是他们叫我来试探你的。

  骆依然也笑,笑得纯净:

“黄总,我也是来试探你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也曾进过监狱。

犯事前,你是公司老总,我是另一个公司的业务员,因为业务上的事我找过你,你帮了我大忙,我一直记着你……可惜,后来,我走上了岐路。

黄总,你出狱后又混出来了,我佩服你。

可是,一个人什么都想有就会什么都没有,你说是不是?

  骆依然说话时,黄有贵不断地说“是吗是吗”,像在梦里。

  后来,黄有贵、红鼻子老卢、青眼圈刘雨桦和蚊子腿梁一伟他们四人在风云散聚了一次,桌子还是拼起来的。

等菜全做好了,才开席,因为常子林也加入了。

常子林喝多了,大着舌头说:

“各位兄弟,你们不知道,别看依然什么都不会做,没有她,风云散早就散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极力渲染“风云散”之小,一方面表现了两人生活的寒酸,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一方面为下文情节发展作好铺垫。

B.骆依然、常子林相濡以沫,在困境中依然相互扶持,在面对“三个男人”的挑衅时,他们也能从容面对,不卑不亢,让人敬佩。

C.黄有贵、骆依然都说“试探”对方,但黄有贵是“试探”骆依然是否在物欲面前动心,骆依然是“试探”黄有贵是否明白了事理。

D.黄有贵在骆依然的感召下明白了“一个人什么都想有就会什么都没有”的道理,他不再“试探”骆依然,还与夫妇俩成了朋友。

8.小说以“风云散”为题,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中常子林说:

“别看依然什么都不会做,没有她,风云散早就散了。

”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6分)

 

 

 

【参考答案】

7.A(“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无中生有。

8.①“风云散”是故事的发生地,所有情节都是在“风云散”这家小吃店这里展开。

以此为题,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

②“风云散”的老板夫妇经历过生活的大风大浪后,看淡世事。

“风云散”是他们淡泊随性特点的象征。

③“风云散”蕴含着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认识,是小说主旨所在。

(5分,答出第一点给2分,第二、三点答出任意一个给3分。

9.①“风云散”之所以能够惨淡经营下去,就在于骆依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没有她,风云散就散了。

②经历过生活起伏的骆依然、常子林,对富贵、品位有自己的认识,他们更认可平平淡淡的生活。

小店“风云散”正符合他们的这一愿望。

③只要夫妻真心相爱,同舟共济,艰难的日子也会有滋有味,充满温情。

“风云散”正是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与慰藉,“风云散”不能散。

(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

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

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

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

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

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

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

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

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

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

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

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

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

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

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

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

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

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

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

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

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

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

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

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

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

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

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

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

“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

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

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

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

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

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的颜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怀旧色彩。

B.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C.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折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D.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来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11.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

 

 

 

 

12.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0.D  【解析】“正面描写”错,应该是侧面烘托。

  

11.勤劳肯干,不怕吃苦;沉默寡言,淡定平和;心系家庭,关心后辈;不畏艰难,顽强执着。

   

【解析】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

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2.①将我没见过的父亲开荒的场面补充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②以阎连科笔下文字给“我”的触动,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无可取代的位置;③比较两地及两个开荒的父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升了父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普遍意义。

【解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一从内容本身所写。

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二从上下文关联。

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

这时的答案应具体。

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