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608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docx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引国家科技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课题申请指南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

二○○九年七月

前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全面提升我国油料作物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国油料振兴计划”提供科技支撑,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供给,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重点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提高油菜的集成创新能力,推进油菜机械化和轻简化生产、新型油菜品种选育、重要病虫草害防治、高效简化施肥、机械化装备、高效低耗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集成转化,为油菜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申请指南》。

第一章申请须知

一、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油菜单产偏低、适宜长江流域油菜生产的早熟品种极度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较差、加工技术落后等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发展关键技术问题,集成“十五”以来油菜科技成果,开展油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培养和筛选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早熟专用新品种,创新油菜植保、肥料技术,研制中小型油菜生产专用机械化装备,油菜质量控制与产品精深加工利用等,通过开展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比现有技术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油量1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15%,加工效益提高10%以上,显著提高我国油菜的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申请内容

本项目重点围绕我国油菜单产偏低、适宜长江流域油菜生产的早熟品种极度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较差、加工技术落后等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发展关键技术问题,设置油菜丰产高效栽培、高油高产早熟油菜专用新品种培育、病虫草综合防治、高效简化施肥、高效机械化生产装备研制、油菜高效低耗加工等7个共性技术研究课题以及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产区和南方三熟制地区、北方春油菜产区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5个示范类课题。

课题设置如下:

A类课题:

油菜丰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1、油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2、高油高产机械化专用油菜新品种培育

3、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培育

4、油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5、油菜高效简化施肥技术研究

6、油菜中小型高效机械化生产装备研制及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7、油菜高效低耗加工技术研究

B类课题:

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8、长江上游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9、长江中游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10、长江下游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11、三熟制地区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12、北方春油菜产区油菜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三、申请管理

1、由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协调。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四、资金来源

本项目计划经费100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5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自筹配套资金3000万元,地方科技部门配套经费2000万元。

五、实施年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09年1月-2011年12月)

六、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2、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

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共性关键技术(A类)课题的联合申请单位原则上不超过6个法人单位,集成示范类(B类)课题的联合申请单位原则上不超过10个法人单位。

4、申报材料需经所属部门科技司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审定盖章后,进行申报。

5、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6、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55周岁(截止到2009年7月31日),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A类)或技术开发(B类)五年以上。

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

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体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或参加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

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的规格要求:

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

3、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课题科技查新报告、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申请单位资格申明函、申请单位资信证明、地方配套经费承诺函、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

4、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及注明“不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

5、申请文件一式15份(正本1份,副本14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

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6、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课题申请指南》可从科技部网站()上直接下载。

7、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

2009年8月31日16:

00时整,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

邮寄时间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过时不再受理。

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责任。

8、寄送地点: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攻关处564房间(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北京2143信箱。

邮编:

100045)。

9、联系人和电话:

科技部农村中心农业攻关处:

陈银基王世光董文

联系电话:

(010)68511009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

李树辉 王学勤

联系电话:

(010)58881440

八、课题管理

1、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技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2、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3、课题执行期间,科技部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有权终止合同。

4、课题完成后,由科技部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

第二章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A类课题:

油菜丰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1、油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油菜低成本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以少免耕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支撑,开展油菜高效低成本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用工。

主要包括长江流域油菜在板茬免耕、浅旋(面旋)条件下的土壤生态特点、营养机制、生育规律及肥水运筹和调控技术,建立免(少)耕直播油菜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结合机械化耕播、收获的主要农机装备、适合机械化的油菜品种,研究建立油菜机械化(播前机械耕整、精量播种和机械化收获等)生产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在不同区域油菜主产区开展应用示范,带动油菜生产从人力作业为主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向转变。

2、传统产区油菜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长江流域稻油和棉油传统优势产区气候土壤条件好、油菜生产潜力大、农民积极性高等特点,研究建立油菜超高产生产技术。

通过稳定提高叶片面积,提高叶片质量,调动和发挥非叶器官光合机能;研究油菜籽实期延缓衰老、增强光合、促进运转的生理机制、影响条件及栽培调控途径,探索新技术;完善强根健株、根-土系统和光-叶系统高效协调的关键技术。

建立完善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开展大规模的集成示范。

3、早熟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冬闲田早熟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等因素优化,实现早熟油菜的良好发育,确保适宜广西、湖南、江西等双季稻三熟制地区生产的极早熟油菜品种(4月20日前成熟)大田生产达到100公斤/亩,适宜湖北、安徽、江苏、四川、贵州等长江流域两熟制地区的早熟油菜品种(4月25日前成熟)单产达到150公斤/亩,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二、考核指标

