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651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零落读诗三二语.docx

零落读诗三二语

零落读诗三二语

1、诗贵比兴之法,而后方有意趣。

不知比兴者,不为诗也。

欧翁有句:

“如今白首春风里,病眼何须厌黑花。

”见之其《眼有黑花戏书自遣》以诗。

全诗为:

洛阳三见牡丹月,春醉往往眠人家。

扬州一遇芍药时,夜饮不觉生朝霞。

天下名花惟有此,樽前乐事更无加。

如今白首春风里,病眼何须厌黑花。

此诗虽为戏作,却风致大好。

首四句以牡丹、芍药比兴,喻其曾赏过天下名花,5、6句承转,赋笔直陈。

花即人生,生亦如花。

然,尾二句波澜突起,反出题意,春风白首,感慨无端,名花既看,黑花何妨入病眼乎?

此种超脱澹泊情怀,也欧翁之人生境界。

此诗仅八句,却极尽比兴之妙,曲折多姿,读之莞尔,思之余味不绝。

2、王荆公有《登宝公塔》诗,尾联云:

“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颇有得意忘言、物我两忘之境界,恰如陶翁所言,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律全篇为: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瞑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首二联写登塔,自然,恬淡之意溢于文字。

中二联写所见所闻之景之物,如在眼前,色彩、动静、大小,安排井然,体物细密,意象绝佳,人多喜之。

而吾喜尾联,乃全篇收束,出忘言之意,见出作者一片心境。

荆公诗多有翻新语,立意尝不随人后,峭拔警醒。

然观此诗,却有风华洗净之感,一片怀抱,万籁归心。

甚爱。

3、诗不可无意味,咏物之作更赖生发,由此及彼,诗之道也。

梅宛陵有咏古鉴之诗,曰:

“古鉴得荒冢,土花全未磨。

背菱尖尚在,鼻兽角微讹。

月暗虾蟆蚀,尘昏魍魉过。

但令光彩发,表里是山河。

”首联言古鉴之所得,一片浑朴之状。

次联言鉴面之纹理,宛然若神器。

第三联生发意象,隐隐有所指刺,概虾蟆、魍魉皆为古之邪物。

尾联一出,则鉴之知兴潜辨得失功用明也。

全诗结构严谨,联联衔接,字字摇曳。

其味厚重古雅,用典浑然无迹,用力全在大处。

乃宛陵“唯造平淡难”之典型风格也。

4、诗当从平易处落字,而用意不可不宽,用明白语写非常事,乃功力也。

观时下人,有爱取生僻字入诗者,光怪陆离,不可卒读,诗之害也。

安石诗《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前二联极言江阴风物之盛,市阜之繁华,如在人目。

律中如此气象,直从唐人出,也不输唐人。

颈联一对比,极感慨,万千言语尽在八字之中。

尾联合题,无奈语,也淡然语。

观此律无一字不明白,无一字不落实,而用意造语,状物言怀,无不从容坦荡。

较之时下光怪语,高下立判。

5、诗当用明白字,不可不辨。

用字艰涩,以至炫学者,皆皮相也。

诗当有境,而境有高下、粗细、深浅之别,前贤作诗,尝于境上用力,则风神自佳。

观东坡诗,信然。

坡仙《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之二: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首联于听觉入,道出自然之意。

次联也己也人,极写自然之境。

为饱而绕村乞食,无言而非关禅意,皆实在语。

第三联,状僧之出入之情境,极传神极自然。

尾联以贾岛作比,结句极巧,僧之作诗形态如在眼前。

此律,非专注于比对譬喻,与坡仙惯常风格略有别。

然一片清冷禅境,冥想幽思,皆于摹拟描绘而出,真善写境也。

6、诗当重风骨,古风犹以风骨胜。

然风骨者,不独下字用意从容简淡,整体章法也当自然熨贴。

坡仙天才,其五古最见风骨。

山谷曾言其“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应知坡公于陶翁诗用力精深,以至于化境。

坡仙有《馈岁》、《别岁》、《守岁》三章,乃思归不得所赋,然澹泊朴实,实为学陶而出别裁。

现录其《守岁》,略赘一二语。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此作喻岁为蛇,岁欲尽,乃蛇赴壑,真千古未见之比。

