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65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一) “记”类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

遂初堂记

归有光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

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

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

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

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

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

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

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

“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

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

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

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

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

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

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

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

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

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形。

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兴公尝隐会稽    按:

追究,查办

B.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际:

人们之间的关系

C.宫闱戚畹戚畹:

外戚

D.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孔道:

大路,要道

解析:

选A “按”在此处意为“考察”。

整句话的意思是“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曾为其书写匾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

B.伊尹、傅说、姜子牙等人原来只是奴隶、平民,后来得到赏识,来辅佐商、周的君主,他们的志向得到了满足,理想得到了实现,再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

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

欧阳修“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

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

解析:

选D “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表述有误,首先这篇文章是尤文简的后人请作者为遂初堂写的记,所以作者只是提出委婉的批评。

另外由文中“文简公历仕三朝……不相当者”可看出作者的批评是婉转的。

包括后文谈到尤文简为官之不易,并举了欧阳修的例子,说尤文简有隐退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可看出作者批评时对话语分寸的把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译文:

(2)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译文:

参考答案:

(1)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高世遐举”“时”“自已”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

(关键词“余”“慨”“中”各1分,句子大意1分)

4.作者认为尤文简以遂初堂为书斋命名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分)

答: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要找到原文表达作者这一观点的内容。

“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的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原因就是其前的“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

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

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理解分析其意思,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遂初堂取自《遂初赋》,有出仕归隐之意,“遂初”即本初的意愿得到实现;(2分)尤文简三朝为官,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

(2分)

参考译文:

南宋尤文简曾经很喜爱孙兴公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他的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赐给他,书斋在现在的无锡九龙山下。

尤文简的第十四代孙子尤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的遗址但没有人知道在哪里。

他按照自己的猜测在九龙山的南面规划测量,修建了新的书斋,仍用“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

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这篇赋。

那之后他经历的人生历程,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被桓温讥讽。

尤文简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而他拿“遂初赋”作比照,似乎有不恰当的地方。

古时候的伊尹、傅说、姜子牙一类人,原本是奴隶、平民,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再生发过隐居的念头。

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是这样。

只有周朝的召公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

“你睿智努力地辅佐大王,正是诚实地顺应了天命,思念文王德行,很好地继承了无穷无尽的忧虑。

”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

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不做官。

等到他们已经成为显贵了,也许并没有用尽他们的才能,但形势上又不能马上离去。

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终究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的官位,享受万钟的俸禄,而根本上他们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

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他的官位。

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虽然有孝宗的英明果断和光宗的集中大权,但都远不能与宋朝鼎盛时期相比。

而光宗末年,因患病时常神志不清,后宫外戚干预朝政,当时的有些事说都说不完。

即使这样,尤文简和孙兴公的观点,已在朝廷推行;当时的皇帝,不能说不赏识他们,可他们终究不能默默地安心于政事。

大概君子的志趣就是这样的。

尤文简去世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够修建复原遂初堂的旧貌,像原来的建筑一样。

无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要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也许还可以想象到他当年的风度。

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

游岳麓记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

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

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

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

数折至道林寺。

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

规模壮阔,丹雘①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

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

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

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李邕碑剥落漶漫,剔苔藓可读。

望道乡台②,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

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

路旁有舍利塔。

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

岳麓其一也。

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

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入寺,憩虎岑堂。

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

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

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

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洵非欺我。

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

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

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

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

归寺,宿僧房。

万壑松涛,翻然到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 ①丹雘:

油漆所用的颜料。

②道乡台:

在岳麓寺畔。

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

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循山径迤逦而行循:

顺着

B.剔苔藓可读剔:

剔除

C.洵非欺我洵:

确实

D.时值朔日朔: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解析:

选D 朔:

农历每月初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

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解析:

选C “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于文无据,文中“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是作者自己发出的感慨,没有让学生感谢朝廷恩惠的意思。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译文: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

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译文:

参考答案:

(1)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

(关键词“隔”“暨”“展拜”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

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

(关键词“阴晦”“谅”“谬”各1分,句子大意1分)

8.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述。

(4分)

答:

解析:

概述游览经过,需要逐段逐句分析作者的行迹变化,抓住文中描述地点的关键信息,如“绕桔洲而西”“抵岸”“数折至道林寺”“又行里许,至书院”等,然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

