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6422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1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doc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

第1节教育的发展 5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6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7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9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9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0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11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1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2

第1节教师 12

第2节学生 13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3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 14

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 15

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5

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 16

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 16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 17

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 17

第2节课程结构 18

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9

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 19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 20

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20

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

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

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22

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 22

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3

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 23

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 23

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 23

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 24

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 25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 25

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 25

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 26

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

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 26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 27

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

第2节学生评价 28

第3节教师评价 29

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29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 29

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30

第2节教师管理 30

第3节班级管理 31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31

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31

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 32

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 33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34

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

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 34

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

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 35

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 35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

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36

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 36

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37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 37

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 37

第2节学校文化 37

第3节教师文化 37

第4节学生文化 38

第5节班级文化 38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

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3、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1、我国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理解即可)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6、我过现代学校教育制的建立: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1911年废止;1922年提出了壬戌学制,即统称的“六三三”学制;1986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古代教育、近代教育、20实际以后的教育)

1、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西周以后,六艺:

礼(政治和历史以及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习字教育)、数(读写算教育)。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考试的内容。

2)古代印度教育: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教育:

重视道德品质教育;

4)希腊、罗马教育以文法为主以及拉丁文和修辞;

5)罗马教育: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互相利用的时期,教育由僧院学校,学习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辨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门学科。

学习方法是背诵。

6)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

7)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近代教育

1)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2)近代教育主要变化体现: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实施;第三,教育世俗化;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发生的变化如下: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20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思想集中体现在言论记录《论语》里。

B、基本科目:

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先秦时期以墨子;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传习。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见过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中心思想)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伯拉图(Plato)是对哲学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

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代表作《理想国》。

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著名著作《大教学论》(1632)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于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和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

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作品《爱弥尔》(1762)。

独立形态阶段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1776-1841)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

1)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他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是二元论的。

一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成主要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

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

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中儿童中心论者;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传播,凯洛夫等教育学得影响。

教育学的多元化:

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教育学的综合化是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又一特征。

教育综合化主要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交叉和多视野教育理论体系。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2)经济发展3)科技革命4)人口爆炸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

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这时期收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共同教育特征: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一、规范迅速增长

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趋于灵活、多样、高效

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学习化社会初具雏形

正规教育:

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

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

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四、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

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教育机会平等有三重涵义:

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1、全民教育:

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2、全民教育兴起的原因1)从个发展层次看,全民教育既是权利并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也是生存和发展基本手段2)从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选择3)全民教育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和需要。

3、全民教育思想(概念、目标)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又称“宗迪思大会”)。

二、教育终身化

1、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终身教育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2、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创新,1965年在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

3、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4、终身教育的对象具有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取向,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学习形式个别化和多样化,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

三、教育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称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教育政策。

2、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它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前者是基础,后者前者的引申。

3、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

做好教育民主化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其中教育普及化是基本保证。

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如何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

人的观念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

1、1949-1952年是一部教育改革史,是一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

2、1953-1957年3、1958-1965年4、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5、1978年后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走上正规。

2、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文革”前17年、“文革”1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1986年起推行9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经费逐年有所提高,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有史以来的巨大变化。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如国家、社会教育机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均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疑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针对所有对象普遍学校的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针对特定对象特殊3)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阶段性

4、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两者的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培养人”的规定性;两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方针突出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化: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培养德、智、体(三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五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五育是融为一体。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只是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关键,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个体发展史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1、个体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2、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因材施教)等特征。

个体发展既可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3、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因素论”:

遗传、教育、环境。

一是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是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三是教育以及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作为特别意义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b、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深刻、系统和科学;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d、个体的遗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地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5、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黑框部分)

6、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7、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塑性,教育工作应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8、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其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其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

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1、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

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认识、观点、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的结合。

2、人的全面发展:

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用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1、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2、个体的个性化包含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最终促成个体价值的实现。

但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3、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它反映在四个方面: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亦即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1、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

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定义)。

2、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1、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

2、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3、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而是相辅相成。

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就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有了“素质”的补充,其中目标趋于具体;素质教育有了全面的规范,就要求更明确,二者彼此补充,相辅相成。

但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可选择机会提供平台。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