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16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表达技巧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鉴赏语言

【高考典例】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是考查学生炼字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

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

【考点剖析】

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

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置试题,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命题揭秘】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

语言风格类试题,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

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选择题。

2019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炼字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炼字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增强应试能力。

3.用好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炼字类题目答题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4.掌握鉴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

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

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⑷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掌握鉴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6.掌握鉴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①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③析作用: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能力训练】

1、【2018届四川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候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茫然”与《蜀道难》中的“开国何茫然”的“茫然”语意相同,即“一无所知的样子”

B.颔联联描绘了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出了苏武归汉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对仗工整,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在时间的转换中饱含了深沉的感慨。

E.全诗用“古祠”“高树”“楼台”“秋波”等描写眼前苏武庙的环境,勾勒出了苏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

【答案】AE

(2)请对诗歌尾联进行赏析。

【答案】①结合诗句分析:

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

②手法:

化用典故(用典),“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衬托,以哀景衬托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③情感:

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或:

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追思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也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赏析类试题,诗句的赏析如果是写景句要从意境角度赏析,如果是情感句就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2、【2018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①刁斗:

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②公主琵琶:

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

蒲桃:

今作“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答案】B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D项考核内容,BC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答案】相同点:

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不同点:

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

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

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2018届浙江杭州市高三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田少府贬苍梧①

高适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②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③。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①苍梧:

今属广西梧州。

②暌:

离别。

③数奇:

时运不好。

数,命数。

奇,不吉。

(1)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____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__之情。

【答案】①.惜别惆怅②.宽慰勉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情感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标题“送田少府贬苍梧”上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从诗歌内容上“惆怅”“怜”“丈夫穷达未可知”,可以看出是作者在惜别惆怅的同时对朋友的一种宽慰和解劝。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有论者曰:

“‘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

诗人采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

“远树”句落笔为苍梧的树,树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呢。

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2018届中原名校高三第七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注】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卒,徽宗即位,五月下赦令,元祐谪臣多内迁。

苏轼自海南内迂廉州(今广西合浦),秦观受命复宣德郎,放还衡州。

两人相逢于雷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使用比兴手法,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引起后面“偶相逢,惨愁容”的相逢场景。

B.“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是指两人年轻时的俊美容貌现已经衰老,主要是抒发两人离别时间之久,感叹时间流逝的伤感。

C.“别后悠悠君莫问”中“悠悠”既写分别时间之久,也写相隔距离之远,突出描写了两人分别之后同被排挤的痛苦感受。

D.“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是想象即将到来的分别,用比喻的手法,以落花随水漂流的意象比喻二人身不由己的贬谪迁徙。

E.整首词上阕写相会,下阕写离别。

选用大量景物作为感情依托,并加入人物语言、心理来抒情,符合秦观相思词的风格。

【答案】BE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风格,其中B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不仅是写两人容颜衰老,更是抒发两人年轻时壮志的消逝;E项,秦观相思词为婉约派风格。

本词不是相思词,且气势宏大,意象大多广阔而苍茫。

(2)这首词后三句“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有何妙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后会不知何处是”直接表达自己对苏轼西去廉州,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的担忧。

②“烟浪”“暮云”是写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这两个意象迷离而又苍茫,极写两人分隔后的时空遥远。

③最后两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两人未来命运担心的愁思,也表达了自己与苏轼因被新党排挤被贬远地,无法实现鸿鹄之志,晚景凄凉的悲哀。

点睛:

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考点二:

表达技巧

【高考典例】

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

(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

官服。

(3)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

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诗歌鉴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涉猎的知识点范围广了,难度也比主观题难度大。

考生在做题时,可以先根据逗号,判断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

再通过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子作用、表达技巧等。

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常见的错误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

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用典,亦称用事。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精准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

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