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369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docx

范文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相关]

  教学要求

  .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内容点析

  .民族

  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我国有56个民族。

  2.景观图片:

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张图片的内容是:

在国庆节期间,我国56个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欢呼的景象。

这张照片充分展示了本节内容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形象地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少数民族

  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汉族的人口数量最多,达到11.85亿(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另外55个民族的人口都比较少,55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为1.08亿,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

相对于汉族而言,这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这个概念只是表明这些民族的人数少,并没有其他的含义。

  4.第16页活动1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不同的。

既复习了日本和美国的民族特点,又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构成,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埋下伏笔。

本活动可以按两种方式展开,教师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

方式一: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就此可以进行一场小辩论,讨论出不同的民族构成对各自国家有何种影响?

方式二:

列一张三国民族状况对比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完成该表,了解中、日、美三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5.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提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拓展一些内容。

最终要达到以下目的:

(1)进一步理解民族的划分及其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的不同;

(2)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学习文化差异性,为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6.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

  在学习该图时,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地区,进一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通过对这张分布图的学习和阅读,让学生掌握读该类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等专题地图的技能。

同时在学习本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相关的几点知识: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3)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实际上,读图的过程就是分析民族分布特点的过程。

  7.少数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是我国繁荣和稳定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强的实用性。

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首先,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政策内容不要涉及太多,只抓住最关键、最主要的几条即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要理解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民族政策主要条款。

教学过程中民族政策的内容可以先不讲,最好先由学生反思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国民族各方面的特点),从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

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

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

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

(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

(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

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

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

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

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

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

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

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

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

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

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

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

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

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

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

最后教师总结:

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

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

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

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

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

讨论: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

(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

(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例如,中国处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用与中国有空间关系的大洲和大洋来说明中国的位置。

  地理位置分为:

①数理地理位置(或绝对位置),用经纬网来确定。

②自然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周围陆、海、山、河等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③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国与邻国具有政治意义的空间关系。

④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位置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陆上边界

  我国和俄罗斯接界的国境线最长,东起吉林省浑春市防川,界碑立在距图们江口15千米处,防川地区东以张鼓岭与俄罗斯为界,西以河道与朝鲜为邻。

黑龙江省已开辟许多边境贸易口岸,其中绥芬河市有铁路、公路通向俄罗斯的远东大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是中俄国际铁路边境站,与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斯克市相距20千米。

在x疆也有一小段中俄边界线。

  我国与朝鲜基本上以河道为界,北段为图们江,南段为鸭绿江。

两江源白头山天池是两国的界湖。

中朝有国际铁路相通。

辽宁省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和北方陆疆与海疆的交汇点。

  我国的内蒙古、x疆和甘肃一小段与蒙古国接壤。

在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市有国际铁路相通。

铁路两侧,分别立有花岗岩界碑,内侧1千米立起高大的拱式国门,上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我国与巴基斯坦在1965年就签订了中巴边界议定书。

国境线在五六千米高的喀喇昆仑山脉上,中巴国际公路通过的x疆塔什库尔干县红其拉甫山口,嵌着国徽的界碑分立公路两侧。

  我国与尼泊尔的边界条约签订于1961年,两国有国际公路相通,中国口岸在x藏聂拉木县樟木镇,樟木海拔2400米,与尼泊尔的科达里隔一条溪,有友谊桥架在波曲(河)上,桥中心为国界线。

  我国与印度的边界,中段隔着尼泊尔、锡金、不丹,东西两段与我国的x疆与x藏接壤。

界线未正式划定。

x藏亚东是通向印度的传统口岸,这里距印度的铁路线最近点仅45千米。

在海拔4500米的乃堆拉山口国境线上的中方一侧,建有国际邮亭。

  我国与缅甸根据1960年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缅甸将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归还我国,我国将猛卯三角地移交缅甸。

我国云南省边界少数民族多与缅甸边民有亲戚关系,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边境集市,例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等,畹町市与缅甸棒赛镇隔河相望,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

  我国与老挝边界中,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是祖国陆疆最南突出部分。

南端国境线位处北纬21°6′,是我国的“热带生物王国”和雷暴最多的地区。

  我国的滇东南和广西与越南为邻,云南河口县城河口镇位于南溪河与红河汇合处,与越南隔河相望,滇越铁路自昆明南下,从河口过桥至河内。

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宽阔的关前广场前的红棉树挺立在国境线上,湘桂铁路与中越铁路在凭祥相接。

广西防城东兴镇位于北仑河口,与越南芒街镇隔河相望,是祖国南方陆疆和海疆的交汇处。

  我国的x疆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接界,x疆有铁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相接。

  我国的四端

  我国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05′),属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

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对岸是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我国最西端:

x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的乌孜别里山口附近(东经73°附近),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

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51′),南距赤道仅400多千米,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相距仅100多千米。

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海面还有17.5米,它长2.4千米,宽1.4千米,面积2.12平方千米,表面崎岖不平,珊瑚生长良好。

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

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镇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34′)。

漠河镇全年无霜期仅56天,冬季气温在-40°c以下,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冬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对岸是俄罗斯的伊古那斯伊诺镇。

  我国的海岸线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交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时海水到达的界线,称为海岸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

此外,岛屿海岸线长1.4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

我国海岸线曲折,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

  杭州湾以北海岸以沙岸为主,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一片。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

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岸地貌。

  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丛生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组成了独特的生物海岸。

  我国的岛屿

  我国是一个岛屿众多的国家,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总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0.8%。