前六句由此生发,道岁去之无奈,笔势如风来花动,摇曳万端。

儿童往下四句,转为写实,守岁之情景,心境如在人眼。

坐久二句,一片神行,真善写景也。

结四句,作开解之语,不使颓唐,翻出新意,东坡手段也。

观此五古,一十六句,句句相扣,四个层次安排,细密得当。

而其味之纯正,其境之圆融,其情之真切,实令人百读而不厌。

7、老杜的律诗,尤其是七律,总体高度在唐朝是无出其右的,名篇多,好句多,技法多,风格沉郁,个性鲜明。

但老杜的名声,却是到了宋朝才树立起来的。

这要亏了江西诗派的彰扬。

杜诗的悲悯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最令人感动。

但老杜的下字、拟物、造境、写情的手段,如万花筒一样,令人目不暇接。

他有一首写秋萤的诗,颇有意思。

《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这诗让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画面感特别出色。

诗中,你可以见到萤火飞行的轨迹,从外面飞进屋里,落到衣上,照冷琴书。

然后又飞到檐边,乱点星稀。

随后,萤火绕着井阑,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

这么生动的画面,一个字:

美!

二是善用口语。

如屋里、个个、辉辉,皆明白如话,仿佛不加修饰,却是经过锤炼的产物,其味弥永。

象“巫山秋夜萤火飞”这样的句子,也是风华净洗,如清荷出水,风采天然。

三是结构有趣。

前三联皆着眼于萤火,写出萤火形神,只用尾联,写出感慨和愁意,点出归心主旨。

有人或许对这诗的章法感到奇怪,其实这恰恰是老杜的高明之处,写萤火不是诗的目的,目的是抒发悲秋的情怀,因为萤火是秋天的象征,萤火既来,光阴将逝。

来岁如今归未归,尾句也人也萤,浑然不辨。

观《见萤火》一诗,细处如发,大处如野,深如古井,明如丽花。

风神自在内心波澜之中。

8、诗贵有脉络,有法度,叙事、写景、言情、感怀,安排谨然,风神自佳。

至于善用比兴,也当自整体观之,不可唐突。

欧翁有诗《招许主客》: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明月放清光。

楼头破鑑看将满,瓮面浮蛆拨已香。

仍约多为诗准备,共防梅老敌难当。

首联写待客,开门见山,点出秋意之动人。

颔联承上,作一流水对,写打扫门庭,放入月光,雍容自然,味特厚。

颈联,写待客之乐事,亦月亦饮。

尾联,写出诗人情怀,不啬赞美之意。

梅老,是指梅尧臣,而梅的意象,本来也很丰富,故余味渺渺。

此律,明写待客,实是写宾主情怀,下笔舒放有致,不急不徐,诗味醇厚,读来口齿余香,六一风神,所言不虚也。

9、读老杜诗至“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一句,忽有所喜所感。

此句不唯意境天成,且句法极波俏可爱,似见少陵浑身手段也。

此句,余尝试守原句之词性顺序,拆解重组,居然得对仗四组,虽律偶有小出,然意境皆大体仿佛。

甚有趣也。

录来一哂。

船如天上坐春水,花似雾中看老年。

船如春水坐天上,花似老年看雾中。

坐船天上如春水,看花雾中似老年。

天上春水船如坐,雾中老年花似看。

可见,声律变化之妙,全在词之组合,词性的变化腾挪,与为诗者习惯、兴趣以及目的相关,不必拘泥太过。

10、诗之沉郁,大体与思力深厚、用事隐约、下字曲折有关,然过深则不明,不免令人挠头皮也。

然浅易之作,又尝被人诟病,曰之淡薄寡味。

故深浅之中,如何拿捏,乃诗家之责也。

今读山谷老人《新喻道中寄元明》诗,偶生感慨。

诗为: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山谷诗自有面貌,高处在沉郁浑厚,点铁成金,其不足处也在生新瘦硬,拘泥于字面功夫。

可谓成败皆缘于此也。

然观《新喻道中寄元明》一诗,却是山谷另一副心肠。

此诗朴实、明快、亲切,畅达而有余味,在其集中并不多见。

此诗首联淡然言己之状况,引出辜负宴饮之乐心情。

颔联,扣题中之意,写景宛在眼前,情致澹泊。

颈联写出思乡之意,下字平实而有情。

尾联写出兄弟分别之情景,字字含情,令人低回。

此作之妙,在于其情深切,而不专注于字面做文章。

以情贯之,力求平易畅达,朴素中自见风致,故得之也多也。

11、好诗当有格调气度,绝无寒酸气息,以气行文,行于所行,止于所止。

观坡仙《赠惠山僧惠表》一诗,波澜深敛,成就一片汪洋境界。

诗曰: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此作乃坡仙赠惠表僧之作,全诗句句扣赠,极言僧之超然澹泊,人与外物浑然一体。

