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320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8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docx

中华大家庭教案小学三年级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中华大家庭》知识内容(供小学三四年级用)

序号

民族名称

人口数量

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和文字

风俗习惯

备注

1

汉族

11.4亿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语汉字

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清明节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包粽粑是我国的优良民族传统,汉族也称之谓包粽子

2

壮族

1617.9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以农耕为主“壮锦”享誉海内外

桂林山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4788万。

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水、京等民族

壮族同胞在春节或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包粽粑,这是他们节日喜用的传统美味食品。

他们在粽叶中包夹绿豆、芝麻、板栗、冬菇等,而且做得大小不等,然后炖煮得十分软熟,吃起来可真是美味可口。

3

满族

1068.2万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满族有语言和文字

现在通用汉语

满族的节日:

颁金节

满族忌食狗肉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

满族的旗袍很受欢迎

4

回族

981.7万

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

回族女性普遍戴盖头,盖头颜色有绿、黑、白三种颜色

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通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

忌食猪肉和动物的血

从事农业,兼营牧业、手工业、商业

回族女性普遍戴盖头

5

苗族

894万

贵州、湖南、湖北等省

苗族服饰多达130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鬓上头饰就是几十种。

1956年,创制了4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能歌善舞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主要从事农业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以吊脚楼最为普遍

6

维吾尔族

839.9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湖南省

新疆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国界线长5600多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界线总长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国界线最长的省区。

聚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有47个民族居住

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维吾尔族

禁止食用猪肉

从事农业,善于种植粮棉和瓜果

维吾尔族的手鼓舞

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

7

土家族

802.8万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

8

彝族

776.2万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

彝族属山地民族居住土掌房

黎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插花节

忌食马肉、驴肉、骡肉

主要从事农业火把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民族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

9

蒙古族

581.4万

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自治区

“马背民族”,“蒙古”一词含义“永恒之火”

居住蒙古包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

蒙古族的手扒羊肉

10

藏族

541.6万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象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藏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每年的五月初五藏族举行赛马会

忌食马肉、驴肉、骡肉

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的卓舞

11

布依族

297.1万

贵州省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不吃生的食物

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房是布依族最具特色的住房

布依族素爱洁净,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不吃生的食物,喜欢吃酸、辣、麻、香、脆菜肴,以及糯食和粽子、花糯米饭、糍粑,并且喜欢喝酒。

布依族的五色花板,独具特色。

12

侗族

296万

贵州、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

侗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姑娘节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13

瑶族

263.7万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

瑶族长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都为筒形、细腰,表演时常用黄泥涂在鼓面上,所以也称黄泥鼓舞。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盘王节是瑶族过的最隆重的节日

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14

朝鲜族

192.4万

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而闻名

喜穿素白服装,所以被称为“白衣民族”

长鼓舞是我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

朝鲜族长鼓舞的长鼓为筒形,鼓身使用木头制成,两端比较粗,中间纤细,演奏时将鼓横在胸前。

朝鲜族的泡菜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中华大家庭》知识内容

序号

民族名称

人口数量

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和文字

风俗习惯

备注

15

白族

185.8万

云南、湖南等省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成为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16

哈尼族

144万

云南省

哈尼族住房形状像蘑菇,因而得名“蘑菇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善开耕梯田

哈尼族的竹筒饭

17

哈萨克族

125万

新疆、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

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有

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

刺绣是哈萨克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

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鞋帽,还是床上、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人民的精湛绣品,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18

黎族

124.8万

海南省

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

黎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妇女精于纺织,

“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19

傣族

115.9万

云南省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傣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

傣族的竹筒饭

20

畲族

71万

福建、浙江等省

“凤凰装”是畲族妇女最主要装束。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除了种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21

傈僳族

63.5万

云南省和四川省

傈僳族过刀杆节期间就有上刀山、下火海等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

表演。

刀杆节这天,傈僳族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形成一个刀梯。

表演者空手赤脚,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22

仡佬族

57.9万

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

“地戏”在仡佬族中比较流行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祭山节是贵州水城等地仡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

23

东乡族

51.4万

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

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东乡族的三大节日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24

拉祜族

45.4万

云南省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扩塔节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的竹筒饭

25

水族

40.7万

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

现通用汉字

水族最大的节日是端节“抢花灯”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26

佤族

39.7万

云南省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

佤族有自己的

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

27

纳西族

30.9万

云南、四川等省

东巴文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种反映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

