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30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情分析

八年级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àn(▲)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

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zōng(▲)影。

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答案】黯踪zhànl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黯。

2.默写。

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⑵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⑶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⑷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⑸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⑹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⑺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1).非天质之卑,

(2).则心不若余之专耳(3).衡阳雁去无留意(4).欲上青天揽明月(5).各领风骚数百年(6).却话巴山夜雨时(7).春蚕到死丝方尽(8).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揽,骚。

名著阅读

3.下列对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

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

B.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

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海盗俘获,当了奴隶。

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

C.鲁滨逊第四次航行是去贩运黑奴,遭遇飓风,一连十多天。

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D.漂流到荒岛后的鲁滨逊,看到一群野兽正在围攻一个逃犯。

见此情景,鲁滨逊拿了随身携带的长刀解救了他,并给他取名“星期五”。

4.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我们离开那个地方后,也有好几次不得不上岸取水。

特别有一次,在大清早,我们来到一个小岬角抛了锚。

这时正好涨潮,我们想等潮水上来后再往里驶。

佐立(索利)的眼睛比我尖,他向我低声叫唤,要我把船驶离岸远一点。

他说,"看那儿,一个可怕的怪物正在小山下睡觉呢!

"我朝他手所指的方向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一个可怕的怪物,原来那是……

选文中的“怪物”是什么动物?

“怪物”最终怎么样了?

【答案】3.D4.狮子最终被我们用枪打死,砍下腿,剥了皮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D项错误,看到一群野人正在围攻一个逃犯。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本题考查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理解。

5.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目标探测、成像的能力,在军事民用上都有广大应用。

②传统雷达分辨率和处理速度因电子器件的带宽限制的制约而存在提升瓶颈,难以满足未来应用对高性能雷达的需求。

③而微波光子雷达,以光子为信息载体,利用丰富的光谱资源和灵活的光子技术,能够更好、更快地处理和产生雷达宽带信号,④具有快速成像、高分辨率和清晰辨识目标。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2)第②处重复累赘,应删去▲。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与▲互换位置。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后增补▲。

【答案】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广大”改为“广泛”。

(2)第②处重复累赘,应删去限制或制约。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处理”与“产生”互换位置。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目标”后增补“的能力或本领”。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根据给出的语病种类,进行修改即可。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用户下载APP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开锁即可开始骑行,只需要支付一元即可骑行1小时。

到达目的地后,用户可以随意停在不影响交通和行人正常通行的地方。

【材料二】记者蹲在“小黄车”尾部,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是却显示“该车牌不存在”的提示。

随后,记者多次拨打客服热线始终无人接听。

同时,记者在部分“小黄车”车头看到“待维修”的贴条。

附近的市民称,这些车已经坏了几天,也没见有人来处理。

同时市民反映,最近看到有人把车骑进小区里并上锁,原来路边停放的“小黄车”也都不见了。

【材料三】记者在城管局获悉,一些市民会把“小黄车”停放在绿化带、盲道甚至机动车道上。

由于“小黄车”违规占据了人行通道和盲道,在其投放的初期,城管部门就暂扣了上百辆“小黄车”。

城管局反映他们多次约谈企业,希望能处理被暂扣车辆,但至今也没有人来处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享单车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目前共享单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3)根据三则材料,请你就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两点建议。

【答案】

(1)简便(方便)、经济(省钱)、环保(绿色)(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

(2)①取车难;②车辆损坏维修不及时;③乱停乱放,增加城市管理难度;④个别市民素质不高,公车私用。

(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3)①加强宣传,提升市民素养,不乱停乱放,不“公车私用”;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处理单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③政府加强监管,规范共享单车市场,保护新兴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7.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所展示的画面。

8.诗中的“雨”和“风”具有怎样的特点?

9.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7.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8.雨:

细小风:

温和

9.早春外出游行的惬意和喜悦,对早春自然景象的喜爱。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描写出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的情景即可。

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雨”和“风”的特点分别是“细小”和“温和”。

9.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早春外出游行的惬意和喜悦,对早春自然景象的喜爱。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

“甚矣,农之惰也!

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②不成!

