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09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docx

古代汉语课程笔记整理初稿清风才动

第四讲

◆许慎《说文解字·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班固(公元32—92)

         (采录)

刘歆(公元?

—23)

古文经学家创始人     

          郑众(公元?

—83)

         (再传弟子 师承)

          许慎(约公元58—147)

         (三传弟子,师贾逵 师承)

 

1

2

3

4

5

6

班固

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郑众

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许慎

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现在: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意符的功能

  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类别和关联,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表音功能

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可推断字的读音。

声符为什么不能准确表音了?

   由于语音的发展,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音符已失去了表音功能

表意功能

•驷《说文解字·马部》:

“一乘也,从马四声。

•诽《说文解字·言部》:

“谤也,从言非声。

•仲《说文解字·人部》:

“中也,从人从中,中亦声。

•衷《说文解字·衣部》:

“里亵衣也,从衣中声。

•冲《说文解字·水部》:

“涌摇也,从水中。

读若动”

•忡《说文解字·心部》:

“忧也,从心中声。

 声符为什么能表意?

 声符本身作为一个字,本来就带有意义。

•它→蛇

•莫→暮

•益→溢

•然→燃

•衰→蓑

•其→箕

Ø关于转注的争论

1主“形”→同部首江声

2主“音”→同(近)音 章太炎

3主“义”→同义词 戴震

考,老也。

从老省,丂声。

(《说文·老部》)

老,考也。

七十曰老。

从人毛匕。

言须发变白也。

凡老之属皆从老。

(《说文·老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假借:

本无其字 一字记两词

令  上像倒口之形,下是跪着的人形,从口在人上,意为口发号令,人是跽伏而听之,本义指命令。

后来引申假借为“县令”的令。

长  像一个头上有着长发,手持拐杖的人。

本义是长久,长远。

后来引申假借为对地位高于一般人的称呼,如县长、市长等。

 四体二用

 文与字

 六书

 作用

 造字法

 独体为“文”

 象形

 基础

 指事

 

 合体为“字”

 会意

 

 形声

 能产

 用字法

 

 转注

 

 假借

 桥梁

Ø

(一)六书说明,合理科学亦有不足之处。

◆1、奠定了汉字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2、许慎的论述也有不科学之处

Ø

(二)六书非同一角度看问题,有“四体二用”之说。

Ø(三)六书中最重要的三类是象形、形声和假借。

◆1、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2、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法

◆3、假借字的重要性

 3.1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

 3.2假借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第三讲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1雉=3丈*1丈

•1丈=10尺

•1尺=0.23米(春秋)

•汉代一尺等于23.1厘米

•魏晋一尺等于24.12厘米

•隋唐一尺等于26.7厘米

•宋元一尺等于30.72厘米

弗:

•弗許=不之許

何乐士《左传》否定副词“不”“弗”特点的比较(《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

即、既:

•即《說文》

,卽食也。

•既《说文》

,小食也。

堪:

本义为“地突”(平地上突然耸立一座山,见《说文•土部》),可以引申为“忍受”。

辟:

本义为“法”(见《说文•卩部》),犯法之事应尽量避免,故可引申为躲避。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毙:

本作“獘”《说文·太部》:

“獘,顿仆也。

从犬,敝声。

或从死。

暱:

本义是指太阳接近地面(见《说文•日部》),故可引申为亲近之义。

启:

本义就是开门(单扇门)。

施:

本义是旌旗飘动的样子,故可引申为延伸。

学习要点:

(一)语音

(二)文字1、异体字2、古今字3、通假字

(三)常用词(四)语法1、词类活用2、常用虚词3、句式(3.1判断句3.2双宾句3.3习惯句式)4、语序

第二讲

1、说文解字      第一部字典            

 2、康熙字典      第一部以“字典”为名的字典

 3、汉语大字典     最完备的字典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最常用的字典

说文解字:

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堰城)人。

公元100年~公元121年15卷 9353+1163 部首法(540) 据形系联 先义后形再音“大徐本”→徐铉

“小徐本”→徐锴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奉旨编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时经六年。

张玉书,字素存,江苏丹徒人。

47035+1995 部首法(214) 十二地支 先音后义再书证

辞源(修订本):

提供词语音义和出处以及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的古代汉语辞书

陆尔奎等人于1908年开始编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2890+84134 部首法(214)字头、注音、释义、书证修订本《四角号码索引》

汉语大词典: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学习汉语重要工具书370000 部首法(200) 

注音、释义、词组、书证 

词诠:

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1928出版10卷 572词条部首法、注音字母排列词性、释义、书证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1855 音序法 用法、意义、书证

查检方法:

(一)字顺法1、笔画检字法2、部首检字法3、号码检字法

(二)音序法1、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2、韵部检字法3、注音字母检字法

(三)分类法

一、工具书的选择明确查检的目的【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二)查检词语和典故(三)查检虚词】