28

羌族

30.6万

四川省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羌族的著名特产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中华大家庭》知识内容

序号

民族名称

人口数量

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和文字

风俗习惯

备注

29

土族

24.1万

青海、甘肃等省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高台会”深受土族人民的喜爱

忌食马肉、驴肉、骡肉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30

仫佬族

20.7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依饭节”,又称“喜乐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

31

锡伯族

18.9万

新疆、辽宁、吉林等省、自治区

锡伯族喜爱射箭运动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人民纪念西迁的节日,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

32

柯尔克孜族

16.1万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诺若孜节是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

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33

达斡尔族

13.2万

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省、自治区

摔跤、扳棍、颈力赛及打曲棍球等是达斡尔族极为普遍的体育运动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34

景颇族

13.2万

云南省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的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景颇族的竹筒饭

35

毛南族

10.7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同填”或“同顶”是毛南族人民喜欢的体育项目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36

撒拉族

10.5万

青海、甘肃等省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撒拉族主要的三大节日

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农业,园艺也很发达

37

布朗族

9.2万

云南省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关门节

过年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

布朗族的竹筒饭

38

塔吉克族

4.1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乞脱乞迪尔爱脱是塔吉克族的春节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39

普米族

3.4万

云南省

打锅庄是普米族的传统舞蹈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40

阿昌族

3.4万

云南省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火把节和窝罗节是阿昌族规模较大的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41

鄂温克族

3.1万

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驯鹿被鄂温克族称为“林海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畜牧业

42

怒族

2.9万

云南省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的朝山节,也称为“鲜花节”

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中华大家庭》知识内容

序号

民族名称

人口数量

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和文字

风俗习惯

备注

43

京族

2.3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京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哈节”,也叫“唱哈节”

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

44

基诺族

2.1万

云南省

基诺族鼓舞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过年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约在春节前后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基诺族的竹筒饭

45

德昂族

1.8万

云南省

水鼓舞是德昂族所特有的舞蹈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

46

保安族

1.7万

甘肃省

“保安刀”十分著名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制刀具著名

47

俄罗斯族

1.6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踢踏舞是俄罗斯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比较

俄罗斯族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忌食马肉、驴肉、骡肉

主要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

开放自由。

这种舞蹈用手风琴伴奏,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磨檫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

该舞蹈男女老少皆宜。

48

裕固族

1.4万

甘肃省

裕固族崇尚骑马和射箭

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畜牧业

49

乌孜别克族

1.2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努肉孜节是乌孜别克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

禁止食用猪肉

主要从事畜牧业

50

门巴族

8923人

西藏自治区

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藏语称“白隅吉莫郡”,意为“隐藏的乐园”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51

鄂伦春族

8196人

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春节是鄂伦春族传统的重大节日

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52

独龙族

7426人

云南省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至今犹存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

采集和渔猎也占较大比重

53

塔塔尔族

4890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塔尔族属于白色人种

塔塔尔族有

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禁止食用猪肉

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54

赫哲族

4640人

黑龙江省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赫哲族人喜欢吃生鱼

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55

高山族

4461人

台湾、福建等省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有龙舟赛

56

珞巴族

2965人

西藏自治区

珞巴族男子喜欢佩带长刀和弓箭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

注:

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2.95亿,其中包括仍未识别民族人口数量约73.4万,以及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941位。

 

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省区依次为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千万;

辽宁省和湖南省两省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五百万,依次列第5至6位;

内蒙古自治区和四川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四百万;

河北省、湖北省、吉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六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二百万;

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海南省、广东省和河南省六省市区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一百万,其他11个省市少数民族均在一百万以下。

几千年以来,我国多民族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共同建设了美好的家园。

参考资料:

我国各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例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历史上,回民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一个回回名字,结婚时要请阿訇去证婚,死亡后还要请阿訇去主持殡葬。

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食猪肉,不吃动物的血,等等。

[阿訇]hong是波斯语的音译,是我国对伊斯兰教教职的称呼,意思是“教师”或者“学者”。

现主要指我国伊斯兰教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与开斋节、圣纪节并成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特点和差异也表现在风俗习惯方面。