首联写僧之行止,也是自拟自比,度人度己。

次联写实,一人一物,兴味无穷。

第三联写僧之超然境况,人物相融,堪成化境也。

尾联写僧之待客,简淡生活,可见僧之得道也。

以景作结,强化“空无有”之意,神来之笔,余味不绝。

赏此诗,便可知东坡为诗,行气下字,格高神清,气度超然,绝无造作搔首之态也。

12、诗词之道贵在浑成,用意为主脑,写境为基础,合而成意境也。

无意则诗不能立,无境则诗不能成。

每观诗家之悲天悯人之心,而贯之以意象,则境界出也。

东坡有《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

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首联出句言事,对句言境,皆从题中出,可谓稳妥之极。

第二联,写一片清幽之境,月色、阶泉,皆因人不眠而致,一见一闻,一静一动,写景生动立体。

颈联感慨,笔法从容,然味极沉郁极旷达,乃坡仙自家怀抱。

尾联,上句出诗之主旨,下句收以景,景中含情,悲悯之心宛然可鉴也。

坡仙之作多清雄疏旷,意境浑成,尝以寻常文字写出不寻常之境界,天才也。

13、诗重气息,重气象,其味绵密,风神渺渺。

比之古风犹然。

今观唐贤之名作,慷慨悲凉之气,一发而不可收拾。

李颀有作《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云:

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

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

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

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

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

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

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

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

起四句,从感慨落笔,总写首阳山,字句苍凉之极。

以下四句,概写其人其事,令人想见品格高标。

我来四句,由彼及己,写出我眼中风景。

落日、山鬼、回风、女萝,皆苍凉气象,有虚有实。

石崖往下,写远望黄河之景,千里二句更是具象、细节,与首阳其事浑然一体。

尾二句淡然作结,余味不绝。

观此作,第一重气息苍劲,其后重写境浑然,再后重虚实相间,第四重抽象和细节处理。

唐之名篇,大多风神渺漫,神思清越,慷慨之气,后世难及也。

14、赠人之作,诗中当见人情,更当见己意。

彼此交会,方见情怀。

盖以诗赠人,务须揣摩品性,推心置腹也。

今读摩诘《喜祖三至留宿》一诗,信然。

诗曰: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此作首联写祖三至之状,平实而有情。

次联写己之情性,写对友之态度,平素之掩扉实为不负故人至。

作一比较,更见友情。

第三联写眼中景,人行深巷,雪带夕阳,乃天然图画,风神绝佳,可谓诗中有画也。

尾联作一感慨,欲问而不答,无限情怀皆在其中。

读此诗,千古而后,仍可窥见右丞襟怀,娓娓而述,恬淡之境,自见诗品高下。

15、诗用比类,而风骨自成,高古自现,意在言外,回味不尽也。

张九龄《杂诗五首》之一: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

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

以孤桐自比,前四句极写其孤而无凭。

百尺,极言高大。

傍无枝,无依无靠也。

与宋之问《题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比类暗合。

陶翁也有“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句,深寄托也。

高冈,凤之所在,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弱植句,状环境之险促。

凡鸟,所刺也。

凤凰,所期也。

期而不得,心有所怨。

16、诗重兴象,描摹之中,加以比类,则悠悠有不尽之味。

唐人妙制,大体如此。

张九龄《杂诗五首》之一: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

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良辰二句,有“哀众芳之芜秽”之意。

终日二句,以块然、劳者状态作比,极写己之随性所致。

块然者,《荀子·君道》“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也。

芳蕙、微波,皆为眼中所见可假之物,言传己之意。

然终究无路可通,空使忧愁日多,颇有《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之恨。

此诗哀而不伤,敦厚之中,翻出一片心肠。

17、宋诗善说理,叙事述景皆可归之理趣。

然其景其状,非为坐实,只是借言之。

与唐人借景抒情有异。

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黄庭坚

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扶风、斜谷,皆关联杨太真事,前二句景中设情,乔木夏阴,铃声秋夜,曲折无奈。

何况一个合、一个深,更是凄凉无限。

然此二句写人,只是铺垫,转结写己,才见高处。

便是愁上心来,无人能解,纵不关感情,也足伤心。

此二句道出无理之趣。

人生在世,即使伤感之事不关己身,然己之有愁,便觉无事不伤心。

此可谓移情也。

愁人之眼中,尽可见愁事,无论草木风雨,皆染愁境,下笔可动人怀。

18、诗可淡中出味,以情动人,不必劳思费力,艰涩聱牙,累人口舌,而直道眼前景,心中意,便可佳妙,唐人兴象尽在其中。

观韦应物之《新秋夜寄诸弟》,信之。

新秋夜寄诸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韦应物诗品高洁,气象近道,于唐诸贤中以淡泊见长,其诗感发细腻,恬淡自新,而余味不绝。

