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651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纳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是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

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简答]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简答]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简答]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简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论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显示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次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简答]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简答]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即二者的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简答]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简答]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变现出来。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性现象所迷惑。

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蔽的必然性。

 

[论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

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装化。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简答]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简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简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简答]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简答>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

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简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质。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

一般来说,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

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真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简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路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简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简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这两对矛盾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论述]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设,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第三,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名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

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简答]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了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简答]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简答]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简答)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

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打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论述]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它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它们的作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它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

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论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穿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发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简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

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简答]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xv=m’xv。

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简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简答]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和后果。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简答]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治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

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立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利,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简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简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本中固有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