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09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时作业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它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

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B.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解析 针对英国的“光荣革命”,题干材料阐述了三种不同观点。

故C项正确。

答案 C

2、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B.“光荣革命”的成果受到挑战

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解析 据材料“‘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英国确立立宪政体受到传统宪政的影响,故A项正确;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巩固了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3.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是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但1690年得到“议会特许状”的哈德逊湾公司宣布:

“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

”这说明英国(  )

A.大力提倡自由贸易B.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国王已经“统而不治”D.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解析 从“1690年”可知,英国刚刚完成“光荣革命”,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立法权从国王手中转移到议会手中,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9·吉林长春模拟)英国首相制度出现以后,以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

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可能

B.反映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 A

5.(2019·湖南株洲模拟)1776年,英国商人向国王乔治三世和政府递交了大量的请愿书,呼吁与殖民地妥协。

当英王派人携带支持政府作战的文书到伦敦市民中募集签名时,最终募集到941个;此外,还有1171位伦敦商人在反对政府政策的抗议书上签了字。

这在客观上说明(  )

A.北美独立具有群众基础

B.英王权力受到议会约束

C.民众参与决策机会有限

D.乔治三世失去社会民意

解析 由材料中英王派人在伦敦市民中募集签名时只募集到941个,但却有1171位商人在抗议书上签字,说明当时享有民主权利者具有财产资格限制,客观上说明民众参与决策机会有限,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8·陕西汉中模拟)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9世纪前30年代,“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

”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

A.打破贵族寡头政治B.形成代议制政府

C.确立议会中心地位D.实现议员普选制

解析 1832年议会改革使选举资格的限制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有利于打破贵族寡头政治,故A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就是代议制,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的中心地位,故C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选举资格的限制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没有实现议员普选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9·山东济宁模拟)美国具有独特的立国经验,无论是在建立邦联体制和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体制的过程中,立国者在作出某种重大决策时,都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  )

A.美国先有州后有国家的特殊性

B.启蒙思想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

C.对欧洲各国立国经验的批判借鉴

D.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案 A

8.(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

这一变革体现了(  )

A.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解析 “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表明要把州权和人民行使权力相结合,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它的必然存在,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

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

由此可知美国内阁(  )

A.属于总统顾问B.需对国会负责

C.集体进行决策D.没有实际作用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属于总统顾问,故A项正确;美国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美国国家事务由总统决定,不是内阁成员集体决策,故C项错误;美国内阁成员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存在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9·哈师大附中调研)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

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

这体现了(  )

A.总统权力至高无上B.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国会处于权力中心D.民众利益高于一切

解析 据题干,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仍有可能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

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8·河北衡水大联考)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

“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

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解析 据材料“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干预经济借助行政权影响司法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8·河南郸城考前预测)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

意见一

意见二

最终方案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总统实行任期制。

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解析 A项与材料中“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不符,故A项错误;最终方案综合了几种意见,最终方案中“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体现了两者的制约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中意见分歧是“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

该法规定:

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

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

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

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

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一般分为三试:

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

……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

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改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1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彭德尔顿法》的规定进行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时间“1883年”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进行提炼。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有效信息进行提取;第二小问,主要是对选官制度的影响进行归纳。

答案 

(1)特点:

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

原因:

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

(2)不同:

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或服从于国民党统治);考核上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

评述: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

14.(2018·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模拟)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

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而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魏源《海国图志》(1842年)

材料二 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48年)

材料三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1958年)

材料四 (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美国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1996年)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可以根据四则材料单独提取观点,也可以对四则材料进行综合提取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以材料一为例,首先,提炼观点: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然后,进行论证:

鸦片战争后,部分士大夫阶层看到了自己的落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通过《海国图志》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打破,迈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其他三则材料采用同样的方法提炼观点,展开论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鸦片战争后,传统夷夏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论述:

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阶层主张“师夷长技”,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政治。

材料一中魏源了解到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制、人民主权(部酋、大酋总、皆自下始)等美国民主政治的零星状况。

结合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

体现了对美国政体的肯定,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示例二 观点:

19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

论述:

法国大革命后,法兰西政局动荡,民主与专制激烈斗争,材料二中托克维尔从美国民主政治出发,对法国现实政治进行了批判。

认识到美国共和制应是法国的学习对象,但也批判了美国民主中的贵族政治的痕迹。

表达了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民主平等势不可挡的主观愿望。

示例三 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

论述:

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加剧。

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中美关系恶化。

50年代末受国内“左”倾思潮影响,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材料三中历史教科书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具有一定偏见。

这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示例四 观点:

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

论述:

美国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材料一中魏源从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四中当代美国政治家亦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

美国政体也存在局限性,例如保留了大量贵族政治的痕迹(如精英政治)。

同时,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美国民主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

这反映了民主制度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示例五 观点:

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论述:

面对民族危亡,魏源通过介绍西方以期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托克维尔眼见法国革命后政治动荡的社会现实,通过探讨美国民主的优劣表达对自由平等的诉求;而50年代的中国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侧重批判美国政治的弊端;当代美国政治家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颂扬了美国宪政民主的优越性。

以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立场、身份、价值观下的多元历史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