观此作也是其本来面貌。

首联从二地言起,共秋夕、星河,颇有“此时相望不相闻”之苦。

次联出句是道自家眼前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梧一叶下,是为高境,也开梧叶感秋之先例,后之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也从中出。

空斋言己,导出思人之意。

前二联俱是白描,下字新细,而情怀自见。

第三联,写己之现状,为官,抱病,益增思念之意。

尾二句自勉,言当勿以短暂别离相思,而致颜容苍老,蹉跎岁月。

此作平仄不守近体,下字从容淡泊,然句法谋篇皆为律行,又有古风格调,自然而然,朴实真诚,淡雅澄静,便得千古风神。

19、诗无定法,情、感、景、事之安排,存乎一心之妙,而不可限之。

唐人李端《芜城》一诗颇多可玩味处。

芜城(李端)

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此作取鲍照《芜城赋》之意,而约略数语,极写萧飒苍凉之境,可谓悲怆之极。

前四句从所感、情怀入,以昔人、今人之感作比,直入人心。

《芜城赋》末之歌曰:

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垄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前人登荒芜之地,业已悲叹。

然今又非昔,非昔,愈不如昔也,乃言荒凉更甚之意,春风纵吹,能得几时?

春风能几时,是谓大沉痛。

后四句全以景出,树、草无边,荒凉不堪,而月明之夜,精灵来去,更为绝人迹也。

不着芜字,而芜城之意毕现。

20、唐人诗多条畅可爱,浑然一体,不事雕琢,不求新巧精细,如粗服乱头之美女,也见淳朴可怜,自然本色。

唐人高处,后世不善学,每于小巧处用力,如点铁成金者,皆可谓皮相之言。

唐人气象,贵在兴味超迈,大方豁达,寻常之事,也以情胜,多不涉理趣。

赵嘏有《汾上宴别》一诗,颇可见达观之情。

汾上宴别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欲暮。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诗以叙为主,由别事,写归乡之心。

不求工而自工,无一语言情而情自显。

首二句,言身在外,云物虽同,然山川各异,见乡心。

次二句写欲归之意,春欲暮扣时光匆匆,归心如矢。

下二句,写宴别之事。

花下见春。

一尊、残日,皆可见归心已生。

尾二句,写归也。

不待管弦终了,即催马背花而去,愈见归心之急。

八句围绕宴而别归,徐徐而述,畅达自然,情怀不绝。

21、唐人诗不独重兴象重情韵,也重风骨,悲天悯人,自是唐人情怀。

盛唐气象经安史一乱,悲音渐多,遂有少陵、白氏忧患之篇。

今观张籍《野老歌》也然。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野老歌》一名《山农词》。

诗极朴实,不事雕饰,纯用对比,写细节之夸张,令人惊心。

起二句,写农之家境,只三四亩山田,故而贫困。

次二句一写己,一写官家,己因苗疏税多乃不得食,而交税之官仓却腐烂成土,状其粮多。

五句写家贫空空,锄犁皆闲之困境,六句写生活来源,只可呼儿登山收橡实为食。

尾二句惊心,写贾客之奢侈无度,长以肉伺犬。

此一对比,足见农之悲惨境状。

至此,诗嘎然而止,使人回想无限。

对比运用,乃新乐府诸作之惯常手法。

如白居易之《轻肥》、《歌舞》、《买花》诸作,皆此类也。

22、知比兴,可为诗。

诗法纵多,然取一瓢则可饮,能为比兴者,为知诗也。

唐女学士鲍君徽有《惜春花》之作,令人读来齿香。

惜春花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媚韶光,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形影自矜惜,独把芳枝归洞房。

花如美人,美人如花,自是千古不二之比。

此篇纯作比类。

花人合合分分,然形质俱一,传神生动,怜惜之意贯穿全篇。

起三句,花也人也,青春颜色,使人顿生怜爱之心。

次二句,以昨日、今日对比,写花之开落匆匆,不能不相惜也,不如二句极述惜花之情。

莺歌红炉二句,写韶光美好之景。

又翻出一层惜意。

结二句美人妆罢,形影自惜,独把花枝而归,见人之品、诗之格,自惜、惜花,可谓惜而又惜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