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66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docx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

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

作者:

佚名  时间:

2007-4-917:

37:

22  来源:

会员转发  人气:

5460

  王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然后从艺术特点看: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

《山居秋暝》是自如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孟浩然诗是从高远处入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如: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所描述的境界是宏阔,气势是壮大。

《春晓》的笔调似有惜春之情,却无迹可寻,语言自然纯净内秀。

《宿建德江》所写的是客愁,其语句平淡,诗味却很醇厚。

  其次从诗风格看: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词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

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

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

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

王维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中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最后从诗的内容看:

王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比孟诗略胜一筹。

就山水诗而言,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处处可见受绘画影响的痕迹,这些在孟诗中都很难找到;就田园诗而言,王维善于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是幽静;而孟诗中的静往往是"寂静",是直写其静;王诗中的景色是一幅幅静美的田园画,孟诗则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王诗"物我一体",是"无我之境",孟诗往往有诗人活动的影子,是"有我之境",孟诗喜直接抒情、议论,王诗多以景见情,情景交融。

二人各有成就,不宜轩轾。

"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与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

如果说孟浩然的山水诗是以感受为主,而较少刻画,以淡化意象取胜的话;那么王维则更擅长于精确刻画形貌特征,用精心结构的画面表现丰富的感受,因此他笔下的山水无论色彩或构图都比孟浩然鲜明。

 王维的诗歌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同具"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他不是"偏精独诣"的"名家",而是"具范兼熔"的"大家"。

 

  总之,王维的诗是丰润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诗是清淡而韵味悠长。

有如人在品尝一壶上好的茶,使人回味无穷。

陈清/谈王孟诗风的异同

谈王孟诗风的异同

(作者:

陈清)

王维、孟浩然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本文就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别谈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谈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

说到王孟诗风不能不说王孟的共同生活归宿——隐逸。

在古人的心目中,孟浩然是天生的隐士。

其实不然,王维曾写:

“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王士源写孟浩然:

“骨貌淑秀、风神散朗。

”孟浩然自己也有《抒怀贻京邑故人》“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三十既而立,嗟吁命不通⋯⋯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涂诉知己,投刺匪求蒙”在《洗然亭竹亭》里: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

鹄志,共有鹤鸽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孟浩然曾给张九龄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可见,孟浩然不是天生的高士隐士,他憧憬、渴望过仕途,然而却因种种的原因使他在仕与隐的矛盾中过日子,看他飘逸、出世,其实不然。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多才多艺的文人。

他21岁考取进士,曾任过太乐丞,因故被贬后,受张九龄的提拔重回朝廷,但又因张九龄“以贤治国”斗不过李林甫的“以党营私”,随之张九龄的被逐,王维也产生了“自顾长无策,空知反旧林”的愿望。

安史之乱时,王维被迫做了“伪官”;当时,他发出:

“万户伤心生淹淹,百官何El再朝天?

”的沉痛感慨!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王维在其弟的力保下,虽未处罚,官复原职,但仕途的坎坷,已使他心灰意冷,终于“退朝之后,焚香独望,以禅三诵为乐”。

总之,孟浩然因仕途无路而隐逸;王维因仕途曲折而隐逸,两者殊途同归。

共同的生活归宿使他们有相同的诗风——清淡。

王孟作为清淡派的诗人,最早见于胡应麟的《诗薮》。

清淡诗篇由田园之乐,山水之美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

盂浩然常以襄阳江村以及作者本人为原型,经过典型化创作,成功创作了一个优雅的意境以及与这一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了宾主宴饮的情景与纯真的友谊,表现了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袒露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愉悦与陶醉之情。

此诗对仗工整,但不流于纤巧,写境浑成而不伤于刻画。

孟浩然擅长田园之乐的诗篇创作,王维呢?

则擅长山水之美的诗篇创作。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洋溢着诗情画意,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人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最富有感染力的自然景色和山色风光,以灵活多变的手法交织成一幅清新和谐、宁静高远的图画,借以表现山水之美。

诗中描绘的清新、美好的生活画面,反衬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而映现在画面中的泉水、翠竹、莲花,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烘托。

下面谈谈王孟诗风的不同点。

一、从内容看,王维反映生活的深广度虽有限,却比孟诗略胜一筹。

孟诗的题材领域狭窄些,除田园山水诗之外还抒写仕与隐的矛盾痛苦。

王诗既有山水田园之作,又有抒发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揭露社会现实之作,宣传佛家教义之怍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