 二、工具书的编排体例熟悉查检的方法【

(一)字顺法

(二)音序法(三)分类法】

 三、使用工具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工具书的选择→质量(编者 出版社)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法(两种以上)(三)工具书的使用→灵活(具体分析)】

第五讲

师:

•《说文·帀部》二千五百人为师。

从帀从垖。

•本义:

军队的编制→军队

侵、伐:

•侵伐征袭——都指出兵攻打对方。

•侵:

师无钟鼓,不宣而战

•伐:

师有钟鼓,公开宣战

•征:

上级征讨下级,有道对无道

•袭:

偷偷进攻,用轻便战车向对方发出突袭。

溃:

•《左·文13》:

“民逃其上曰潰。

涉:

•《说文》:

徒行濿水也。

•《尔雅·释水》:

繇膝以上为涉。

征:

•《说文》征,正行也。

从辵,正声。

或从彳。

•本义:

远行→征伐

夹:

•《说文·大部》持也。

从大挟二人。

履:

•《说文·履部》履,足所依也。

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

段注:

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

引申之训践。

•履:

践踏汉代以前→践踏范围唐代

•屦:

鞋。

汉代以前

入:

•《说文》:

内,入也。

 

     入,内也。

 

•使入曰纳。

共:

•《说文》:

共,同也。

徵:

  

•《说文》徵,召也。

•《王力古汉语字典》①召。

②求。

③问,询。

④迹象。

⑤证验,证明。

次:

•《左传·襄公三年》: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如:

•《说文·女部》:

“从随也。

从女从口。

•徐锴曰:

“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

会意。

•本义:

遵从,依照。

→到……去

陈:

•《说文·阜部》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

从阜,从木,申声。

•臣铉等曰:

陈者,大昊之虚,画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从木。

•徐灏《段注笺》:

陈之本义为陈列,故从阜从木申声,蓋于平陆中布列之义。

不谷: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四十二章)

•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谷(《礼记·曲礼》)

•孔颖达疏:

《礼记》虽为定例,事在临时所称。

此齐侯自称不谷,襄王出奔亦称不谷,皆出自当时之意耳。

•训谷为善,谷是养人之物,言我不似谷之养人,是谦也。

(《尔雅》)

徼:

•《说文·彳部》循也。

从彳敫聲。

•徼天→求天赐福

•徼名→谋求名声

•徼功→求功

•徼利→谋利,求利

禦:

•《说文•示部》祀也。

从示,御声。

•徐灏《段注笺》戴氏侗曰:

‘祀以禦沴也。

引而申之,凡捍禦皆曰禦。

’禦者禦之使不至,禁者禁之使不行。

皆始于巫视之为,故从示。

•雹可御乎?

(《左传·昭公四年》)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庄子·马蹄》)

绥:

•《说文•纟部》:

车中把也。

从纟从妥。

•徐锴《系传》:

“礼:

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

•孔广居《疑疑》引《六书故》曰:

“妥,安也。

从覆手抚女,安之意也。

•本义:

借以登车的绳索→安抚

盟:

•《说文》:

“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本义:

在神前发誓结盟

第六讲

参考书目

•1、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2、李圃《异体字字典(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

•3、林瞒生《异体字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3月

•4、贾延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

•5、洪成玉《古今字》语文出版社1995年

•6、马天祥萧嘉祉《古汉语通假字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一、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1、某一历史时期

 1.1原为异体字,后有分工,成为不同的字

 1.2原不为异体字,后合并为一个字,成为异体

2、在任何情况下的“三同”

 2.1本义相同,读音也相同,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不是异体字。

 2.2读音相同,有相同的义项,有相通之处,但记词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一些义项不通用,不是异体字。

(二)形成原因

•1、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用字

•2、汉字的性质

◆(三)关系 1、“六书”结构不同 2、“六书”结构相同,但构造部件不同

 2.1声符相同,意符不同

2.2意符相同,声符不同

2.3声符和意符都不相同

3、“六书”结构相同,构造部件相同,位置不同4、某些笔划略有细微的变异

◆(四)特点————替换无条件

二、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二)产生原因

文字记录词分工精密化的要求。

经济与辨别是一对矛盾。

(三)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1、字义上 1.1今字表古字的本义1.2今字表古字的引申义1.3今字表古字的假借义

 2、字形上2.1古字加意符2.2改换意符2.3古字略加增减形成今字2.4完全改变古字字形

2.5古字加声符2.6改换声符

 3、字音上3.1以古字为声符熟:

以“孰”为声符3.2沿用古字的声符讣:

以赴的声符“卜”为声符

 4、数量上 4.1一对一 4.2一对多

(四)特点

1、意义范围——古字大今字小

2、存废情况——古字今字并存

3、产生的时间先后

先产生的为古字,后产生的为今字,但古今是相对的。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三、通假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或叫做“正字”。