岛屿岸线总长1.4万多千米,相当于大陆海岸线的78%,按其成因可分为基岩岛(大陆岛)、冲积岛与珊瑚礁岛(海洋岛)三类。

  基岩岛占中国岛屿总数的90%以上,多呈北北东方向,以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

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两个最大的基岩岛。

其他有辽东半岛沿海的长山列岛,共50多座岛屿;山东半岛沿海的庙岛群岛,共30多座岛屿;浙闽沿海的舟山群岛为我国最大的群岛,共1339座岛屿;华南沿海的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岛屿,主要有香港岛等;台湾附近海域有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冲积岛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而成。

例如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1060.5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岛与最大的冲积岛。

此外,珠江河口与台湾西岸等都有冲积岛分布。

  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海,包括由200多个岛、沙、礁、滩组成的南海诸岛(陆地面积仅10多平方千米)及黄岩岛。

  各岛屿中,面积在3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其余岛屿的面积都不大,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大岛只有15个,却占全国海岛总面积的91%,而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的岛屿占80%以上,这些小岛的平均面积不到0.5平方千米。

  我国岛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其中分布在东海海域的约占岛屿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

按省份计,分布在浙江省沿海的岛屿最多,有2100个,福建省有1404个,两省集中全国海岛的54%。

  三大半岛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其海岸线总长4000多千米,占大陆海岸线的1/4。

  山东半岛在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伸入渤海、黄海之间,面积3.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半岛。

岸线由险峻的花岗岩岬角、新月形的海湾和绵延的沙滩组成。

其中成山角是祖国大陆海岸的最突出部,位处东经122°42′。

  辽东半岛在辽宁省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

面积2.94万平方千米,北宽150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大连港。

半岛上古老的变质岩风化成波状丘陵,沿岸海蚀崖、岩滩、岬角众多。

  雷州半岛突出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伸入北部湾与雷州湾之间。

因多雷暴而得名,因琼州海峡断裂下陷而成半岛。

面积0.7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1180千米。

  领土

  领土是指隶属于一国主权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

一个国家的领土在地理分布上,有的连成一片,有的则较分散(例如岛国和国土被其他国家分隔的国家等),但它们都统一处于国家主权的管辖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除大陆外还包括沿海岛屿、同大陆隔有公海的台湾岛及其周围各岛、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国家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政府的立场是:

中国不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但也绝不允许别国霸占中国的一寸土地(摘自《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内海

  内海有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个范畴的概念。

自然地理上的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而且海水较浅,它的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影响,例如渤海。

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它包括各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

内海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沿海国有权关闭内海,不让外国船只进入,或规定进入内海必须遵守的规则。

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渤海既是自然地理上的内海,也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领海

  领海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

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

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多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有的与山、河、湖有关。

例如贵州省以境内贵山得名,云南省在云岭以南而得名,山东、山西是因为分别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而得名;河南、河北是因为分别在黄河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则是因为分别在洞庭湖以南和以北而得名;黑龙江省因大河黑龙江而得名;辽宁省以辽河得名;浙江省因钱塘江(又名浙江)而得名;青海省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等。

有的与其他地名有关,例如吉林省以省内吉林城得名,陕西省因位于陕原(今陕县一带)以西而得名,甘肃省旧以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得名,江苏省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安徽省旧以安庆、徽州两地首字得名,福建省旧以福州、建瓯两地首字得名。

  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大致有三种情况:

(1)取全名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作简称,例如黑、吉、辽、京、津、苏、浙、台、川、云、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古;

(2)因境内重要河流而得名,例如湖南、江西,因湘江和赣江而分别简称湘、赣;(3)取历史地名作简称,例如河北因部分地区历史上长期属于冀州而简称冀;山西、山东因部分地区在春秋时分别为晋国、鲁国领地,而简称晋、鲁;陕西省在战国时期属秦国辖地,故又简称秦;相传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所以上海市简称沪。

  巧记34个省级行政区

  两湖广宁重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宁夏、辽宁、重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五江港澳青陕甘(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x疆[“江”“疆”谐音],香港、澳门,青海、陕西、甘肃)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x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巧记省级行政区简称

  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京津沪渝和港澳;

  自治区:

(内)蒙(古)新藏,宁和桂;

  二十三省:

黑吉辽,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滇黔,闽粤琼,陕甘晋,青和台。

  我国的人口增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人口达到5.49亿人;1953年7月1日经全国人口调查登记,人口总数为6.02亿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为7.23亿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0.32亿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33亿人;XX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2.95亿人。

50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倍半。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

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计划生育的巨大经济效益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按1970年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出生了2.5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这相当于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15倍;相当于1989年投入卫生事业费的460倍。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抚养成本,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

到XX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显示,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

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人口年龄构成

  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仍较年轻,目前正向缩减型方向发展,1982年后14岁以下各岁人口在逐渐减少。

据XX年统计:

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一般男16~59岁,女16~54岁)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

  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

1995~XX年,每年约有1900万人进入劳动力适龄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劳动力适龄人口行列仅800~100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快地提高,但XX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超过9%,低于1900年工业发达国家的占总人口10%的老龄化水平。

  民族构成

  据XX年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的质量特征,包括人口身体素质、人口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

人口身体素质是人口健康水平,其衡量指标有营养状况、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寿命等。

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口受教育的状况及与此有关的生产经验、生产技能等,其衡量指标有多种:

例如每千人中的大学毕业人数,每千人中的技术人员数,以及文盲率等。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素质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素质高,可促进生产发展;人口素质低,则限制生产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等,也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人口素质的一般途径是:

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发展医疗保健事业,发展体育运动等。

  据1990年的统计,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很低,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2~15岁的青少年中10.8%是文盲,15~19岁人口中,将近一半没有受过初中教育,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高达40%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占37.2%。

在工业部门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8%,工人中的80%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