孟诗以自我为中心收拢起来,王诗以自我为中心辐射开去。

二、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逸趣。

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往往夹杂着耿介郁勃的心态。

如孟浩然《晚春卧疾寄张八小容》,“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径花将尽,闲庭竹归净。

翠雨戏兰苕,赤贞鳞动荷杨。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

”此诗写晚春游园的景色,笔调清新、闲雅,表达了“知音难觅,功业无望”的

惆怅。

孟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矢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谈罢泪沾襟。

”此诗表露了诗人自叹不如羊祜的心情。

王维,外貌不及孟浩然旷达、飘逸,但静默淡泊。

王维在观赏景物时,外在表现为不喜用”剪红刻翠之语”,而用“色淡神寒之词”,常用“静、冷、淡、清”等字词。

如《清豁》,“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又如:

《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的“色淡神寒之词”与王维信佛教有关,有人说王维“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王维强调用心灵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

他在诗中所表现的“空”、“寂”、“闲”的境界,正反映了这种“自性清净”的追求。

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够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还有《淇上即事田园》: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枯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若论意境的浑成,固然得力于禅法的运用,但这样表现农家景象和田园生活,完全看不到当时农村中重赋酷役、土地兼并,民生凋敝、户口流亡的现实情景,只是一派宁静闲逸的牧歌式的氛围。

三、从意境看,王维主张寓主观于客观,造成画面的和谐和美感,但孟诗往往于情与景,水乳交融。

而王诗除了情景交融外。

还将理趣打入其中。

使王诗的意境变的更加高远。

所以,意境的深沉,王维不如孟浩然,论意境的高远,孟浩然不如王维。

四、从手法看:

王维擅长取景、造型、布局,更注意冷色暖色的映衬,画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

究其原因,正在于王维兼通诗法、画意和乐理等等。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着重刻画斜晖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的一角画面。

夕阳的暖色淡淡地笼罩在青苔上,更衬托出空山中的幽冷。

山里传来人语的回响就显出深林里人迹罕至的寂静,画面的色调冷暖对比和画内外的动静互衬,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无限的画外空间去。

从描写的角度看,全诗从林中往外拓展,令人由深林返景想见空山落照。

以实写一角来显示整体的空灵意境.看似寻常,实是深具匠心。

五、从语言看:

孟浩然的诗平淡简朴,王维的诗清秀工巧。

像孟的《过故人庄》和王的《山居秋暝》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王维,孟浩然在诗的内容、情调、意境手法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关系密切。

王维是位性格正直又软弱的人。

前期王维有理想、有热情、政治上追随张九龄,这时的诗歌豪放、积极。

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真是“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开元二十六年张九龄被贬出朝,奸相李林甫执政,王维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力抗争,于是政治上渐趋消沉,遂寄情于山水,亦官亦隐,吃斋奉佛,思想和创作进入后期。

这时他主要写作山水田园诗,抒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

孟浩然的生活经历简单,除因求仕到过长安。

漫游吴越,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襄阳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

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题材比较单纯,主要是隐居生活的反映或摹写旅途的景物风光,思想内容不够丰富,当然。

与初唐诗歌相比,孟诗在题材、语言、格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显示出从初唐向盛过渡的痕迹,对于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

他有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临海学院)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擅长写田园诗歌,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见长,但两人之间也有所不同。

孟诗随有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却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决俗的意境,常含佛理。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品评二人时,称赞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而王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孟浩然的诗我们还可以读出味来,而王维的诗却是“空”,渗透着禅理。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赞同

79

|评论

其他答案共2条

2010-12-2819:

57樊广中|十四级

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由于他们的经历和思想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诗歌艺术风格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王维一生经历坎坷,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孟浩然的经历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平坦一些,受儒家入仕精神影响较深。

因此王维与孟浩然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禅趣与无我之境无处不在,一个是强烈的入仕精神与有我之境贯穿始终。

但他们都为我国古代艺术园地增添了一束瑰丽的花朵,他们的贡献是无疑的,他们的那些经历了千百年而流传下来的诗歌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提问者认可]|

赞同

1

|评论

2010-12-2820:

24翡翠枝头碎|二级

王维诗多为清俪细致的描写,亲和力比较强。

而孟浩然的诗则多了几分大气和惆怅。

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其它人怎么想。

2007-09-0410:

19

王维、孟浩然诗之比较[费红波]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他们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并称于世。

他们都以山水田园风物为主要创作对象,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二者的个性差异,仍然显示出较多的不同。

