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693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docx

古诗综合性学习阅读文言文专项练习

古诗专项练习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

①和韵:

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

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7.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分)

8.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1分)

参考答案:

7..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8.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问题】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2分)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评分标准:

能答出“生动形象”,得1分;能答出“清幽润泽”,得1分。

意思对即可,共2分。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评分标准:

能答出“向往”“静谧”“悠闲”的生活,即可得2分。

共2分。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诗中“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2)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二课本中杜甫写的《春望》一诗,诗中                 ,                   。

两句表达了与本诗同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强:

不忍心或强忍悲痛。

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综合性专项练习

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都有语病,请依次改正。

  ①有一个民族应该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②它会稳定和提升现在的现实生活。

③人们通过对先人所经历的艰苦磨炼和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升华和照亮现在的生活。

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

④这种经验财富,如果得到巧妙运用就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空想,迷惑和失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应该”后加上“有”

②去掉“现实”

③将“升华和照亮”改为“照亮和升华”

④将“导致”改为“促进”

  为了引导同学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选题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与保护环境    

B.珍爱生命与仿生技术    

C.珍爱生命与远离毒品    

D.珍爱生命与见义勇为  

(2)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珍爱生命需要智慧》,你会选用下面哪一则材料?

为什么?

  

  [甲]邰丽华身残志坚,为实现梦想,和同伴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艰苦训练,终于为人们奉献了精彩绝伦的“千手观音”。

 

  [乙]22岁的乐刘会,困在地震废墟中冷静等待救援。

听不到任何声音,她就平静呼吸,保存体力;听到有人经过的声音,她就大声地呼救。

在被困70多个小时后,她终于获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天,课题小组的同学们终于完成了综合性学习报告。

由于天热,有位同学提议一起  到江边去游泳,你不赞同他的想法。

这时,你看了看学习报告的题目《呵护生命从现在做起》,灵机一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示例:

我会选择乙材料,因为乙材料中乐刘会不因被困而慌乱,而是根据周围的情形进行判断,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自救,充分体现了她珍爱生命的智慧。

  

(3)示例:

不可以,江中游泳很危险,呵护生命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

请在下面这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西安事变”纪念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了解到,7名革命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

是西安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

值“西安事变”纪念日前夕,老人们相约齐聚西安,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今天上午,他们游览完西安后,感叹西安的变化太大了。

这些九旬老人谈起“西安事变”前后的经历,神情激昂,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进行曲》。

参考答案:

当年曾在西安生活、战斗过的7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西安,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专项练习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

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

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官群为之祷,宪成不可。

同官代之署名,宪成笔削去之。

居正卒,改吏部主事。

请告归三年,补验封主事。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

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

落成,偕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

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①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宪成尝曰:

“官辇毂②,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朝官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注释】①抱道忤时:

抱负为世不容。

②辇毂:

在朝廷做官。

8.下列句中的“之”与“同官代之署名”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

C.公将驰之D.悍吏之来吾乡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顾宪成从小聪明过人,曾经乡试第一,这为他以后的仕途和做学问都奠定了基础。

B.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被称为泾阳先生,他的很多同道中人都曾在东林书院讲学。

C.东林书院人的讲学吸引了很多文人,以致学舍里都容纳不下。

D.东林书院名声响亮,所有在朝在野的文人都支持他们的学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宪成笔削去之笔:

_________②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修:

________

③朝官慕其风者慕:

_________④由是东林名大著由是:

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朝官群为之祷,宪成不可。

(2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2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2分)C

9.(2分)D

10.(4分)①用笔②修复③仰慕④因此(每个1分)

11.(4分)

(1)(2分)朝臣一齐(全都)为他祈祷,(只有)顾宪成不认可(不做)。

(采分点:

群、祷、不可,各占0.5分)

(2)(2分)居(住)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采分点:

居、志、无取,各占0.5)

 

古文翻译: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

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

八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

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

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

张居正死后,他改任吏部主事。

请假回乡三年,补为验封主事。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

无锡旧有东林学院,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地方,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建。

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在其中讲学,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

当时,士大夫的抱负为世不容,于是退隐山林,闻风响应,以致学舍容纳不下。

顾宪成曾经说:

“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所以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

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

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

“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

“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分)

 