1、建立油菜少免耕、机械化耕播收获等高效低成本丰产技术规程2套,大面积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劳动力投入小于5个工日,降低生产成本20%。

2、建立稻油、棉油轮(套)作为主的两熟制油菜超高产栽培技术1套,充分挖掘气候土壤和品种潜力,单产达到250公斤的超高产水平。

3、建立早熟油菜丰产栽培技术1套。

其中适宜三熟制地区的稻稻油极早熟油菜丰产栽培技术大面积亩产达到100公斤,4月20日前成熟,不影响早稻栽插;两熟制地区稻油、棉油为主的早熟油菜丰产栽培技术大面积亩产达到150公斤,生育期比对照提高5天以上。

4、发表研究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培养研究生4人;培训农技骨干和种植大户1000人次。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250万元。

课题2、高油高产机械化专用油菜新品种培育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油菜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缺乏适合机械化生产品种的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油菜抗倒、抗裂角、矮秆等性状鉴定技术和标准,充分发掘油菜及其近缘种的抗倒、抗裂角、矮秆基因源,鉴定并利用油菜高含油量、抗倒、抗裂角和矮秆性状的基因或分子标记,建立油菜适合机械化生产油菜品种聚合育种技术,通过复合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杂种优势利用,将高含油量、高产、抗病等油菜主要性状的优良基因与抗倒、抗裂角、矮秆、株型紧凑等适合机械化生产性状的基因聚合起来,创造一批高油高产兼具适合机械化生产性状的育种材料,培育能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提供油菜生产利用,以满足我国当前油菜机械化收获对品种性状的特殊要求。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并统一油菜抗倒伏、抗裂角鉴定方法,量化并推行油菜抗倒、抗裂角指标体系。

2、育成适合机械化收获的高油高产专用油菜品种4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育成品种产量或产油量与对照相当,具备至少2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性状,包括株高不高于165cm、抗倒伏、抗裂角、株型紧凑、适合密植、成熟期一致等。

菌核病抗性达到低抗水平,芥酸、硫甙等达到国家双低油菜审定标准,含油量44%以上。

3、筛选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10个。

筛选出的品种产量或产油量与对照品种相当,具备至少1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性状,包括株高不高于165cm、抗倒伏、抗裂角、株型紧凑、适合密植、成熟期一致等。

菌核病抗性达到低抗水平,芥酸、硫甙等达到国家双低油菜审定标准,含油量42%以上。

4、根据育成或筛选的品种所具有的适合机械化生产性状的数量和特征,研究各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和机收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确保产量和品质情况下的与品种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

机收损失率低于10%,亩产量不低于150kg。

5、开展适合机械化油菜品种资源鉴定与材料创新,获得具有适合机械化生产性状的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系(组合)15个,要求至少具有1个以上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性状,产量或产油量比当地油菜主推品种提高5%以上。

6、育成和筛选的专用品种在油菜主产区三年累计示范100万亩以上,机收面积占90%,示范区平均单产不低于150公斤/亩。

7、发表研究论文10篇,申报品种权或专利4项,培养博士3名、硕士12人,培训农民1500人次。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45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225万元。

课题3、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培育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油菜产区生态特点与种植制度需求以及暖冬现象明显的新趋势,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孢子培育和配合力鉴定,结合细胞质雄性不育等杂种优势利用途径,聚合油菜早熟、抗寒、在暖冬气候下不早薹早花、含油量高、抗菌核病、抗旱和耐渍等优良基因,获得一批高产早熟油菜育种材料,培育能适应三熟制地区冬闲田种植、越冬安全、极早熟高效油菜新品种。

育成新品种具备生育期短、暖冬不早薹早花、菌核病抗性强、在季节性干旱下发芽能力强等基本特性,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品种的生育期为180-210天。

二、考核指标

1、育成适合中南双季稻产区三熟制地区的极早熟油菜品种2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筛选适合中南双季稻产区三熟制地区的极早熟油菜品种5个。

品种在4月20日前正常成熟,冬季抗低温和暖冬强,亩产达到120公斤以上;菌核病抗性达到低抗水平,芥酸、硫甙等达到国家双低油菜审定标准,含油量42%以上。

2、育成适合长江流域双季稻三熟制地区的早熟油菜品种2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筛选适合长江流域三熟制地区的早熟油菜品种5个。

品种在4月25日前正常成熟,比对照早熟5天以上,冬季抗低温和暖冬强;比对照产量减产不显著,亩产不低于150Kg;菌核病抗性达到低抗水平,含油量≥42%以上,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标准。

