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37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均数教学课件.docx

平均数教学课件

平均数教学课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一、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

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

有什么办法?

  生:

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

哦,好建议。

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

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

哦,好主意!

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课伊始,趣已生。

从同学们体育测试项目——跳绳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自己想出比赛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

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

82、86、81第二组:

78、83、82

  师:

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

82+86+81=249第二组:

78+83+82=243

  师:

(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

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

(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

第二组:

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

(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

(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

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

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

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

(82+86+81)/3=83

  生2:

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

谁听明白了吗?

(再指5名学生说)

  师:

(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

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

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

除不尽的)

  师:

(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

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

好,那你们试试吧!

(指1名板演)

  板书:

(78+83+82+83)/4~81

  师:

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用能力,而且在教学中,强调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

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

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

“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

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

(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

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

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对平均数应用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将抽象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

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

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师:

我这儿有一些生活中的信息:

  

(1)我国10周岁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40厘米,平均体重为34千克;

  附:

中国10周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3)我国地下水有8300亿吨,河流流量2.7亿吨,总数量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平均占有量却只有2600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2月27日我市的平均气温为6摄氏度,2月28日我市的平均气温为3摄氏度;

  师:

看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发言,渗透营养学、锻炼身体、关注天气变化、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及“平均数”是“虚数”的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思想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寓于教学之中。

}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

下面是某县1999—2003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

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2001年1000台,2002年1600台,2003年2500台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

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

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2)

  c、师生小结:

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3、判断并说理由

  

(2)四(3)班每个人的分数都要比另两个班的同学分数高()

(1)四

(1)班每个人的分数都是85()

  (3)四(3)班的总体成绩最好,四

(2)班最差()

  4、星期天,小明高高兴兴去学游泳。

他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度是126厘米,小明身高是134厘米。

他在这个游泳池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a、把自己想法与同桌交流

  b、指名汇报后交流

  c、学生评价

  d、师小结:

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在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5、拓展练习:

小强刚发下的成绩单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你能帮他算出数学成绩吗?

  a、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b、汇报说想法(算术法或移多补少)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

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对知识有整理效果,而且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题能

  七、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

(82+86+81)/3=83第二组:

(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心理,创设了“跳绳”人数不相等时比较总数来决定胜负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

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算术法或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

在教学时,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新知。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有什么好主意?

”“谁明白你说什么?

”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且调动了生生间的交流,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