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478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完卷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

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

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

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

“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

后的戏曲小说中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危磊《“大团圆

”审美心理成因新探》)

1.下列关于“大团圆”审美心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有时甚至借助梦境呈现。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对四季往复、日夜交替、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的体认中,智慧的华夏初民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

B.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

C.“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圆的传统观念积淀着华夏初民天圆的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B.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一书“九九“循环往复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关系。

C.“圆智”“圆寂”“圆圆海”等佛教词汇中的“圆”都有“圆满”“大美”之意,佛家的轮回思想、因果说其实都是一种圆之思维的反映。

D.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因果轮回等思想中都有“圆”的观念的体现,这几个哲学流派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4~6题,共15分)

祖屋

农人

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

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

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

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

,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

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

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

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

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

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吱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

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

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

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

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

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

“她也经常思念过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祖屋深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担心“她”被侵蚀或变质;祖屋曾是“我”的整

个世界,“她”陪伴着“我”长大。

B.“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石头砌垒的底层墙”“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写出了祖屋的简朴、雅致与厚重。

C.文中写祖屋里的八仙桌及发生在它周围的生活片段,点明“爷爷”在祖屋中的中心地位,表现了“我”家的和乐融洽。

D.祖屋里的“土炉子”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地方,它既可取暖又可烙饼,用它烙的煎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E.文章生动描绘了祖屋形象,突出“她”的可亲可爱,借此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

5.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

请简要说明。

(4分)

6.请根据文本,从散文的形神关系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7—9题,共15分)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

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

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

书。

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

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

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

“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

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

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

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

《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

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

“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

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

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

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

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

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

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

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

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

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

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

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

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

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

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8.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9.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10—13题,共19分)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

隋大业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

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

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

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

须陀许之。

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

须陀乘之,大破贼。

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

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

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

炀帝遣使图须陀、士信阵法上内史。

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

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

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

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

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拜

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

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

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

师次洛阳,攻千金堡,堡有恶言诟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阳悟曰:

“非也,此千金堡耳。

”因散去。

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

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从秦王击刘黑闼洺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

王语诸将:

“孰能守此?

”士信曰:

“愿以守。

”乃命之。

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

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

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

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B.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C.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D.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贼皆眙惧无敢亢亢:

通“抗”,反抗

B.须陀疑其不胜甲胜:

战胜

C.至亲旧无少贷贷:

宽恕

D.故士信稍稍疏斥稍稍:

渐渐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士信年轻气盛。

他年仅十四岁就在执衣职务上主动请缨,要反击正在攻打齐郡的长白山贼寇,为了向张须陀证实自己的实力,身披双层的铠甲骑上战马。

B.罗士信作战不退缩。

只要是与张须陀一同作战,罗士信便经常做张须陀的副将,冲锋陷阵。

皇帝还派画师将他们作战的场面描画出来并上报给内史省。

C.罗士信为人心胸狭窄。

他在被王世充收降后曾被其重用,但是王世充后来收降了邴元真后便疏远了罗士信,因此罗士信一心想与唐高祖密谋杀死王世充。

D.罗士信赏罚分明。

他能够将战利品和朝廷的封赏赏赐给手下有功劳的人,也不吝惜于自己的战衣和战马,但是处罚起来也绝不会宽容最亲近的部下。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

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

(5分)

(2)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

(5分)

五、诗歌鉴赏(完成14—15题,共11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围。

黄牛峡③静滩生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娱双亲。

③黄牛峡:

位于今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④白马江:

在蜀州东北十里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诗一发端即显露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B.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着眼于整个时代。

C.“万事非”三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惜别之情。

D.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诗歌题意。

E.七、八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

15.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请试分析两种手法。

(6分)

六、默写(每小题1分,共12分)

16.

(1)水何澹澹,。

(2)巴东三峡巫峡长,。

(3),都护在燕然。

(4),直挂云帆济沧海。

(5),家书抵万金。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7),到乡翻似烂柯人。

(8),霜重鼓寒声不起。

(9),青鸟殷勤为探看。

(10)浊酒一杯家万里,。

(11)莫笑农家腊酒浑,。

(12),吟鞭东指即天涯。

 

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完成17—19题,共9分)

17.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18.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东周。

B.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

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

D.“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19.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虽然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也有取字的权利。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尚书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故事:

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八、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今年2月初,河南新密一名高二学生陈奕帆,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该学生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卡在车门把手里。

事后车主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想方设法找到陈奕帆,并送上一万元钱资助他完成学业。

各媒体报道了此事,网友们

也纷纷发表评论。

  有人说:

穷有信,富有仁,勇于担当,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正能量。

有人说:

一件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事情,却被当成正能量大肆渲染,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也有网友针对质疑此事的人说:

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就怀疑别人真善美的境界。

更多的网友则说:

别再议论了!

让普通人家平静的生活吧,别毁了一个好孩子!

  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网友们的评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抑或同感?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陈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和抄袭。

 

高二年级期中考语文科考试(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9分)

1.C中国的悲剧“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对,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悲剧缺少震撼感,是因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毁灭”而产生的。

2.C“圆”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推崇,与圆是“循环往复的表现”没有关系。

3.D儒家并未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B(对祖屋的描写旨在突出其衰朽与破败,而非“雅致”、“厚重”)

E(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属于出题人的过度推断,作者并没有此情感和思想的表露)

5.①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②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意思对即可。

(首先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对“燕子窝”描写的内容。

燕子窝是与文章主体“老屋”息息相关的事物,与老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