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642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1204地质认识实习报告.doc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日期:

2014年6月28日指导老师:

樊行昭等老师

引言

在今年的六月,我们2012级的采矿工程1至6班的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认识野外实习。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校外实习,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地兴奋,都是兴高采烈的参与,同时老师们也向我们认真介绍各种岩石,矿物以及地质构造等。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地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

在听完老师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体会之后,同学们的地质学知识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每个人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次实习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目的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精神。

3、任务

①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加深理解地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

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

   

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描述记录等内容。

学会做野外标准记录等。

④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煤矿地质工作的特点,了解煤矿地质的内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核对工作的事业心,树立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实习时间:

2014年6月23日——2014年6月26日

二、实习内容

(一)、太原西山西铭矿—七里沟野外教学路线

时间:

2014年6月23日天气:

阴转小雨

踏勘路线:

学校→南寒→斜坡→西铭矿→七里沟→骆驼脖沟→原路返回

观测内容:

太原西山C-P标准剖面。

No.1 

  点位:

西铭矿食堂大烟囱以北50米,电车道旁。

 

  点性:

C2b/O2f接触关系以及C2b下段—铁铝岩段的岩性、岩相特征。

 

  内容:

回顾华北古生代地层特征。

中奥陶世后,华北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成为陆地,遭受剥蚀,历经大约1.5亿年,致使缺失地层O3、S、D、C1,直到中石炭世才又复下沉,再度接受新的沉积。

 

O2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致密状石灰岩夹白云岩和薄层泥灰岩,顶部夹有两层石膏层,含动物化石头足类珠角石。

由于长期风化剥蚀,顶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非常明显,与上覆地层C2b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

新老地层平行接触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明显的剥蚀面,表明沉积或长或短有间断,地层或多或少有缺失,剥蚀面上有底砾岩。

它表明地壳发生了上升(剥蚀)、下降(沉积)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

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是划分地层、建立地层顺序的重要依据;同时,剥蚀面是地质发展阶段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个软弱带,成矿带,并且还是储油储水的良好场所。

 

上覆地层C2b平行不整合于O2灰岩之上,根据沉积特征分为两段:

下部—铁铝岩段,6—8米;上部—畔沟段,16米。

铁铝岩段主要由红褐色、褐黄色的铁铝岩、浅灰白色的铝土岩、灰中带红色的铝土质页岩、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矿组成。

 

铁铝岩工业类型叫“山西式铁矿”,即褐铁矿。

黄褐色,多孔状、块状或土状,硬度随含铁量多少而有所变化,2—5,含铁量较低。

 

铝土岩灰白色,鲕状、豆状结构,能否成为工业矿床,需看Al2O3的含量,若大于40%,即为铝土矿;或者铝硅比值大于2.6,称为“G层铝土矿”。

 

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泻湖相,由于风化林滤作用,使Fe2O3、Al2O3富集起来,因其胶体带电,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于是沉积下来,鲕状、豆状结构是受到波浪、潮汐的影响所致。

 

此段基本没有化石,至少说没有标准的海生生物化石。

No.2 

   点位:

食堂对面,仓库后边。

 

   点性:

本溪组C2b上段—畔沟段岩性及岩相特征。

 

   内容;本段厚度16米。

主要是一套由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粉砂岩、煤层和灰岩组成的岩系,因为其中既有海生的、又有陆生的动植物化石,故称海陆交互相地层;且其中含煤,又叫煤系地层。

畔沟段自下而上有灰岩三层,且每一层灰岩下都有一层煤,这是太原西山月门沟煤系地层的特点。

畔沟段煤层大多不可采。

动植物化石有脉羊齿、类、腕足类、牙形刺等。

沉积环境为沙坝—潮坪沉积。

No.3 

   点位:

机房背后西侧山坡上。

 

 点性: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晋祠段的岩性及岩相特征。

 内容:

太原组C3t分为三段,晋祠段、毛儿沟段、东大窑段,厚度100米左右。

晋祠段因晋祠砂岩发育而得名,厚20米,起于晋祠砂岩底面,止于西铭砂岩底面,整合接触于本溪组之上。

本段岩性特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由砂页岩、薄煤层和灰岩组成。

晋祠砂岩是由石英、岩屑和火山凝灰物质组成,旧称“晋祠杂砂岩”,为一标志层,代号K1。

 

标志层是指煤系地层中那些岩性特殊、层位稳定、分布普遍、易于识别的煤岩层。

其作用在于划分和对比地层。

吴家峪灰岩L0:

灰色,藕节状,其中含大量的类化石—麦粒,是太原组的下部化石带。

沉积环境为潮坪沉积,滨岸、海滨环境。

No.4 

   点位:

位于No.3以西30米处。

 

   点性:

太原组毛儿沟段岩性及岩相特征。

内容:

从西铭砂岩起,顶界止于七里沟砂岩K2底面,厚度40—50米,因毛儿沟灰岩发育而得名。

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煤层、灰岩互层,三层灰岩含丰富的动物化石,类主要有纺锤、假希瓦格、希瓦格;牙形刺有隆脊曲颚齿刺、微小近颚齿刺;腕足类有网格长身贝属、戟贝、棘刺贝、太原府网格长身贝、巴甫洛夫唱贝等;植物化石有卵脉羊齿、镰脉羊齿等。

毛儿沟段底界西铭砂岩,为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其层面上有波痕构造,波峰较缓,不对称,系干涉波痕,由两个方向的波浪叠加造成。

 

    毛儿沟期为太原组沉积时海侵最广泛时期,海相灰岩发育,含煤性好。

标志层自下而上有9#煤(八尺,全区可采)、8#煤(丈五,全区可采)、庙沟灰岩L1、毛儿沟灰岩L2、7#煤(下三尺,全区可采)、斜道灰岩L3、6#煤(七尺,局部可采)。

 

沉积环境为河口坝,远沙坝沉积,其特征是砂泥互层,频繁交替。

No.5 

   点位:

七里沟煤窑废弃坑口北侧。

    

点性:

庙沟灰岩L1、岩性特征。

 

   内容:

庙沟灰岩L1厚度2米,黑灰色、致密块状,含丰富的类、腕足类化石;其下为8#丈五煤,是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

灰岩沉积环境为—潮坪。

No.6 

   点位:

距No.5 80米,沟北一侧。

    

点性:

毛儿沟灰岩L2岩性。

    内容:

毛儿沟灰岩L2位于该段中部,是比较标志的海相层,灰色,致密块状,厚度8米左右,层位稳定,结构复杂,上下为灰岩,中间夹硅质岩,为沉凝灰岩。

由火山灰等细粒物质经过搬运沉积而成。

其节理发育,加酸不起泡。

镜下鉴定有火山结构,矿物颗粒呈弓状、弯钩状、骨针状,不像石英类呈滚圆状、棱角状。

 

毛儿沟灰岩L2在太原比较稳定,代表海侵广泛,为浅海沉积;富含腕足类德比贝、类等动物化石。

No.7 

   点位:

No.6 30米处,沟北一侧。

 

   点性:

7#煤(下三尺)与斜道灰岩L3岩性特征。

 

   内容:

7#煤(下三尺)全区可采,为泥炭沼泽相沉积,其顶板为斜道灰岩L3,岩性特征为深灰色厚层状,富含腕足类、类化石。

沉积环境为三角洲的前缘,浅海环境。

 

   往前可见6#煤,局部可采,含硫比较高,其底板为黑色泥页岩,顶板为七里沟砂岩K2。

No.8 

   点位:

骆驼脖沟,沟口东侧。

 

   点性:

太原组第三段东大窑段岩性特征。

 

   内容:

东大窑段起于七里沟砂岩K2底面,止于山西组底界北岔沟砂岩K3底面,厚度33米左右,因东大窑灰岩发育而得名。

东大窑段沉积时,已接近晚石炭世海侵运动的尾声,海相层已不稳定,灰岩相变为页岩。

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页岩、煤层互层。

 

