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453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ocx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区域合作:

现状和前景国际研讨会"综述

高晓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国际合作局联合主办的“中俄区域合作:

现状和前景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11月5-6日在北京召开。

开幕式由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主持,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孟庆海和俄罗斯远东大学副校长B.n.基卡廖夫分别致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副市长金昭做了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助理王镭到会指导。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B.几.拉林和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分别致闭幕辞。

来自中俄两国产、学、研各界代表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着中俄区域合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俄在能源、科技、林业、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等议题展开,中俄两国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理论研究渐趋深入

  中俄两国学者首先肯定了中俄两国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致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

中俄作为毗邻的两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其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均保持着良好的接触与合作,特别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合作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易货贸易发展到建立加工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

两国在能源和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和工程承包、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成效也十分显著。

12个对俄陆路口岸开辟了互市贸易区,促进了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俄双边贸易连续8年保持高速增长。

预计2006年两国贸易额将达到350亿-360亿美元,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标志着中俄贸易跨人了新的历史阶段。

2006年3月在普京总统访华参加"俄罗斯年"开幕式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15个合作文件,内容涉及石油天然气、电力、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这意味着中俄经贸合作即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中方学者在肯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在贸易方面,双方规范贸易秩序的工作协调不够。

目前,中俄规范贸易秩序小组的工作已经启动,双方签署了相关文件,采取了一些加强监管的措施。

但俄境内"灰色清关"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双方的磋商机制也不够完善。

俄海关部门通关效率低,货物验放速度慢,这不能不影响双方进出口业务的正常进行。

另外,俄方边境贸易政策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合作方面,俄对外国投资开发其燃料矿物资源施加多种限制且政策多变;俄对中方在俄投资经营的企业税收过高;在俄办理劳务手续程序烦琐,费时多,收费高,等等。

  研讨会上,中方学者从理论层面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而将有关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讨论引向深入。

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是中俄两国因地理相邻性、资源共享性、经济互补性而形成的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

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从广义上讲,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中俄两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它是以两国的疆域为外延,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从狭义上讲,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它仅限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的经贸关系。

研究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要把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结合起来。

地理的相邻性、资源的共享性更符合狭义的概念界定,而经济互补性则适合于广义的概念界定。

因为毗邻地区往往在气候、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同构性和竞争性,其互补性要放在两个国家的层面进行权衡。

例如,与俄罗斯毗邻的中国省区出口到俄罗斯的服装、纺织品、轻工产品等多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产品,而东北地区作为重化工基地与俄罗斯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同构性。

另外,中俄石油合作也是从中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衡量的,东北地区石油的供给相对于其需求而言并不短缺。

因此,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要冲破边境省区经贸合作的局限,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统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为纽带,从以毗邻俄罗斯的边境省区为主的格局,过渡到全国范围的南北兼顾、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二合作行业优势为先几大难点尚待突破

  

(一)能源合作中方学者提出,中俄能源合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势头。

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的供油量迅速增加。

普京总统在2004年10月访华期间强调,增加俄罗斯对华的陆路石油出口,使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在2005年达到1000万吨,并争取在2006年达到1500万吨。

后来考虑俄罗斯石油灌装能力,这一预期目标有所下调。

2005年俄罗斯经由铁路实际向中国出口原油达760万吨,比2004年增长34%。

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能源供应国。

  第二,俄罗斯一中国的石油管道即将启动。

普京总统多次重申:

俄罗斯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不管远东石油管道走向采取何种方案,都将积极考虑将石油管道通往中国。

  第三,修建俄罗斯一中国天然气管道项目提上日程。

普京总统在2006年3月"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上宣布,将从西伯利亚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建设两条输气管道向中国出口天然气。

  第四,上游和下游领域的油气合作开始进行。

2005年?