饮食禁忌: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10个少数民族禁止食用猪肉及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藏、土、俄罗斯族和有些地方的黎族忌食马肉、驴肉、骡肉;满族忌食狗肉。

行为禁忌: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家中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禁止外人进入;彝族、水族等忌在家中吹口哨;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等忌讳在人面前袒胸露臂;藏族严禁外人围观天葬台,严禁拍照,禁杀鹫鹰。

语言禁忌:

回族对人的去世忌讳说“死”,而是说“无常”、“归真”等。

忌用禁忌之物作比喻,如“这个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的比喻说法是被禁止的;忌讳说“杀”,只能说宰鸡或宰牛等。

朝鲜族忌讳别人称自己为“鲜族”。

文化之旅: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我国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大批旅游者通过铁路前往西藏旅游,并享受着青藏高原的高原风光及旅游体验,感受到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和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的雄伟,感受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一直都沿袭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

其鼓型通常是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把内部凿空而成。

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

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扳棍和颈力赛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也是简便易行、男女老幼皆宜的体育项目。

扳棍比赛时,需用一根长2尺、直径3公分的光滑木棍,参赛者两人脚蹬脚,伸直腿坐在地上,两人双手相互交叉握紧木棍,待裁判一声令下,两人用力扳拉,谁能把对方拉起至臀部离开地面,谁就胜利。

如果比赛过程中屡次分腿、斜倒或突然松棍者,就直接被认为是输了。

颈力比赛时,需用

宽布腰带一条,比赛对方脚对脚伸直腿坐在地上,将结好扣的布带套在两人的脖颈上,双手按各自的大腿。

比赛开始,各自用力后仰,努力把对方拉起,谁能把对方拉起至臀部离开地面,谁就胜利。

颈力赛同扳棍一样,不允许分腿、斜倒。

葫芦丝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又称葫芦萧,主要流行于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

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3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

在葫芦的柄端,插一根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作为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

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音孔,正面6个,背面1个,可以吹出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

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

如何演奏葫芦丝呢?

在按葫芦丝音孔时,右手部分用右手大拇指托住主音管三、四音孔之间的背面,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音孔,小指指肚自然附于第一音孔下部主音管侧,以便于其他三指在一、二、三音孔上的开闭定位及起到支撑和平衡作用。

左手部分用左手大拇指指肚托住(预备开或闭)主音管背面上端的第七音孔,用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第一节指肚分别开或闭第四、五、六音孔,小指指肚自然附于副音管侧,以配合其他三指在音孔上的开闭运动。

象脚鼓舞是一种由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流行于云南省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因舞蹈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

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形如象脚。

使用时为了调节其音色,鼓面粘上揉搓过的糯米饭团。

第一课:

伟大的中华民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知道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了解祖国面积和人口及在世界的位置。

3、了解少数民族的集聚地。

4、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二、教学重点:

少数民族人民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的作用。

三、教具准备:

录音机、政区图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爱我中华》学生聆听。

歌中唱到了什么?

你知道些什么?

(爱我中华)那么你了解我们的国家吗?

好,这几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指导阅读,了解祖国。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在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她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其中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加拿大)1U2S;j4ZW+|+]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56个民族组成。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11.6亿),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1亿多),由于这些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人口较少,所以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

(汉族占全国总数的91.59%,少数民族占全国总数的

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分布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

其他省份也有数量不等的少数民族居住。

3、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多为主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和汉文。

三、教师展示图片

引导观察人民币:

图案

领会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风景优美。

民族间的平等。

四、学生自学

五、教师: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为了更好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下一节我们就分民族的了解一下。

1、填空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我国世居民族数量最多的是()省(自治区、市),有()个民族。

2、回家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亲属听。

第二课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去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2、使学生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愿意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尽自己的责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有关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教师准备相关民族风情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

歌中唱得多么好啊!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们中华大家庭中有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大家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庭中的五个成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板书课题:

中华大家庭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二、讲授新课

1.汉族、蒙古族

师:

这两个民族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同学们对这两个民族了解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蒙古族,对于蒙古族你们都有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

学生从服饰、饮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来介绍蒙古族。

教师活动:

(1)学生介绍服饰时可用实物展示的方式。

(2)学生介绍饮食时,可挑1~2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介绍其做法。

(3)介绍歌舞及民族体育活动时,可采用现场表演的形式。

(4)介绍建筑时,要强调毡房的特点。

2、回族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

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