就思想来说,王维虽表面上亦官亦隐,但实质上“身心相离”。

实现了由儒到佛的根本性转变,而孟浩然却始终生活在儒和道的矛盾中。

就诗歌的意境说,二者都创造出“静”,但一个是佛教的“空灵”,而另一个却是道家的“清幽”。

就艺术表现看,王、孟诗都表现出画的效果,但王诗是山水画、,而孟诗是风景画、风俗画。

就创作技巧看,王诗常用纯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而孟诗却不仅善用动词,而且多用连词和助词。

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王、孟诗歌的“异同”。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

利用诗歌这个文学形式,前者抒写了大量田园生活情趣,后者歌咏大量的山水风光。

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思想的活跃,许多知识分子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山胜水。

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兴盛起来,或抒发壮志豪情,或表达隐逸趣尚,这样,一个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便逐渐形成了。

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两位并称的杰出代表。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主导。

文学作品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形态各异,主要就是作者思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分析王、孟诗歌的异同还是应该首先从他们的思想入手。

    

我们对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居辋川别业前,属于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作品。

就王维整体创作来看,这一时期其作品主流是奇矫雄劲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

他所要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维二十一岁时所作《燕支行》一诗中充满着追求边功的慷慨豪情,描绘出壮伟激烈的战争场景。

这显然是其内在襟怀意气的迸发。

又如《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等诗看,则更为全面地展示出诗人既任侠豪爽又积极进取的少年意气与壮伟豪情。

无疑,这时期的思想完全是儒家的积极入世。

但是其间也有数次的遭贬失意,在贬谪途中,王维的思想像其他许多失意文人一样“仕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往往造成诗人注意力向自身处境的转移”③,因而在发抒失落之感的同时,王维开始对旅途所见的景象与农家生活进行了观察和描写,并寄予思情。

如贬济州途中所作《宿郑州》: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鸣机杼悲,雀噪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夜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将此诗与王维遭贬之前在京中所作诗相较,不仅在表现内容上已截然不同,而且在艺术风貌上也显见差异。

诗写遭贬出京孤独失落之感,以朴素明畅的语言构成对内心真实情态感受的抒发,特别是“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从一个独特新颖的角度,表达出一种在离别熟悉的环境与亲友之后的旅途生活中人类所共有的普遍心理。

又如《早入荥阳界》等。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所作的山水田园诗完全是一般积极功名知识分子的失意情怀的寄托,是一种宦海沉浮的嗟怨。

在其思想的深处表现出的仍然是欲回官场,一展宏图。

因此说这时的主导思想完全是儒家思想。

    

王维进行大量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主要在其后期,即居辋川别业之时。

这时王维的思想遭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即迫受伪职,治罪入狱,险遭诛戮一事。

这一事件“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中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了无比深重的刺痛与压抑”④。

这就使本身有信佛家庭渊源影响的王维“产生了一种主观心理之要求与选择”。

⑤《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便表明了王维的心迹。

然而,其“与神会禅师相遇于南阳‘语经数日’领悟了佛教南宗禅旨,并撰写著名的《能禅师碑》”⑥则实现了王维思想由儒到佛的完全转变。

其后“购宋之问蓝田县南辋川别业居之,每蔬食素衣,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等游于别业亭馆林苑间,绘画赋诗,琴樽自乐。

”⑦看破了红尘便不再有所牵挂,更彻彻底底地实现了思想的蜕变。

即使身在官场,亦“身心相离”。

⑧自此王维的诗歌创作便以佛教思想为主导,闪烁着佛学的灵光。

    

因此总的说来,从思想上王维实现了由儒到佛的彻底转变,在表面上虽呈现出身与心的矛盾,但实际上“身与心离”;而孟浩然却一生在儒和道的矛盾之中,只不过儒和道的思想有主次而已。

    

    思想的差异在创作中显示为作品各自的特点,但这种特点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意境上。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主要是“空灵之静”,这是佛学修身养性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禅宗追求心空境界”⑨,“《辋川集》中的山水小诗都是通过形象鲜明、意境悠远空灵的画面使人直观体悟这山水风光所蕴含的深深禅意。

”⑩比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创造出的都是一种空灵的境界。

而如《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等等,则充满着禅趣机锋。

当然作为诗歌意境创作的本身,王维诗还是突出体现了佛学境界向艺术境界的转化,特别是注重于山水自然中直觉悟道,并将禅悟引向意境体验的禅宗思维方式与禅悦境界的直接启示与借用。