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

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3分)

〔链接〕

材料一:

报道称:

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

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

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1)(1分)“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2)(1分)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表述可以不同,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

12.(3分)前一问:

“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

(1分)后一问:

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2分)(只要文本有据,言之成理,表达简明通顺即可给分)

13.(2分)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文也显得有波澜。

14.(2分)(开放性题,无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视情况给

15﹒(3分)从文章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爱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富贵”如明星大款,还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

 

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大自然的神功——自净大气、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后,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自己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印度的恒河被佛教徒视为圣河,他们认为河水能消灾除难,强身健体。

因此,每一位教徒都爱到河中沐浴,甚至有人在此投水“升天”。

河水中常常漂起尸体,尸体火化后骨灰也被倒入河中。

即便如此,虔诚的教徒仍然一边沐浴,一边开怀畅饮。

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

另一种现象也令人费解:

世界各国往来的船只储存的恒河水,行经万里后仍能新鲜不腐。

科学家发现,恒河的水质良好,其中的细菌并没有对人构成危险。

原来,恒河河床里含有一种放射性的矿化物——铋,它能有效地杀灭河水中99%的细菌。

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

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

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正常。

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

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

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

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

但是,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

要知道,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1.本文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2分)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3分)

 

3.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请你对第⑤段中的划线句作简要分析。

(4分)

 

4.本文结尾说:

“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1本文从水的自净能力和陆地的自净能力两方面说明了大自然的自净“神功”(一点2分)

2印度恒河水是依靠水中的特殊物质——杀死了水中的细菌;(2分)我国长江水的自净是靠江水的弱碱性和支流的弱碱性发生中和反应,将很多有害物质沉淀,保护了长江永不受或少受污染。

(2分)

3句中的“左右”表明了10年的时间只是一个大概时间;(2分)“大都”表明了恢复正常的受害海域生态只是大部分,并非全部。

(2分)这两个词表达准确,严密。

4它一方面告诉我们自然的承载能力有限,不要过分地依赖自然的自净能力,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付出巨大的代价。

(2分)一方面告诉我们自然的自净能力并非无所不能,我们更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减少对环境的的污染(2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记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

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

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

人间烟火,不必炊烟。

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

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到北”,旧巢旧巢安在否?

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

液化气、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

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

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

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

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

“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鳞次栉比、日新月异)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孙,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做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

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

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

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了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

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

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支香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①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怎样理解第⑩段作者所说的“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加粗的“节节拔高”可以换成“鳞次栉比”或“日新月异”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人说,炊烟的消失,是一种进步。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抒发对温馨而舒畅的过去生活的怀念。

2.略。

3.在作者眼中'炊烟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一种温馨而舒畅的生活的象征。

4.不能。

因为“节节拔高”体现了乡村的渐变,“也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使炊烟也稀罕起来。

“鳞次栉比”即不能体现变化的过程,也不符合乡村的现实:

“日新月异”,过于平淡和抽象

5.无标准答案。

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即可。

 

老铁匠和紫砂壶刘燕敏

①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

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②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

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

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眼睛微闭着,手里是一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③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

他老了,他非常满足。

④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中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

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⑤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是戴振公的。

商人惊喜不已,()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

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馆;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如今……

⑥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⑦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这把壶他用了近六十

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竞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⑧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

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

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

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

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⑨当那商人带着2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

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⑩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今年他已经102岁了。

1.老铁匠为什么砸碎陪伴他近60年的紫砂壶?

2.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老铁匠先前悠闲的生活?

3.你怎样看待老铁匠打碎紫砂壶这件事?

4.文章的结尾有何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因为他得知紫砂壶的价值后失眠了,人们的势利,也打乱了他的正常生活,他不想为这样的生活所累。

2.主要是为了与紫砂壶被文物商人发现其价值后,老铁匠正常的生活被打乱形成对比,为老人打碎紫砂壶作了铺垫。

3.老铁匠打碎紫砂壶并不是愚蠢的做法,而是不想为生活所累,想过那种平静、安宁的生活。

4.文章的结尾交代了老铁匠仍像先前那样生活着。

正是由于他心态好,不追求名利和金钱,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才能够健康长寿。

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更缺少老铁匠的那般魄力。

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才会拥有自由、快乐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