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54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

成就

1、2、3、4

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7、8、9

10、1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2、14、15、

16、19

13、17、18

综合

20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

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析:

D 材料中“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说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核武器,D项正确;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材料体现不出,A项错误;苏联对我国推行霸权主义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史实是已经研制成功,不是作出决策,C项错误。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960年,联邦德国议员施万写信给中国驻波兰大使,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通过放弃爆炸原子武器来申明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决定权,该建议被中国婉拒。

这主要在于,中国发展原子武器(  )

A.打破美苏垄断空间技术

B.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

C.实现我国科技飞跃发展

D.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解析: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子武器不属于空间技术,A项错误;仅仅依靠先进军事技术,不能保证社会长期稳定,B项错误;“爆炸原子武器”不代表我国科技飞跃发展,C项错误。

故D项正确。

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

“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

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

B 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2003年,中国才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

4.(2018·四川德阳期末)1979年,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率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人问他:

“三十年前你非要回国,后悔了吧?

”叶笃正答道:

“不!

不回去,个人生活成就大;但是回去了,对中国气象事业贡献大。

”可见,促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动力是(  )

A.新中国良好的科研条件

B.个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C.国外物质生活条件落后

D.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解析:

B 材料中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的决定毫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回国对中国气象事业贡献大,说明促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动力是个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故B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科研条件艰苦落后,故A项错误;当时国外物质生活条件很优厚,国内生活条件落后,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故D项

错误。

5.(2018·河南周口期末)

时期

特点

状况

1950~1959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非常时期

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

指数增长期

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相近

上表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发展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缓慢

C.“左”倾错误的发展D.中苏关系恶化

解析:

C 两个非常时期分别是1959~1962年和1966~1975年。

前者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后者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非常时期的出现均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是导致非常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6.(2018·安徽“皖南八校”月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

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解析:

D 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焦作期末)“双百”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

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

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

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解析:

A “双百”方针是指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为知识分子发挥才能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不是“双百”方针推动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认真贯彻,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山东聊城期末)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充满激情地说: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这段话旨在(  )

A.加紧制定新中国文化建设方针

B.阐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C.突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D.强调贯彻“双百”方针

解析:

C 材料体现了毛泽东对于进行文化建设的要求,但没有体现加紧制定新中国文化建设方针,故A项错误;从材料“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可知,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会带来文化繁荣,但没有体现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从材料内容毛泽东预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会带来的文化繁荣的局面可知,这段话是为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突出新中国文化建设重要性而发表的,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9.(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后,“双百”方针得到正式的确定。

“双百”方针的确立(  )

A.消除了文艺领域的分歧

B.意在调动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

C.表明党的执政方针改变

D.得益于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

解析:

B “双百”方针本意就是允许艺术问题和学术问题中的分歧共存,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鼓励知识分子自由创作,自由研究,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党执政方针的体现,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反映了中央的正确决策,故D项错误。

10.(2018·广东惠州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

这些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

A.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B.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C.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D.反映新中国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

解析:

B 《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被称为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林海雪原》描写了人民军队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

《英雄儿女》展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悲壮的战争风云。

《红色娘子军》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

这些讴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及颂扬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突出反映了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体现了文艺创作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1.(2018·贵州学业水平模拟)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

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

当时掀起这场大讨论的背景为(  )

A.洋务运动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B.“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泛滥

C.邓小平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D.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解析:

C 从时间看,1979年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事件看,是学术问题的争论。

所以这场大讨论的背景是邓小平重新强调“双百”方针,答案为C项。

其余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12.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最能说明当时我国(  )

A.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

B.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

C.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D.通过教育立法保障人才培养

解析:

C 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不能说明1957年的变化,A项错误;“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根据“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讲话并非教育立法,D项错误。

13.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

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五次

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

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解析:

D 结合所学知识,晚清的留学热潮主要致力于中国摆脱弱国的形象,实现富国强兵;民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致力于通过发展实业改变弱国形象,因而此时的留学热潮主要致力于实业救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建设国家的任务,此时主要留学苏联,故D项正确。

14.(2018·河南周口期末)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

这一政策(  )

A.顺应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引发了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

C.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

A 20世纪60年代,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因此“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政策顺应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A项正确;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是这一调整的原因,B项颠倒因果关系,故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一政策对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标志

C.表明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说明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解析:

C “江青反革命集团”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16.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

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代

百分比

20世纪80年代初

23.5%

1990年

15.88%

1997年

12.21%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解析:

D 扫盲工作的开展与基础教育发展密不可分。

17.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

C 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在工程院院士和“两弹一星”科技专家中归国学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说明留学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招生只有2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

尤其是21世纪后招生人数急增。

2001年录取率突破50%,2009年录取率突破70%,据报道近两年录取率达100%。

因此可知,中国(  )

A.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B.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C.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D.高等教育正向正规化迈进

解析:

B 题干主要反映了我国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没有提及教育的转型问题,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中的录取人数及录取率的变化,可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我国录取率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不能说明高等教育向正规化迈进,故D项错误。

19.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

B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A项错误;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项错误。

20.若写一篇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教文艺发展的专稿,请你确定一组体现其发展的“关键词”。

准确的一组是(  )

A

“双百”方针 南优2号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样板戏 “银河—Ⅰ号”

B

“两弹一星” “星火计划” 载人飞船 “985工程” “反思文学”

C

“863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11工程” “科教兴国” “一边倒”

D

“三个面向” “五讲四美” “伤痕文学” “银河—Ⅱ号”“希望工程”

解析:

D 注意时间限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双百”方针、南优2号、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样板戏、“两弹一星”“一边倒”等都发生在1978年以前,故排除;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材料三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两项决定,以下摘引了这两项决定的部分要点。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

……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材料四 和过去不同,科学已开始扮演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这表现为,科学发现了新的物质和新的过程,特别表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前的生产实践不可能产生的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出现的大体时间。

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

(5分)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了要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三个实例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

(3分)

(3)上述材料基于哪些领域又是如何说明科技进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的?

并各举科技实例具体说明。

(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及有关材料,说明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生产实践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

(6分)

解析:

(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时间。

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及原子能领域的成就,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

(2)问,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所举实例只要是1985年以后,并且能够体现“决定”的实施情况即可。

第(3)问,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涉及的领域,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

第(4)问,根据所学体会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阅读材料四体会科学发现与生产实践的

关系。

答案:

(1)火药大体出现在唐朝,指南针出现在宋朝,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

(3分)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银河巨型计算机。

(2分)

(2)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3分)

(3)社会变迁(社会转型):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

(1分)如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条件。

(1分)

经济建设(生产力、社会生产):

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1分)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发展。

(1分)

社会精神生活:

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1分)如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现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1分)

(4)教育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2分)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分)“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

体现”。

(2分)

22.(2018·四川成都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

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

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

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

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民国初年,时人亲历的一次通俗讲演活动的场景:

听讲的大约不到100人的样子,其中以工、商、军、学界的人居多……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

这些人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

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猛然回顾在坐诸人中,竟找不到一位女性。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

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

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

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

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

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

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解析:

(1)问由材料一“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可知,由政府主导进行及教育形式多样;由材料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可知,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由材料一“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竟找不到一位女性”可知,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由材料一“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

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

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可知,组织较为松散;由材料一“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可知,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

(2)问第一小问新发展,由材料二“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可知,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由材料二“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说明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由材料二“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可知,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由材料二“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说明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

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