”⑾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

这种空灵意境的创造与禅理的渗入便成了王维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与王维诗的意境有着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即孟诗所呈现出的环境气氛,大多也是“静”。

但是这种静谧并非“空灵”,而是一种存乎自然的“清幽”。

这便是道家的:

任其自然之中,而在山水之间的一种自然之趣的发现与描绘。

如《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江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在诗人任性自然的闲适心态中呈现出一片澄明容与的景象。

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是诗人在夏夜纳凉的闲适情境中油然而生怀念友人之情的作品,全诗语言平易,构思自然,创造出异常清幽、淡远的境界。

然而在其田园诗中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隐逸者怡然自得的情趣,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长期生活于乡村田园,对农家生活与田园风物尤感亲切,那种相与饮酒闲话、融洽无间的情形与心态是多么的自然和富有情趣。

而这里又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让人感受到的完全是一种自然而恬淡的宁静。

    

从艺术表现上看,王、孟之诗明显不同。

“王维是唐代少有的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的文人,他笔下的山水精美如画。

”⑿苏轼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味摩诘画,画中有诗”⒀,这就概括了王维山水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即他将绘画的技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使其诗具有格外显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取得了写意水墨的效果”。

⒁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前两句以白石突现、红叶稀落,显出一种素淡的色彩基调,后两句迳以空翠之色大笔染过,使之在整个空间弥漫扩展开来,形成一种迷蒙之色、无雨之雨,对诗境产生一种淋漓尽致的绘画般渲染效果。

又如《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褪尽彩艳之色,俨然如典型的水墨山水,在整个画面上表现出极力渲染的绘画技法。

又如《青溪》、《栾家濑》这些诗也都像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表现自然界的真实(或艺术加工)的景物,“孟浩然山水诗最长于表现大自然清幽景色,以清幽的山水世界,表现现实的情怀”⒂。

如他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人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日落西山、山谷晦暗、月凉如水洒落松间,冷冷风声、潺潺泉流,这一切都加深了夜的凉意。

樵人归去、飞鸟栖枝,更衬托出诗人月下望友人不至的孤独冷寂。

全诗景物清幽,情思亦清幽,而这正是孟浩然在漫长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境界。

⒂因此,孟诗往往是对自然风光的直接呈现。

虽然许多山水田园诗作也描绘的像图画一般,如《过故人庄》一诗描绘农家风光,简直就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图画。

但这种图画只能称得上是一种风景画或风俗画,而绝不能与王维的水墨山水画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水墨山水更多地体现出“精工”,而风景画或风俗画则主要呈现出的是“雅致”。

在创作技巧上,王维有些诗略去动词,纯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

如《田园乐七首》其五:

“山下孤烟运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回顾陋巷,五先生对门。

”四句无一动词,因此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同时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性质。

另外如《送方城韦明府》“高鸟长淮水,平芜故

以上,从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王、孟山水田园诗作了一些比较,着重于同中辨异,分析每一个诗人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如果非要给王、孟分个高下,那么就艺术才华来说,王维远胜于孟浩然;但是就诗歌淡朴的艺术结构来说,孟浩然则又远胜于王维。

总之,王维和孟浩然由于其个性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使唐代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的展现于世人面前。

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学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郢城”、《田园乐七首》其三“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而孟浩然有不少诗则不光善于用动词,造成动态意象,而且多用转折性的连词和助词,造成情感的落差与起伏变化。

如《早发渔浦潭》“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从“以”、“始”、“常”、“时”、“况值”等不同的时态,反复舒写了江上行舟的所闻所见及舒畅的胸襟,跌宕有致。

在王维和孟浩然诗歌的意象中,我们还不难发现:

孟诗中多有作者形象的存在,“我”字在许多诗中直接出现。

如《舟中晚望》“问我今何适”《与诸子登岘山》“我辈复登临”《过故人庄》“邀我至田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邀我赤松家”等等。

而王诗中则比较少。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王维诗主要表现出的是“无我之境”,而孟浩然的诗主要表现出的是“有我之境”。

孟浩然的思想则不同,青少年时也曾积极于功名进取。

像《洗然弟竹亭》“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田园作》“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之类作品,更是以一种浩大的气势、雄强的骨力直接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与襟抱。

又如《书怀贻京邑同好》“家世重儒风”、表现“昼夜常自强”。

《南阳北阻雪》诗中说自己“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希望能像扬雄一样“一荐《甘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