月,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签署了纩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长期合作的协议》和《"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成立合资企业的议定书》。

前者的内容涉及两国在石油贸易、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勘探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后者规定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库页岛的油气资源,并优先向中国供应油气。

2006年3月,两国签署《"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在中俄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就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在中国境内开展炼油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作的原则达成共识。

这一系列进展表明,中国石油企业在屡受挫折之后终于得以进入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上游开发领域,两国在下游油气领域的合作也已启动。

  第五,两国的核能与电力合作开始起步。

  江苏田湾核电站第一期工程为中俄今后在核能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电力合作领域,2005年7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关于长期合作的协议》,双方的合作包括加大向中国的电力供应、共同项目的开发、输电线路的架设与改造、发电设施的制造、设备供应等。

  第六,中俄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业已启动。

2004年9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总理会议上倡议,建立组织框架内的能源消费者俱乐部和能源生产者俱乐部。

这一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已经组建。

  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俄能源合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俄方学者认为,俄中天然气合作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于俄方不能确定中国经济对天然气的长期需求量。

也就是说,俄方希望向中国北部和西北地区提供管道天然气,但不能确定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缺口是否全部由俄罗斯来弥补,因为中国在与俄罗斯商讨天然气供应问题的同时,还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进口天然气协议。

二是协议落实难。

  中俄能源合作目前面临最棘手的三大难题:

中俄双方在油气价格上存在较大分歧;中俄天然气管道的具体实施问题悬而未决;中俄石油企业在销售环节的合作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

  在天然气合作方面,俄方最为关注的是天然气价格以及销售后如何结算的问题。

三是中俄电力合作需过"价格关"。

俄罗斯加强与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同时,还将电力领域视为双方能源合作的另一个优先发展方向。

俄方准备扩大对华电力出口,并希望利用本国设备参与中国的电站建设,但是价格问题仍然是俄对华电力出口的主要障碍。

  

(二)科技合作近年来,中俄区域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科技合作水平同两国全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原因在于:

一是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阶段影响中俄科技合作规范化。

中俄两国目前都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双方还尚未形成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合作中双方在观念上、体制上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

双方经济互信不强,一些合作伙伴存在浮躁情绪,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视行为。

二是制度层面与市场秩序尚未与国际接轨。

投资保护与争端仲裁机制缺位,银行结算不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有些法规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是缺少战略性合作项目,现有合作项目与两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结合不够紧密。

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航空航天、能源、水资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科研成果较多,有一些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上述领域合作潜力尚未挖掘出来。

商签的一些科技合作项目尚未与两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接轨,因而得不到政府层面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有力支持。

四是缺乏高科技合作项目风险投资保障机制,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发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搁置或终止。

五是科技合作队伍中的人才危机。

及时培养既懂俄语或汉语,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为提升中俄区域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水平,与会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不断完善双边合作项目筛选机制。

中俄合作目前定位重点应是高、精、尖技术以及有利于双方实现技术跨越的共同研发项目。

重点领域应是:

能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动力,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农业科技等。

二是加强东北地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与俄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合办研发机构和建立联合实验室,互派科研人员。

三是加强东北地区与俄东部地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合作。

四是加强中俄合作基地和科技园的对口合作力度。

东北7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对俄开展科技合作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是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走出去"。

六是合作方式要多样化,要灵活和务实,追求实效。

应采取技经结合,技贸结合,军民两用技术结合,官、产、研或官、产、学相结合等方式,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和形成合力的效果。

七是加强中俄科技合作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

八是加强中俄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中介和咨询机构的建设。

九是设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重点支持俄科技成果在中国的产业化工作。

  (三)林业合作与会中方代表介绍了中俄林业合作的现状: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木材主要是原木,由于经营主体多,经营分散,采伐及起运地大多分散而偏远,涉及货物收购、存储、通关、运输及支付等一系列问题。

与俄进行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森林采伐,俄方希望其木材加工后出口,中方也一直探索在俄境内设立木材加工厂和家具厂、在两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有效途径。

至于俄制浆造纸乃至森林化工领域,行业内已形成较高的集中度,且设厂生产投资巨大、周期长、风险大,要涉及俄产业、投资、劳务及环保等诸多政策与法律问题,加上缺少政策法律及管理机制上的保障,近期内双方合资或中方独资建厂的可能性不大。

  俄远东地区的木材加工和制浆造纸工业发展水平很低,人造板和纸张不能满足当地需要,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过时老化。

近丁L年,中国一些企业已陆续到俄投资建立木材加工厂。

  目前,中国企业在俄主要从事锯材、板材、集成材、家具、密度板、刨花板、纤维板等加工产品的生产。

中国企业通常采取独资或合作的形式进行采伐和加工,对投资参股俄企业及与第三方合作投资等方式还缺乏实践。

由以上分析可见,单纯的木材采伐已经不能适应中俄合作的发展需要,开展木材深加工合作则能够有效发挥双方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俄罗斯比较重视东部地区的开发。

