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05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docx

东平县中考语文模拟题

东平2018--2019学年度毕业班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201904)

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表述题)两部分,第

卷1至7页,第

卷8至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hán)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B.那年轻的纤(qiān)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dào)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C.我落(là)在最后,全身颤(chàn)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D.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guī)园,足不下楼,兀(wù)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B.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

D.爱能熔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限,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

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B.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

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南辕北辙。

C.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

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真实的月亮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是报名定向跑?

还是研制机器人?

或者学习香料制作?

拿着选修课的课程目录,子朔和他的同学们可真为难了。

B.许多市民利用清明假期,到近郊河滩、绿地公园……等场所休闲游乐,享

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C.美的对象能陶冶人们的性情,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D.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用“双翘”和“翻莲”两种手势表达了虞姬听到楚歌时复杂的感情。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欧阳修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等。

C.《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D.《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背景。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部分,完成7--9题。

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⑵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治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②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④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⑤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⑶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⑷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7.下面词语填入第⑵段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配合布局层次映衬B.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C.映衬布局配合层次D.层次映衬布局配合

8.第⑶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引用B.作诠释作比较。

C.作比较打比方D.举例子作比较

9.给第⑵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明了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

B.从中不难看出设计师与匠师的用心良苦。

C.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强调之意。

D.有概括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意味。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句子中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鱼”比喻“义”,以“熊掌”比喻“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文章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从客观事实上论证了“义”比“生”重要。

13.下面对文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生”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行道之人弗受”之所以宁死也不受“一箪食,一豆羹”,是因为施舍者“呼尔”“蹴尔”的施舍方式使他的人格受到侮辱。

C.作者认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不辩礼仪”地接受“万钟”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所谓“本心”是所有人都有的,只不过圣贤们不能丢掉这种信念罢了。

D.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语言的特点,语言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作者为了论证观点,全篇都在讲道理。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4~16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对词中所用写作手法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词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狗,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C.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

D.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15.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

16.下列诗句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

一项是()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Ⅱ卷(表述题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8分)

⑴念天地之悠悠,。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   。

⑷   ,江春入旧年。

⑸   ,一览众山小。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

⑺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⑻不畏浮云遮望眼,。

18.根据下列提示,完成题目。

(5分)

请从“悠闲旷远和煦迷失幕布”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求合情合理。

                       

                                      

19.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4分)

①钛合金强度大,重量轻,耐热性能好,适用于船只、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被人们视为未来材料。

②然而,钛合金的加工难度极大,如加工一个钛合金船用涡轮压缩机轮需要50个小时,而加工一个铝合金的同样部件仅需5个小时。

③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一种专门热处理方法,将氩原子渗入材料,掺氢的钛合全相对软化。

④对软化的钛合金进行切削加工,加工设备所承受的机械和热负载明显降低,切削力仅需过去的50%,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

⑤加工完毕后,再经专门的热处理工序,材料的特性则回到原先状态。

⑥科学家称,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大批量的钛合金铸件加工。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

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

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

“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

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然无言吾告若也。

”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奋二百,曰:

“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胡治奋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曰: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

“君似不及也。

”参曰:

“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

“善。

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子奋代侯。

百姓歌之曰:

“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

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

往日,上次。

②顜(jiǎng):

明确。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

①及为将相_____________ ②参辄饮以醇酒”______________ 

③惠帝怪相国不治事_________④然百姓离秦之酷后______________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2)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22.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曹参清静无为的主张,请分条说明?

(4分)

七、(17分)

阅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完成23~26题。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

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

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

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

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

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

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

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

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

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

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作于1992年春)

23.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棵古藤”之美的?

除了美之外,“这一棵古藤”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4分)

24.为什么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4分)

25.联系上下文回答:

文中“愚氓”是怎样的人?

揣测一下他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古藤?

(4分)

26.本文写“一棵古藤”毁于“愚氓”,为什么标题却是“幽径悲剧”?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5分)

八、作文(5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漫漫人生中,有各种各样的等待,唱着《童年》的歌谣,等待着下课,等待着长大,等待是一首歌;写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待是一首诗;读着“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待是一种力量;想着乡村路口大树下母亲张望的身影,等待是一种爱……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补充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4)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的相关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