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塘 月 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14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8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荷 塘 月 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 塘 月 色.docx

《荷 塘 月 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 塘 月 色.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 塘 月 色.docx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2005-11-0418:

25:

00,,96561,2/6593,收藏

永远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课堂教学案例

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冉蓉

一、案例背景

《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品淡化背景,而作融情入景的渲染描摹。

其清新的美丽景象、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无不让人倾心与玩摩之不已。

那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

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

在这里,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

他沉浸在这样的气氛里,他感到了暂行的快乐,因而作品流溢着一种婉约中和的"温柔敦厚"的情韵。

这也让我们在感受他沉重的烦恼时,也与他一道分享到了他体验到的内心的喜悦,以及他心灵里那微妙的律动。

进而言之,如果懂得这种沉静于荷香之中体悟到的自然生命的情感越深,则达到的或独悟到的人生经验就越丰富,所达成的人生境界就越高。

那么,反观来路,就会觉着梦的沉迷与醒的空幻。

然而,朱老先生的时代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学生很难再嗅到当年那种阴霾而狰狞的腐朽之气,也难以体会一个传统文人内心的郁闷。

所以,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刻地理解"朱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于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荷塘月色》教学的第一课时时,我采用师生精读课文--研讨--字画结合的板书来揣摩文章的主旨。

二、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思维,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描写的美的景、美的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其它的感觉,引起想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兴味,使其受到一次人格美、人性美的感染和熏陶

4、教具

多媒体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

"教学中如果能把"杠杆"交还给学生,再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学生的潜难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将得到最好的体现。

瑞士学者皮亚杰也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损害"。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启发式、发现法为指导思想,采用目标教学法,综合运用讲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首先,新课的引入,我认为要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就是在短短几分钟内激起学生的共鸣。

所以,我牢记"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导入部分:

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

《春》、《背影》等,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奠定一个情感的氛围。

新课部分:

听录音,进行规范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听与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课文分析步骤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帮助学生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自主且自动地去领略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去感受渗透于其中的复杂的情绪变化。

在教学中,应用启发式、发现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让学生并激发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行动探究的素养,成为教学中的创造者、发现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我们对朱自清已不陌生,清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

生:

(积极回忆、思考)学过他的《绿》、《春》。

师:

(引导学生背诵其中名句)"绿是象征着:

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象刚出生的娃娃……春天象健壮的青年……"

师:

(趁学生热情高涨,趁热打铁)从中能感觉到什么。

生:

感觉到一种热情、希望、力量和活力。

师:

大家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将再次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素淡朦胧的韵致以及这其中的深刻含义。

(二)、学生自学"阅读提示"(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

1、写作背景

生:

蒋介石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为此,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国。

师:

所以,我们应该体会朱自清先生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2、本文的写作特点

把复杂的心绪寄寓于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

(三)、课文分析

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

1、学生细听有精心设计的画面伴随的朗诵示范(小声随读)。

(学生神情专注,已披文入情)

正字正音,读出感情,读出思想。

2、抽一个男同学朗读。

其他同学点评(语速语调)

师总评: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散文大师,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讲解: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另外,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语气该有暂时的轻盈而明快。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4、分两组讨论:

找出作者的游踪,理清写作思路,两组分别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解、画图板书,其他学生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

(本步骤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5、师:

利用多媒体的展示,阐述自己的见解,与生共同分析:

师:

表面上是游踪,实写什么?

生:

心情。

师:

很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联系本文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还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心情线索,隐于其中。

6、据此划分段落(由学生讨论,水到渠成地完成)

1段:

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文眼)

2段-3段:

写出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感受。

4段-6段:

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

7段-8段:

写景中的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小结写作线索。

师: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咀嚼文中优美语段,并背诵4段-6段。

五、授课后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呼声已震响如一潭死水的传统教育模式,它强烈地呼唤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新型教育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塑造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我也发现了学生包括所谓的"双差生"都有惊人的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而平等的气氛,才会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才能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的活跃课堂氛围。

我教《荷塘月色》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李玉宝

《荷塘月色》是一篇立意含蓄,感情深挚,意境幽美,色彩淡雅、语言精练,想象丰富,结构严谨的散文。

它景美、情真、词雅,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典范之作。

我在教这篇文章时,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通过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这幅图画的描绘而借景抒情。

2.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清新、秀丽、典雅的特点。

理解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对描摹景物的作用以及富于节奏感,音韵美的叠音词的表现力。

3.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除第一、二两个人们都已认识到,必须落实的目标外,我认为第三个目标也是很重要的。

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联想江南采莲”来实现。

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诗歌《西洲曲》,这些内容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美化了文章诗一般的意境,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这篇课文,要围绕上述知识重点,启发学生思维,采用情境教学法,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描写的美景、真情、雅词,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其它感觉,引起想象和联想,激发兴趣,使其受到一次美的感染和陶治。

进而深入语言文字内部,咀嚼词句,体会其清新、秀丽、典雅的语言。

例如在讲到第四――六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请合上书,闭上眼,现在你们每个人就是朱自清,你正站在曲曲折折的塘岸上看荷池呢,头上是淡淡的月光。

下面请听你们班里声音最美的一位学生朗读这三段,你在自己的心中看荷叶、荷花,闻荷香,赏月色。

我之所以这样做,有感于一些老师在分析这几段时,常常“问学生”这几段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我觉得这种方法,它把一幅精美绝伦的美景支解的破碎不堪,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美。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我这样的做,就是想让学生“入境”,进入朱自清心目中的那种境,去和作者的心交流共鸣。

在学生心中建立了整体的美后,我问学生“这几段写得怎样?