”农夫曰:

“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③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

“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

呼吸。

②竟月:

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③术:

方法。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语。

⑴更互用之瞬息可就(_____)(《活板》)⑵会宾客大宴(_______)(《口技》)

⑶谓农夫曰(___________)⑷且仆于田(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⑵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12.文中除了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你还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0.

(1).

(1)完成

(2).

(2)恰逢(3).(3)对……说(4).(4)倒

11.

(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2)不是耕田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啊!

12.示例一: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或: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二:

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三:

事非经历不知难。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选自:

《宝颜堂秘籍·浑然子》作者:

陈继儒年代: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

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说:

“你种田都这个样子,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

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几个月也耕不完。

”农夫说:

“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

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

他对农夫说:

“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

”农夫说:

“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

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

1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会:

恰逢。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口体之奉:

吃的和穿的。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2.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启示: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

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

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

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

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

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

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

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

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

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

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13.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

14.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

15.请说说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

16.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答案】13.①体积和质量大;②能犮光,有自己的能源;③由液态氢构成,无坚硬外壳;④主要通过对流形式释放能量

14.①木星十分与太阳的构成方式十分相似;②木星释放能量的方式与太阳一样;③木星的能量越来越大,热度越来越高

15.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而准确地说明了木星的体积和质量是行星中的“巨无霸”这个特点。

16.“很可能”说明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木星取代太阳的概率很大,但并不是绝对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五段内容“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

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据此即可提取原因。

15.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把木星比作“巨无霸”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木星的体积和质量和地球的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320倍”“318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16.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

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观点+论证+结论。

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与事实不符,要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很可能”说明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木星取代太阳的概率很大,但并不是绝对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点葫芦”

何申

⑴初春那日去吃农家饭,时间稍早,便往村后沟里随意走走。

山杏乍开,溪水淙淙,小路弯弯,好不惬意。

忽听不远处有咚咚咚的敲打声,声音不大,节奏均匀,只是有点偏快。

我有些诧异,难道是点葫芦的声音?

转过山弯,果然见一行人正在种地,那声响正发自播种者用小棍敲击点葫芦。

点葫芦,久违了,没想到又见到你!

⑵记得插队第一年春耕时,去生产队库房领农具,见角落里有几个类似葫芦丝但个头儿要大许多的物件,我傻傻地问这是什么乐器,吹呀还是弹?

社员乐了,说那是点葫芦,是敲的。

怎么敲,一会儿你就明白了。

那天种谷子,到了地里,社员往点葫芦里装满谷种,站在垄沟里一敲,我顿时不仅明白了,还佩服得不得了——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

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即谷子,去皮称小米。

点葫芦,就是专门用来播撒体积较小如谷子、芝麻、烟籽儿等种子的器具。

别看那东西不起眼,像出土文物,却是农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⑷点葫芦,顾名思义,葫芦是主体。

待葫芦长成后,取个头稍大的,把内中掏空。

掏空是个技术活,不能一破两半,那就成瓢了。

只能在葫芦顶底两端各破鸡蛋大小的孔,掏空晾干。

然后在葫芦底部安一个木把,要牢,便于手拿。

前端则装个尺把长亦掏空心儿的向日葵秆,封住断头,再在上部开一小孔儿,孔儿下绑几缕干高粱穗。

同时,在葫芦大肚上开个往里装谷种的洞洞,这样,一个点葫芦就做成了。

操作时,葫芦里装种子,手持者行走在豁开的垄沟间,用小棍有节奏地敲打葫芦头,顿时,谷种就从向日葵秆上的小孔中蹦出,顺着高粱穗均匀地散落到田垄里。

⑸塞北山地缺水,谷子耐旱,早年种得多。

在春耕时节,不论深山沟壑多么曲折,多么寂寥,只要听到敲击点葫芦的声,追声寻去,就会看到播种的人马,顺序是:

