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36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docx

政治原理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详解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1—48个

1、政治:

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

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

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

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

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

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

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

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

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

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

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

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

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

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

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

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

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

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

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

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

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

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

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

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

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

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

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

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

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

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

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

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

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

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

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

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

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

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

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

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49.政治共识:

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50.利益集团:

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三、名词解释

1、政治:

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

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

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

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

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

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

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

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

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

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

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

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

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

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

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

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

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

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

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

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

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

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

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

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

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

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

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

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

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

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

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

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

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

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

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

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

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

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

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

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

(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与2005年7月试题中简答题:

“4、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案相同。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

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4、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

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

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

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参见2005年7月的试题答案。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案要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

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

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

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

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

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因此,国家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

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

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

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

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

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

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

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