(二)产生原因

Ø从本质上说,汉字具有以音记词的功能。

•1、有字不知写同音字

•2、有字知道遗忘而通假

•3、为了记录的方便而通假

(三)关系

1、读音上——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

同音替代,即通假字和本字必须读音相同,至少也要相近。

注意:

音为古音。

 1.1同音

1.2近音

(1)双声

(2)迭韵

2、形体上——无必然联系

3、意义上

★因为通假是借音表义,所以通假字表示的是本字的意义,一般不考虑通假字的意义。

有一种特殊情况,通假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通假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

◊先秦古书中“無”超过了“亡”。

到后代就基本上用“無”,简化为“无”。

 4、对应字数上 4.1一对一4.2一对几

 5、借代关系上 

5.1单借:

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

 5.2互借:

是指甲乙两字可以互相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甲为借字。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四)通假与假借

1、相同之处:

依声托事,借音表义。

2、不同之处

 2.1有无本字

通假是本有其字,从“有”到“有”。

假借是本无其字,从“无”到“有”。

2.2本质不同通假:

用字现象假借:

用字方法

2.3依存关系不同通假:

暂时、不固定假借:

长久、固定

(五)怎样辨识1、根据音同音近的原则2、根据同类例证3、根据异文的记载或古书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

 

(一)古注的类型

1、传注体

1.1诂、训

唐孔颖达说: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

“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

唐孔颖达说:

“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

“师古曰:

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 

《说文》:

“传,遽也。

”段玉裁注:

“传者,今之驿马。

1.3注

晋张华《博物志》说:

“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

“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

“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 

《说文》:

“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

《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

“《字林》云:

‘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

“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

‘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 

《说文》:

“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

刘师培《国语发微》说: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

“章指:

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 

3、义疏体

《说文》:

“疏,通也。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

4、集解体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四书集注》《楚辞集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清王先谦《荀子集解》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5、补注体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清焦循《论语补疏》

6、音义体

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 

(二)古注的体例

 1、义疏体

1.1经文单行大字双行小字

1.2毛传紧接于诗的正文之下,而前面又没有“笺云”字样的注

1.3郑笺毛传之后,有“笺云”二字作标志的注便是郑玄笺(简称郑笺)

1.4孔疏注解中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大“疏”字,表明其后的文字都是孔颖达的疏,即“正义”。

2、集解体

二、古注的内容

(一)诠释词义

1、直接释词

2、串讲释词

一事二功:

易受易解用词简练,训释赅备特殊释词方式:

串讲的副产品

3、辨析同义词

对文→异散文→同

(二)疏通文意

1、解释句意

1.1解释句子实意直译意译

1.2发明句子言外之意串讲中彰显言外之意指出修辞手法,点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推因提示隐含哲理

2、归纳篇章主旨 

(三)阐释语法

1、词法

1.1注释虚词使用专门术语训释虚词区分虚词具体用法比较分析虚词用法的细微差别

1.2实词用法分析

2、句法

2.1对句读的分析明注暗注

2.2对句式的分析语序变异的分析省略 

(四)分析篇章结构

(五)阐明修辞表达方式

(六)注明史实典故,文化常识

1、注明史实典故

1.1史实

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

“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

1.2典故

2、讲解文化常识

2.1讲述天文地理

2.2说明典制

(七)注明难字读音 

1、“读若”、“读如”法

顾炎武《音论》说:

“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若’。

2、直音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3、标注声调法

4、反切法 

三、古注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功用:

直陈词义 区别同义词

运用形式:

训释词句+术语+被训释词

意义:

“叫做”、“称为” 

 1.1直阵词义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1.2区别同义词

2、谓

 功用:

解词解句

运用形式:

被训释词语+术语+训释词语

意义:

“指”“是”

 2.1解词特点:

具体释抽象,一般释特殊

 2.2解句 

3、貌

功用:

解释形容词、动词

运用形式:

被训释词+训释词语+貌

意义:

“……的样子” 

4、犹

功用:

解同义词或近义词

运用形式:

被解释的词+犹+解释的词语

意义:

“相当于”“等于说”

(二)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功用:

用同源词直训

运用形式:

被训释词+之言(之为言)+训释词”

意义:

“说的是” 

2、读为、读曰

功用:

一是明假借  二是注音

运用形式:

被训释词+读曰/读为+训释词

意义:

“读音是”

 2.1明假借(主要)2.2注音

(三)注音术语

1、读如、读若

功用:

一是注音  二是明假借

运用形式:

被训释词+读如/读若+训释词

意义:

“读音是”

 1.1注音(主要)1.2明假借

 2、如字

功用:

标明多音字应读本音

运用形式:

被释字,如字

意义:

“应读为”

(四)校勘术语

 1、衍

别名:

衍文、衍字

功能:

注明误添的字句(因传抄、刻印)

运用形式:

某,衍字

意义:

多出……(字、句)

 2、脱(夺) 

别名:

脱文、夺、夺字

功用:

注明脱漏的字句

运用形式:

某上(下)有脱字

意义:

少了……(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