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620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稼先》教案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邓稼先》教案设计.doc

《邓稼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

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

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

”确是实情。

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

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

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

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

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

”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

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教学设备:

多媒体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

谁读过这首诗?

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

(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

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

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

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二、整体感悟

速读训练:

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1)元勋:

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

竭尽劳苦;瘁:

辛劳。

已:

止。

(3)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

承当,承受;无愧:

不惭愧。

(4)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

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3.品读精典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

结构特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附:

板书设计

备用幻灯片:

(如果学生对《吊古战场文》理解确有难度,可出示)

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

“这里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此段文字,突出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刻画人物张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