3、利用现有油菜种质资源,开展早熟油菜品种资源鉴定与材料创新,获得早熟高产油菜新品系(组合)15个,要求生育期为180-210天左右,对暖冬气候具有稳定的温光特性(越冬期间不早薹早花、抗冻性好),比现有三熟制地区的油菜主推品种产量提高15%以上,对长江流域主要生物或非生物逆境(抗菌核病、耐渍、耐旱)具有较强抗性,含油量达到44%以上。

4、育成和筛选的专用品种在三熟制油菜主产区三年累计示范100万亩以上。

中南地区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120公斤/亩,要求10月中下旬播种,次年4月20日前成熟;长江流域三熟制早熟油菜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150公斤/亩,要求9月下旬播种,次年4月30日前成熟。

示范商品菜籽的平均含油量达到42%以上,品质抽样达到国家“双低”标准。

5、发表研究论文10篇,申报品种权或专利4项;培养博士1名、硕士9人;培训农民1000人次。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45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225万元。

课题4、油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油菜草害安全高效防治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不同产区油菜杂草发生危害规律,筛选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油菜专用化学除草剂,提高草害防治效率。

尽快克服我国油菜轮作制度下草害发生严重、除草技术落后、化学除草剂药害重、除草成本居高不下、对油菜生长和产量影响大等问题。

针对油菜主要病虫草害,研究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并试验示范,主要包括抗性品种布局,除草剂等农药使用的时空要点和关键技术,针对不同生物的防治措施的整合技术等。

2、在全国油菜根肿病、黑茎病等新型病害发生区系统调查和抽样,组合常规和分子技术,鉴定全国根肿病和黑茎病小种,明确其全国分布;针对不同的小种,鉴定我国主栽油菜品种和核心资源的抗性,筛选出抗病品种或材料;与国外已知小种和鉴别寄主比较,初步明确我国油菜的抗病基因类型;根据以上信息,研究提出我国抗根肿病和黑茎病油菜品种的布局策略和育种策略。

3、针对长江流域油菜区蚜虫和北方区甲虫等主要害虫,研究其因气候和栽培制度变化的生物学规律变化,鉴定和筛选油菜抗虫品种,筛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农药,研制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4、针对限制我国油菜生产的重大病虫草害,特别是气候变化而加重的新重大病害,分子生物学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创造新的抗病和抗除草剂材料,聚合其它优良性状,培育高效优质的油菜新品系。

二、考核指标

1、研制(复配)高效安全油菜专用化学除草剂3种以上,要求对油菜无毒害作用,20d的株防效达到85%以上,50d的株防效达到90%以上,土壤(含南方稻田土壤、北方碱性土壤)残留达到国家标准,土壤残留期小于3个月,对下季作物生产没有影响。

建立油菜安全高效化学除草技术防治规程1套。

2、初步明确我国油菜根肿病、黑茎病等新型病害的发生趋势和规律,鉴定800份主栽油菜品种和我国核心种质资源的抗性,并初步明确它们的抗病基因,筛选出抗病品种或材料,提出抗根肿病和黑茎病品种的全国布局策略,建立高效的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和黑茎病预防技术规程,降低病害发生率80%以上。

3、研制针对长江流域蚜虫和北方油菜区甲虫的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各1套,其防治指标达到:

虫害防治效果80%以上或虫害发生控制在5%以内。

4、创造抗菌核病或抗根肿病(至少抗一个小种)、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材料5个,其抗病性达高抗水平,至少抗一种广谱性除草剂,产量与对照相当,芥酸、硫甙等达到国家“双低”油菜审定标准,含油量40%以上。

在现有油菜主推品种中筛选鉴定出菌核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的品种,供集成示范基地应用,应用面积100万亩以上。

5、发表研究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士1名、硕士2人;培训农民1500人次。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150万元。

课题5、油菜高效简化施肥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在我国冬油菜区开展土壤养分和农户施肥方式调查,比对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建立我国冬油菜主产区的土壤养分和习惯施肥数据库,为农户施肥技术培训和推荐合理施肥水平提供依据;揭示两熟和三熟制地区的土壤养分供应规律、油菜养分吸收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优化施肥推荐配方;根据土壤矿质营养丰缺状况和油菜植株养份状况,研究油菜营养(氮素)的田间快速诊断技术;针对当前冬油菜播种季节偏迟,光温条件差,苗期养分供应能力不足,油菜生长迟缓,花期菌核病发生严重等问题,结合优化施肥推荐配方,研制长效控释专用肥料和促生生防多功能专用生物肥料;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状况为评价标准,通过肥料施用时期、施用比例和施用方式的比较,建立一次或二次施肥为主的油菜节本增效配方施肥关键技术,降低劳作强度,提高肥料效率。

