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27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docx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复习

一:

字词

第11课春

朗润:

明朗润泽的意思。

形容山的颜色一下子变得鲜亮、明快、清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酝酿:

比喻做准备工作。

婉转:

①形容言辞委婉含蓄。

②声音委婉而动听。

抖擞精神dǒusǒu振作起精神来。

欣欣然:

高兴的样子,形容心情好。

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繁花嫩叶:

花儿繁茂叶子嫩绿。

形容美好的春色。

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贮蓄:

储存,积聚。

澄清chéngqīng①清亮:

湖水碧绿,清澈明亮。

②使浑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

③弄清楚

第13课风雨

蔓màn: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撩liáo:

挑弄,引逗:

~拨。

~乱(纷乱,如“眼花~~”)。

春色~人。

攀附:

援引而上;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或得到某种好处。

蜷曲quánqū:

1、卷绕或盘绕2、肢体等弯曲。

倏忽shūhū:

很快;忽然。

栅栏zhàlán:

刹那chànà:

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第14课秋天

栖息qīxī①止息;歇宿②指隐居③居息的处所,止息的地方。

丁丁zhēngzhēng伐木声

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

枯涸kūhé①干涸,没有水了。

②枯竭清洌:

清而透明

二、文学常识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12、《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代表作有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13、《风雨》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著有小说集《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等。

14、《秋天》选自《预言》。

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三、课内阅读

(一)《春》

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反复、拟人,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之情。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统领全文。

春草图部分:

3.“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答:

这两个次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觉,使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4.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

为什么?

答:

揭示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有,这是对春草的侧面描写,用来衬托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5.春草图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草的?

答:

草的质地、色泽、生命力、长势等方面。

春花图部分:

6.第四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

答: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7.结合文章,说说“赶趟儿”的意思?

答:

争先恐后的开花。

8.春花图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花的?

能体现这种写景顺序的词语是哪些?

答:

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树上--花下--遍地。

9.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答:

化静为动,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10.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

为什么?

答:

不可以,“叫”只写除了声音内,而“闹”字不但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

春雨图部分:

11.“黄晕”是写色彩的,它与前文哪两种色彩相呼应?

答:

与青、绿两种色彩相呼应。

12.“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个词?

答:

一点点

13.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答:

由近及远

14.“一下就和三两天”写春雨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密密得斜织着”明写春雨而暗写;“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的;“静默”两字用得最妙,是手法,传达出春雨中的气象。

侧面写春雨的句子是:

答:

多而绵长,细,春风,迷蒙,拟人,安静和平,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迎春图部分:

15.文段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

答:

风筝是儿童的天使,是春天的信号,从“风筝”写起,自然引起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从而展现一幅春到人欢的迎春图。

末三句:

16.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

用了什么修辞?

答:

新、美、力,排比、比喻、拟人。

17.后三段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答:

结尾三个比喻句分行排比,先后有序。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18.“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

答:

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也有希望人们抓紧大好春光之意。

(二)、《济南的冬天》

1.第二段第1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过渡,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2.(第二段)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3、第二、三段中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是什么?

答:

先俯视,后仰视。

4、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5.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空间顺序 ),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六段的主要内容。

答:

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7、用自己的话说说济南冬天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答:

温暖清澈透明蓝绿

8、第六段的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风雨》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表现力。

(1)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

答:

“飘”“斜”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狂风中不能自主的状态,“颤”字写出鸟翅被狂风吹折的瞬间情形,这几个动词从侧面形象地表现了狂风的猛烈。

(2)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答:

“吃惊”,写出猫的诧异心理,通过写猫的感受,生动地表现狂风的威力。

2.体会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答: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文章描写风雨,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又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狂风的?

答:

侧面衬托。

通过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这些食物来表现狂风的。

4.“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结尾十分精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

妙处之一:

放船出去,暗示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妙处之二:

扣题,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道出了雨;妙处之三:

结尾呈现出温暖的画面,让读者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有回味前面精彩描写的余地。

(四)、《秋天》

1、本首诗写了哪三幅秋日图景: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四、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三国]曹操

1、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观沧海》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1、《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明时序更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且充满自然辨证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描写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旅途平安,工作顺利,人们常用《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来进行比喻。

(三)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1、《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两句诗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体现花草茂盛的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该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心情如这凄凉的秋景一样悲伤,哀婉。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6、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萧条、冷落、凄凉的羁旅荒郊图。

抒发了羁旅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