七里沟砂岩K2,厚度18米,浅灰白色、灰白色,含砾的中粗粒厚层状砂岩,由下而上颗粒变细,主要成分石英、岩屑,胶结物CaCO3,占15%左右;分选性中等,半滚圆状、次棱角状;具斜层理、交错层理,上界面平缓,下界面凸凹不平,压着6#煤。

沉积环境为三角洲相的分流河道。

属于水上平原沉积,海侵可以淹没,海退又露出水面,砂体不稳定,有的厚,有的薄,有的变为页岩,由于河流分道,产生斜层理、交错层理。

 

No.9 

   点位:

骆驼脖沟纵深100米,沟坡北侧。

    

点性:

东大窑海相层L4岩性特征。

    

内容:

东大窑期已接近晚石炭世海侵的尾声,沉积环境已不太稳定,在骆驼脖沟相变为海相页岩,厚约8米。

沉积环境为泻湖相,还原、弱还原环境,含菱铁矿结核,夹灰岩透镜体。

 

    在斜道沟东大窑处为浅海相石灰岩,故称东大窑灰岩L4。

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为太原组上部化石带,即假希瓦格带,为C—P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

在地质历史中,那些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种属所形成的化石称之为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在时间分布上限于某一段地层,在空间分布上达到广大地区。

不标准的化石作为辅助因素,研究某一地质时期整个生物群特征。

 

动物化石:

腕足类—太原府长身贝、戟贝、网格长身贝、瓣腮、唱贝(分喙石燕); 科—假希瓦格。

山西组地层P1S含希瓦格、长似纺锤等,肉眼可见,但确定属难。

 

植物化石:

卵脉羊齿、编羊齿、丽羊齿等。

 

东大窑海相层下部为纸状页岩,无化石,再下为5#煤,不可采,本处没有出露。

 

No.10 

   点位:

同No.9 

   点性:

山西组地层P1S结构、煤层自然现象。

 

   内容:

山西组地层起于北岔沟砂岩K4,止于下石盒子组骆驼脖砂岩底面,厚约26米,整合接触于C3之上山西组地层P1S结构是以过渡相为主的含煤岩系,主要有砂岩、粉砂岩、页岩、煤层,局部夹半咸水的页岩(泻湖、海湾相),有化石;其中3#(丈八煤)、2#(九尺炭)为主要可采煤层,二者都夹有1—2层夹石;4#不可采,以上三层煤含硫少,俗称香煤;1#(上三尺)局部可采。

 

山西组地层可分两个旋回:

1.从北岔沟砂岩开始到冀家沟砂岩截止,称为下煤段,含有4#、3#、2#煤。

北岔沟砂岩为细砂岩,厚1.5米,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下煤段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三角织羊齿、编羊齿、多脉带羊齿、中国半轮叶等;动物化石有舌形贝、瓣腮、海扇、腹足类螺等,种属单调,数量贫乏,代表泻湖、海湾相沉积。

2.冀家沟砂岩以上至骆驼脖砂岩K4以下为上煤段,含有1#煤(上三尺),局部可采。

对面白色砂岩即为冀家沟砂岩,其下为2#煤。

 

下石盒子组P1x与山西组P1S呈整合接触,以骆驼脖砂岩开始,灰白色块状粗粒砂岩,为一套砂岩组,中间夹有薄层砂岩、黑色页岩,页岩中含植物化石。

本组主要岩性为黄绿色、杏黄色、褐黄色的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煤层多不可采。

再往上为红黄色、紫色砂页岩互层,表明气候越来越炎热、干旱,已不适应造煤植物的生长,聚煤作用也逐渐终止。

 

上石盒子组P2s:

杂色泥岩为主,夹砂岩。

 

石千峰组P2sh:

砖红色砂岩为主,夹砖红色泥岩。

 煤层自燃现象 

此处出露的是二叠系山西组3#煤层。

煤在常温下能吸附空气中的氧,并在煤的表面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含氧官能团(-OH)羟基和(-COOH)羧基等,此时,氧化放热量很少,并能及时把热量散发掉,煤层温度并不升高,通常称这一阶段为潜伏期。

经过潜伏期煤层的氧化速度加快,不稳定的氧化物先后分解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此时氧化放热加快,来不及放散煤温就逐渐升高,当达到350~400℃时,煤层就自己燃烧起来,进入第二阶段自燃期。

从地表往下至一定深度(氧化带下限),当没有空气补给时,煤层燃烧就自行熄灭。

由于热量烘烤,将周边的页岩、砂岩烧变成红色,故称烧变岩。

由于氧化、自燃,煤层露头厚度变薄。

井下煤层自燃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堆放在地面的煤放久了也会自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防止煤层自燃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结:

O2峰峰组®C2本溪组®下段:

铁铝岩段;上段:

畔沟段®C3太原组®下段:

晋祠段;中段:

毛儿沟段;上段:

东大窑段®P1S山西组®P1x下石盒子组®P2S上石盒子组®P2sh石千峰组。

 

主要标志层:

晋祠砂岩K1、吴家峪灰岩L0、西铭砂岩K2、庙沟灰岩L1、毛儿沟灰岩L2、斜道灰岩L3、七里沟砂岩K3、东大窑灰岩L4、北岔沟砂岩K4、骆驼脖砂岩K5、桃花泥岩。

 

主要可采煤层:

1#局部可采、2#九尺和3#丈八为“香煤”、4#不可采、5#没见到、6#七尺局部可采、7#下三尺、8#丈五和9#八尺为全区可采、10#不可采、11#局部可采。

 

 

(二)、东山野外教学路线

时间:

2014年6月24日天气:

晴转多云 

踏勘路线:

学校→火车站→小东门→赛马场→杨家峪→东山煤矿→小窑头→大窑头→返回 

观测内容:

陷落柱(无炭柱)、褶皱构造、罗盘的使用、断层、化石等 

No1 

点位:

东山石太公路534公里处。

 

点性:

构造点—大窑头背斜、节理 

内容1:

背斜

 

远望西北公路剖面,可见出露地层为奥陶系石灰岩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在剖面上,岩层表现为向上拱起的形态,其核部为地质年代相对较老的地层—O2灰岩,两翼地层年代相对较新为C2b,整体形态基本对称,如下图所示

内容2:

节理 

定义、分类、成因、意义(地质、工程) 

岩石受力超过其本身强度极限时,便产生断裂,断裂面平行裂开,没有明显的位移称为节理。

节理是野外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常成群出现。

 

按节理发生时的力学性质可分为:

张节理和剪节理。

 按成因可分为:

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

 

节理的研究对找矿、找水及工程地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也是矿液运移和沉淀的重要场所。

正所谓:

有利有弊。

 

内容3:

煤层露头

煤层的定义、煤层露头特征(厚度、煤质) 

No2 

点位:

距No.1往西300米处。

 

1.陷落柱:

成因: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的基底为中奥陶世石灰岩,由于地下水的溶蚀,形成较大溶洞,其上覆煤系地层失去支撑而垮落,充填溶洞形成由各种岩屑组成的类似圆锥体形状,在剖面上看,

形如柱体,故称陷落柱;在煤矿上采煤至此无煤可采,而遇到杂乱无章的岩石柱体,故又称为无炭柱。

陷落柱鉴定特征:

从平面上看,多为低洼的凹坑(但也有成为突起的小山包),不是圆形就是椭圆形;从剖面上看,岩石杂乱无章,大小混杂,且柱体岩石年代较围岩新,是上部地层垮落的岩石碎屑,形态为上小下大,呈不规则圆柱体,有的陷落柱不塌至地表,陷落柱的塌落高度不等。

意义:

(勘探时不易查明、影响开采、导致突水) 

2.地层:

C2b/O2f ,C2b与O2f呈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

新老地层平行接触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明显的剥蚀面,剥蚀面表明地层有缺失,它表明地壳发生了上升(剥蚀)、下降(沉积)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

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是划分地层、建立地层顺序的重要依据;同时,剥蚀面是地质发展阶段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O2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致密状石灰岩夹白云岩和薄层泥灰岩,顶部夹有两层石膏层,含头足类化石珠角石。

由于长期风化剥蚀,顶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非常明显,与上覆地层C2b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覆地层C2b平行不整合于O2灰岩之上,根据沉积特征分为两段:

下部—铁铝岩段,6—8米;上部—畔沟段,16米。

铁铝岩段主要由红褐色、褐黄色的铁铝岩、浅灰白色的铝土岩、灰中带红色的铝土质页岩、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矿组成。

 

铁铝岩工业类型叫“山西式铁矿”,即褐铁矿。

黄褐色,多孔状、块状或土状,硬度随含铁量多少而有所变化,2—5,含铁量较低。

 

铝土岩灰白色,鲕状、豆状结构,能否成为工业矿床,需看Al2O3的含量,若大于40%,即为铝土矿;或者铝硅比值大于2.6,称为“G层铝土矿”。

 

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泻湖相,由于风化林滤作用,使Fe2O3、Al2O3富集起来,因其胶体带电,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于是沉积下来,鲕状、豆状结构是受到波浪、潮汐的影响所致。

本段厚度16米。

主要是一套由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粉砂岩、煤层和灰岩组成的岩系,因为其中既有海生的、又有陆生的动植物化石,故称海陆交互相;且其中含煤,又叫煤系地层。

畔沟段自下而上有灰岩三层,且每一层灰岩下都有一层煤,这是太原西山月门沟煤系地层的特点。

畔沟段煤层大多不可采。

动植物化石有脉羊齿、类、腕足类、牙形刺等。

沉积环境为沙坝—潮坪沉积。

 

No3:

产状测量 

点位:

位于No3和No4之间,向西拐一条小冲沟内,距公路约80m处。

地层:

C2b畔沟段与铁铝岩段分界点。

此处由于开采铝土岩,使下伏的粉砂质泥岩的岩层面出露。

是训练产状测量的良好场所。

 

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要经常辨别方向,有很多参照物可供识别,如太阳的位置、树木的年轮、居民的住房、古老的庙宇等等,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而我们需要一个准确的方位,这就必须依靠地质罗盘。

 

地质罗盘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其用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测方位 

操作方法:

首先打开罗盘,把罗盘上印有“0”字的一端指向前进方向,然后在前方选出一个待测的目标(如山峰、树木、塔等),这时,将照准器(觇标)竖直,两臂夹紧,握住罗盘,使圆水泡居中,慢慢转动罗盘,使目标、照准器同时被反映在镜面上的平分线上,待磁针停稳后,即可读取磁北针所指示的度数,这就是观测目标的方位角。

当观测的目标仰角大于45°或者俯角大于15°时,前述方法不可能在镜中见到目标的像,这时需要掉转罗盘方向,反过来用照准器(觇标)的尖和经过玻璃镜下方的小光窗中的平分线来瞄准目标。

同样使罗盘水平,眼睛一边看准目标,一边从镜中读取磁南针稳定后所指示的度数,即为所测方位。

 

2. 测地形坡度 

操作方法:

先把罗盘上的照准器(觇标)打开平放,再把照准器(觇标)的尖扳直,然后将罗盘侧立起来,把盘盖向里折回成45°角,之后,通过照准器(觇标)尖的小孔及镜孔找到目标,并让镜孔中线平分目标,同时扳动罗盘背后的制动议,使长水泡居中,从镜中读取游标所指示的下刻度盘的度数,即为该地形坡度。

 

3. 测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包括:

走向、倾向、倾角。

它们是在岩层层面上进行测量,这一点应该非常清楚。

因为,一切面状地质体均可测量其产状三要素,如岩层面、断层面、节理面、轴面、片理面等等。

所以测量岩层产状,首先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层面。

如果层面不平整,可把记录本放在层面上,在记录本上测量。

 

操作方法:

(1)测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盖与盒扳直,使长边紧贴岩层面,然后使圆水泡居中,罗盘的水平面与岩层的倾斜层面两面相交,即为岩层的走向线,读取北针(南针亦可)所指的度数就是岩层的走向。

 

(2)测岩层倾向时,将罗盘印有“180°”的一端紧贴岩层面,然后使圆水泡居中,这时,罗盘的北针所指示的读数即为岩层的倾向。

注意:

此法适用于岩层的顶面测量;若在岩层的底面测量,情形会是怎样?

认真实践一下。

 

(3)测岩层的倾角时,将罗盘的盖与盒扳直,使长边侧立于岩层面上,并且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然后扳动罗盘背后的制动议,使长水泡居中,游标所指的下刻度盘上的度数即为岩层的倾角。

 

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方位角表示法:

 120° ∠15° 

NO4:

 

点位:

No3沿公路前行100m处。

 

点性:

构造点—-断层。

内容:

沿公路的剖面上可见到煤系地层中发生的小型逆断层,落差1.5米左右,断层的上升盘伴生有牵引构造。

被断地层为本溪组C2b,断层走向为NW,倾向SW,倾角80°左右,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情况,此断层为正断层。

 

岩石受力破裂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情况可分为:

 

正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

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

 可以看出这是2个断层,成叠瓦状,故称其为叠瓦状断层,从上盘和下盘的上升和下降情况,表明这是一个,叠瓦状逆断层。

而且左侧的断距较小,右侧较大。

右侧的断距大约1.5m这个断层有2层煤线它的走向为42°

No5 

点位:

观测点4沿公路前行约300m处。

 

点性:

平行不整合观测点。

此处平行不整合面出露明显,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出露清楚 

No6 

点位:

沿公路前行约500m,右拐进石柱沟,西南行约700m废弃的小煤窑绞车房公路旁。

 

点性:

化石点。

 

内容:

此处出露的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第二段,包括石齐凹灰岩(相当于西山的斜道灰岩)、砂、页岩、煤层等,其中石齐凹灰岩中含有种类众多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主要有:

腕足类、珊瑚类、类、苔藓虫、双壳类等,本次实习所见到的化石如下:

 

腕足类:

轮刺贝Echinoconchus 、分喙石燕Choristites、太原府网格长身贝Dictyoclostus taiyuanfuensis、围脊贝Margnifera、德比贝Derbyia、戟贝Chnetes、马丁贝Mtinia、 

珊瑚类:

脊板顶柱珊瑚Lophocarinophyllum、沟珊瑚Bothrophyllum 类:

希瓦格Schwagerina 

苔藓虫:

网格苔藓虫Fenstella、多孔苔藓虫Polypora、羽苔藓虫Penniretepora 双壳:

燕海扇Aviculopetenn

(三)、晋祠野外路线教学

时间:

2014年6月26日天气:

大雨转阴

在第三天的实习时,由于天气原因,我们只参观了太原基准地震台,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听台长关于该地震台建立、功能、管理等方面的介绍,对地震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四)、地球科学馆的参观

时间:

2014年6月27日

地点:

太原理工大学中区图书馆一层天气:

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展厅面积400平方米,“由地球的演化”,“生命的演进”,“矿物的奥妙”,“岩石的类型”,“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6大方面组成,

每一单元均独立成篇,展出内容包括图文,实物和模型,由光电控制,辅以数字投影设备,集教学,教研,科普于一体。

宛如一座科学的殿堂,一部地球历史的巨著,一套科学的百科全书,能够是我们学到扎实的煤矿地质学知识。

三、对地质实习的感悟和建议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

在这不到四天的时间里,每天上午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三天,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

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