二、考核指标

1、在我国冬油菜区建立涵盖80个以上的油菜种植大县(市)(20万亩以上)的土壤养分和习惯施肥数据库。

根据长江流域两熟制和南方三熟制地区土壤养份丰缺和油菜营养规律,研制减氮、控(或稳)磷、增钾、补硼的优化施肥推荐配方4-6种。

2、研制油菜营养(氮素)的田间快速诊断技术1套;研制长效控释专用肥料4-6种,建立相应的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在同等油菜籽粒产量条件下,节约肥料成本10%以上,肥料利用率从30%提高到40%以上。

3、研制促生生防多功能专用生物肥料1-2种,建立相应的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活化土壤磷、钾,提高土壤磷、钾利用率5%以上,油菜菌核病降低20%以上,菜籽产量增加5%以上。

4、建立一次或二次施肥为主的油菜节本增效配方施肥关键技术规程4-6套,每亩节省劳力成本1-2个工,菜籽产量增加10%以上。

5、应用面积500万亩以上。

6、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培养研究生2-3名,培训农民3000人次。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150万元

课题6、油菜中小型高效机械化生产装备研制及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油菜少耕精量复式油菜直播机械技术装备研发。

研发油菜少耕精量复式油菜直播机械技术装备,实现少免耕、精密播种、侧深施肥和开畦沟一体化作业。

2、多功能组合式油菜分段收获机械装备研发。

研究多功能组合式油菜分段收获技术,开发与联合收割机底盘配套和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油菜割晒机以及与稻麦联合收割机配套的捡拾脱粒机,解决株型大、分支多、成熟度差异大的移栽油菜的机械收割问题。

3、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筛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研究和制订机械移栽、机械直播于机械收获的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形成品种-栽培-机械相互的油菜节本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3种,制订相关技术规程3-4套。

二、考核指标

1、少耕精量复式直播机实现量产,形成年产1000台的规模。

直播机配套动力36~48kw轮式拖拉机,作业效率0.3~0.5hm2/h,播种量1.5~3kg/hm2,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5%,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3.5%。

2、配套式油菜割晒脱粒机完成定型验收,形成年产1000台的生产能力。

其中割晒机配套动力≤36kw,作业效率:

0.3~0.4hm2/h,损失率≤3%;轮式自走捡拾脱粒机配套动力50~64kW,作业效率0.3~0.5hm2/h,损失率≤5%,破损率≤0.5%,含杂率≤4%。

3、在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开展油菜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累计试验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与人工作业相比作业成本降低40%以上。

4、提出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3套,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0篇,培养研究生2名,培训农机手和技术员500人次,形成油菜生产机械化研究开发团队2个。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500万元。

课题7、油菜高效低耗加工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菜籽油在不同预处理、压榨、浸出等条件下,脂质伴随物、特异性物质等结构、组成、含量的变化,研究形成高效、低耗、高品质的油脂绿色制取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开展菜籽油稳态化技术和油脂适度精炼等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低温脱水、脱胶等绿色精炼技术,开发缓解视疲劳脂质功能食品。

研究示范新型的无动力油水分离技术和高选择性材料,开发出自控一体化的油脂高效回收技术与装备。

系统研究引起油菜产后减损关键影响因子,建立油菜产后减损关键技术。

2、针对菜籽饼粕抗营养因子含量高、饲用效价低的现状,系统研究菜籽饼粕饲用改良技术,筛选能够高效协同降低菜籽饼粕中抗营养因子、提高蛋白质消化利用率的混合菌株,研究建立联用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菜籽饼粕生物改良的工艺技术,开发出益生蛋白饲料产品。

3、研究建立能同时无损快速检测含油量、蛋白质、芥酸、硫甙等多项指标的智能型多参数油菜籽速测技术,研发智能型多参数速测仪,为油菜种子质量控制和油菜产品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菜籽油香精、新型食品添加剂等菜籽油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检测技术和菜籽油真伪快速鉴定技术。

4、开展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构建适合我国中小油脂企业的产地标准化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建立菜籽高效加工质量控制体系,在长江上、中、下游油菜主产区建立菜籽高效低耗节能新型工艺示范线,开发出原生态油、风味油、益生蛋白饲料、脂质功能食品等新产品,有效降低加工能耗,提高生产效益。

二、考核指标

1、研究形成高效、低耗、高品质的油脂绿色制取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菜籽油精炼后磷脂含量≤5mg/kg,开发出原生态油、风味油等产品,能耗降低20%以上,菜籽脱皮粉末度≤3%;开发出低温脱水、脱胶等绿色精制技术,精制损耗降低20%以上,温度低于60℃;研究形成甾醇酯绿色制备技术,产品纯度>90%,得率>70%。

开发出自控一体化的油脂高效回收技术与装备。

产后减损技术减少损失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