  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对吸纳中方投资建厂、吸引中方技术和管理、发展木材加工以及扩大出口等项目十分欢迎。

对俄方而言,引进这些项目的好处是:

有利于大规模吸引外资,缓解俄罗斯国内资金紧张状况;增加国民财富积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税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俄方进出口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国际支付能力;在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中起先导和示范作用。

  与会代表提出了推进中俄林业合作的具体思路:

利用中俄两种资源,拓展中俄两个市场,承接国内外木业产业转移,聚集企业优势资本,打造一个集市场、加工、物流于一体,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商务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较大规模的境外木材加工园区。

这一园区的具体功能有:

第一,"基地"功能:

建立境外加工基地,开辟资源深度开发的新途径;搭建中俄双边乃至东北亚多边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平台,从而为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俄远东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开发与加工合作,为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实现跨国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转化"功能:

促进中俄贸易方式和结构的转化,即由原始的原材料贸易、易货贸易、现金贸易向国际化、规范化的长期投资贸易转变,一般的商品贸易与加工基地型加工贸易和物流集散中心型物流服务贸易等并举。

第三,"延伸"功能:

有利于国内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展,使原判·一生产加工基地一市场这一经济链条拉得更紧。

  (四)人力资源合作中方学者提出,由于受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在人口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最近十多年来,这种差异不断扩大。

俄罗斯人口出现持续下降,适龄劳动力逐年减少,人力资源日见匮乏;而中国人口则在持续增长,适龄劳动力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储备极为丰富。

俄罗斯需要劳动力,而中国有富余劳动力,这就为两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人口形势尤为严峻。

这一地区包括五个联邦主体,自西向东依次是西伯利亚联邦区的阿尔泰共和国和赤塔州,远东联邦区的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

根据现有人口结构判断,俄罗斯老龄化的速度将逐年加快,人口结构逐渐向"倒金字塔"形状发展,即少年儿童数量越来越少,相应地带动了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而老龄人口则越来越多。

俄罗斯专家普遍认为,从2007年开始,每年进入适龄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将远远低于退出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数量,适龄劳动力人口的规模和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逐年下降,社会赡养负担也将逐年加大。

届时,如果没有外来劳动力资源的补充,俄罗斯经济、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将难以保持健康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苏恢复边境贸易以来,双方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渐恢复,但直到目前为止,这种合作还是零星的、小范围的、不成规模的,在中俄经贸合作中所占比重很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政治互信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俄人力资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俄罗斯国内反华、排华思潮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国际人口组织和中国人口学家的预测,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在未来将不断下降,人口峰值有可能出现在2030年前后,其后中国人口将停止增长,随之有可能出现急剧下降的局面。

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社会赡养负担也将随之不断加重。

届时,中国将逐渐面临劳动力不足的状况,进而丧失对外提供劳动力的能力。

  所以,在中国失去劳动力数量优势之前是中俄进行人力资源合作的最佳时期,俄罗斯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期充分开展与中国的人力资源合作,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

  三区域合作前景广阔各项协议重在落实

  中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俄区域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中俄两国政府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对推动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何落实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是促使合作潜力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所在。

  俄方学者提出,中俄两国应加强人文、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理解和沟通;两国学者应立项共同课题,对中俄两国特别是毗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居民心态等方面进行调研,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俄方学者还提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地方政府的力量有限,这就需要两国从国家层面加以推动和支持。

  中方学者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如果仅仅依靠市场作用的自然演进,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因此,中俄两国政府有必要从战略高度对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调控。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转型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更应注重发挥政府在两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种"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调控的合作机制。

  另外,与会代表还提出,政府应扶持建立对俄投资中介机构,为中国对俄投资企业提供咨询、信息服务;在开展对俄经贸活动中除必须考虑政策环境、安全风险外,还必须正视人才瓶颈、文化差异、法律障碍、技术和标准壁垒等问题。

今后应大力开展对俄合作各类相关人才的培训工作。

中俄可考虑在政府间签订"人才合作培训计划",组织对中俄相关人员进行国情、法律、语言、文化及市场知识的培训。

  当前,中俄两国应以能源进出口、油气管线建设、核能及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为切人点,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形式,积极开展双向投资合作,发挥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改善双边贸易结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

  (责任编辑:

高德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