拉牲口的、牲畜、扶犁杖的、点种的、撒粪的、培垄的、踩垄或压垄的。

我拉过牲口,撒过粪,也压过垄,但没有敲过点葫芦,使用点葫芦的都是年纪大的人。

⑹点葫芦的声响,是一种劳作号令,更是社员一年的希望。

点葫芦咚咚,我们各自低头如在流水线上干各自的活。

点葫芦咚咚咚,将近晌午的阳光照着干燥贫瘠的山地,缕缕热气时隐时梦幻般升腾。

点葫芦咚咚咚咚,口干,流汗,肚子咕咕叫,但只要点葫芦声音在响,就要脚步不停地往前奔。

那天我望着渐渐远去的人马,再看留在地里的一行行脚印,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开窍:

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好像就如在这漫长的山地里走呀走的……

⑺自离开乡下,就再未见过点葫芦。

而且现在种地也不比先前。

先前传统,现在简单,有除草剂和化肥,就不用耪地施农家肥。

雇个机器一播一埋,就等着秋收了。

于是那日我便奇怪——那村子有生态园区,建了许多大棚,种着草莓和果瓜,山上又有栗子树,村容整洁漂亮,已进入“美丽乡村”行列,为何又用老法子种谷子呢?

⑻不由得上前看个究竟,近了看清,那一小队人马竟都是些年轻人,穿着同样的上衣,显然是公司的员工。

问了得知,来生态园游览就餐的人,都希望吃到更原生态的食品。

为此,这里的员工费了很大劲,才找来几件早年用过的农具,特别是这点种的东西,还不大会使,正犯愁。

我说不用犯愁,这个东西叫点葫芦,是种谷子的专用工具。

听你们敲的频率,有点快了,这样将来苗出得太密。

⑼他们很高兴,请我给示范一下。

虽然我先前没敲过,但插队五年,年年春种,没少见了,便一口答应。

调整妥当,轻敲一下,几粒谷子跳出来,大声喊:

“好了,走起!

”几个年轻人便跟着我干起来。

咚咚,敲击的力度要合适。

咚咚咚,敲击的节奏要和行进的速度相适应。

咚咚咚咚,光滑的谷种如金粒子投身到养育它的大地里……

⑽那日蓝天白云,我在山坡上敲击着点葫芦,好像将种子播到了云间。

低头望见层层田地与排排新式大棚相伴,便有些明白什么是传统与现代的联接和传承。

⑾又见点葫芦,不虚此行。

(选自201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副刊)

17.请根据第⑴段内容,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欣赏初春山景时的(_______)——听到山中传来点葫芦声音时的(______)——看见一行人种地时用小棍敲击点葫芦时的(_______)

18.联系⑶⑷⑹段,说说点葫芦“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的原因。

19.第⑷段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了点葫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有何用意?

20.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⑻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1.读完文章后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哪些?

【答案】17.

(1).惬意

(2).诧异(3).惊喜

18.

(1)点葫芦能够均匀播撒细小的种子。

(2)制作复杂而精巧。

(3)点葫芦的声响是一种劳动号令。

(4)点葫芦的声响给农民带来生活希望。

19.

(1)让读者更清楚了解点葫芦的形态和作用

(2)赞美劳动者的心灵手巧。

(3)表明了点葫芦的“神奇”。

20.内容上:

写了生态园的员工为了种出更原生态的食品,找来了点葫芦却不会使用。

结构上:

与上文农民能熟练地使用点葫芦形成对比;引出下文我再次使用点葫芦的情节以及“我”对现代和传承的思考。

21.表达了对过去农村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艰苦岁月中农民能干、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的赞美;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的联接和传承的思考。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可概括为:

惬意——诧异——惊喜。

18.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点葫芦“真是一个神奇的发明”的原因有:

(1)点葫芦能够均匀播撒细小的种子。

(2)制作复杂而精巧。

(3)点葫芦的声响是一种劳动号令。

(4)点葫芦的声响给农民带来生活希望。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第(4)段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了点葫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让读者更清楚了解点葫芦的形态和作用,赞美劳动者的心灵手巧,表明了点葫芦的“神奇”。

20.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

思路:

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第(8)段内容上:

写了生态园的员工为了种出更原生态的食品,找来了点葫芦却不会使用。

结构上:

与上文农民能熟练地使用点葫芦形成对比;引出“我”对现代和传承的思考。

21.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

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

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表达了对过去农村生活的怀念,对艰苦岁月中农民能干、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作文

22.请以“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记叙文。

②不少于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