”学生们都说:

“好!

”我接着问:

“好在哪里?

”由于学生头脑中已有鲜活的形象,所以很快进入到对语言的分析、感悟中去。

总之,做好了“读书――入境――品味――感悟”这几步,这节课就基本教成功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现代散文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为我们截取了生活中父亲为儿子买东西的一个瞬间,写出了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感情真势的优美散文,至今让成千上万的读者读后感慨不已,,这篇散文是什么?

学生:

《背影》

教师:

作者是谁?

学生:

朱自清

教师:

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学生:

《春》

教师:

我们今天再来学一篇他的优美的、脍灸人口的、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佳作――

板书《荷塘月色》

新授:

录音范读

学生默读质疑

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试做分析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师:

去荷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朗读,思考去荷塘的原因。

学生:

“这几天心里颇不定静,”教师:

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而要排遣掉内心的忧愁,就要寻找一块安静自由的能放松心灵的空间,于是想起了荷塘,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教师:

具体谈谈对第三自然段的理解

学生:

这一段还是写他要去排遣自己的内心忧愁。

学生:

第三自然段好像写了一个忧愁的人在叹气,在自语,要去找一个放松的地方。

教师:

好,第三自然用议论和抒情的笔调写作者,为了放松身心,而去找一块安静的地方,是对“颇不宁静”的具体说明。

二具体描“荷塘月色”

师:

这部分(4―6段)是这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通过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这一幅图画的诗意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请仔细体会。

师:

同学们请合上书,闭上眼,现在你们每个人就是朱自清,人正站在曲曲折折的塘岸上看荷月呢,听你们班声音最美的一位学生李攀的朗读,你在你自己的心中看荷叶、荷花、闻荷香,赏月色。

朗读、读完4―6段后

教师问:

看到“亭”“的舞女的裙一样”的“田田”的荷叶了吗?

学生微笑说:

看到了

教师:

看见已经开了的荷花和含羞的想开而未开的荷花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闻到时有时无淡淡的荷香了吗?

学生:

闻到了(做闻的动作)。

教师:

看见荷动时那凝碧的波痕了吗?

学生:

看见了

教师:

看见那薄薄的雾,淡淡的月光、杨柳的倩影了吗?

学生:

看见了。

教师:

这几段写得怎么样

学生:

好。

教师:

好在哪里?

(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优美的整体的画面、从而受到感染,得到熏陶,而不会被“分析”割裂了整体的美。

学生:

我仿佛看到了荷叶轻柔舒展、碧叶相连的样子。

学生:

我仿佛看到开着的荷花和未开的荷花。

教师:

你能用手给我们模拟一下它的样子吗?

学生的手示意两手靠在一起,十指外伸和并拢。

教师:

“书上说”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怎样理解把嗅觉的清香比喻为听觉的歌声?

学生:

沉默。

教师:

你再注意一下“缕缕”和“渺茫”二字。

学生“缕缕”说的是清香一股股的“渺茫”说的声音若有若无的。

教师:

这是通感的修辞,把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嗅觉和香味比做远处传来的时有时无的听觉的歌声,给人无限联想,表明朱自清先生已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全身心地去欣赏了。

教师:

文中还有一处“通感“修辞的运用,找出加以体会。

学生: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教师: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学生:

把“光与影的和谐”比作“乐器”奏美妙的东曲。

学生:

把“光与影的和谐”比作“东器奏美妙的乐曲的和谐”。

教师:

文中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你认为“薄薄”和“淡淡”这两个叠单词用得好吗?

学生:

很好,它写出薄雾和月光淡淡而又朦胧的样子。

教师:

是这样,这两个叠音词富有音韵之美,它写出了当时荷塘上薄雾的朦胧轻淡及光的朦胧迷人,若换成“很薄”“很淡”则没有这种效果。

教师:

文中还有哪些叠音词,体会其效果

教师:

哪里是近景?

学生:

眼光的荷塘是近景,周围的树,远山景远景。

小结:

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具有淡淡的哀愁而要去荷塘,在塘边,他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景美,情真,词雅的山水画,使自己的心得到了暂时的放松和慰藉,具有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背诵4―6段

这幅“荷塘月色图”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我教《荷塘月色》

李镇西

第一节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

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

杜鹃啼》。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

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

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

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

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

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

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

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

咦?

我为什么

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

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

思考这个问题吧?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

“’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

“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

’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

“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

“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

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我先抽一位男生:

“请你从第一段读起。

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

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我问。

大家摇头。

我问胡迪:

“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

“他读得太快了。

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

是读得太快了。

”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

我对胡迪说:

“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

“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我一句玩笑话,

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

我对大家说: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

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

“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

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再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

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

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

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

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

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

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

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

而且太小声。

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

“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

哼着眠歌’。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

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

而且,“?

^首徐回”

的“?

^”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ian”。

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

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

“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我问。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

“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

应该读’xian’。

“完全正确!

”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

^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

的常见字却读错了!

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

我又问:

“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有的说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

说查了“敛裾”二字……

“非常好!

李老师提醒大家:

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

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

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

“还有吗?

”没人再举手。

我说:

“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

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

“浙江绍兴!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我又谈到“朱自清”

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

我又动情地说道: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

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我突然提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

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

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