划船西行,抵达岳麓山脚下;沿山路曲折行走到达道林寺;出道林寺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出书院到隔壁的学宫;登山,进入岳麓寺;午后抵达山顶;傍晚原路返回岳麓寺。

(4分)

参考译文:

春末的一天,我划着一只小船,绕过桔洲向西行。

桔洲横卧在江心,每年春夏期间江水上涨,也不能淹没,因为桔洲与江水一同浮沉,这就是过去人们说的大地的肺。

到达岸边,香草迎着微风,鲜花映着阳光,隔着江所望到的岳麓寺,倒是不见了踪影。

沿着山路曲曲折折地行走,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听到百鸟齐鸣,让人有这就是桃花源的想法。

拐了几次弯到了道林寺。

寺门幽深,唐朝人游览此处所写的诗词歌赋,一定会把这儿与岳麓寺齐名,看到道林寺的宏大宽敞、幽静深邃,自有一种清静的佛门之地的感受。

又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规模雄伟壮观,油漆鲜亮,光彩耀眼,书声琅琅响彻书院内外。

唉,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之后,湖湘的读书人凋零到了极点。

如今却能够到书院来诵读诗书,又怎么不想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恩情是从哪里来的呢!

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

李邕的碑刻已经剥落,字迹模糊,但剔除苔藓后还能够阅读。

遥望道乡台,不能不生出遭受贬谪的感受,但十分羡慕道乡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以流传,并且感叹岳麓寺的僧人比温益要贤能千万倍。

从这里登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

古人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身体条件,真是不可或缺。

路旁有舍利塔。

相传古代有名僧把一把舍利交给隋文帝,后来分为五十三处建塔藏起这些舍利。

岳麓寺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

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

进入寺庙,在虎岑堂休息。

僧人烹清淡的茶水,烧竹笋、煮糙米,我吃得很饱,感觉清香可人。

泉水声从窗外传来,像音乐像低诉,像琴声,又像箫声,清脆悦耳,使心情愉悦,实在觉得红尘纷扰令人憎恨。

午后,到达山顶,抓着藤萝攀登,松花竹粉掩映在山水之间。

已经到了山顶,极目远眺,许多山峰林立,真的就像儿孙一样远近相随。

田野一片碧绿,天地一片澄碧,柳宗元的话确实没有欺骗我。

禹碑远在前面的山峰上,道路崎岖,恐怕傍晚也不能到达,这也是这次游历的一个遗憾。

向南眺望,山中隐隐透着光亮,层峦叠嶂,远到没有尽头,祝融、紫盖各个山峰,想必应该在烟霭之中,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亲临观赏它们的愿望。

到了傍晚时分,沿着来时的路回去。

鹧鸪声清晰可闻,树林间的白鹇时隐时现。

当时正值初一,还没有新月可以观赏,以此想着十五那天的夜晚,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大声吟啸,松林回声相应,这清丽的景色会倍增。

回到寺院,住在僧房中。

千沟万壑,松涛阵阵,翩然到了我的枕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8分)

重修忠肃于公①墓记

[明]陈继儒

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筴,下车武林,首谒于忠肃公墓下,见公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伛偻几筵。

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

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②,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

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

“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

“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

”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

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

“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

”帝默默良久,曰:

“立皇太子。

”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呜呼!

茂陵③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

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

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

此不当言也。

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

公虽欲调

都王④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

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

夫使公功成身退,亦老死故乡耳。

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惨。

公至是一腔热血,始真有洒处矣!

今湖山之上,古冢累累,身死名灭,不可胜计。

而东西往来于公之庙门者,登故垄,扫枯松,禁樵牧,哭英雄,又非独侍御杨公一人而已。

特侍御倡俸修墓,毖勒楹宇,垂百年余,而表章忠贤之典始备,是不可以无记。

(选自《文史合璧 明清卷》,有删改)

[注] ①忠肃于公:

于谦,明浙江钱塘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

蒙古瓦剌也先入侵,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于谦坚决反对,拥立英宗弟朱祁钰为景帝,击退也先军。

景泰元年,也先送还英宗。

八年,英宗复位,于谦被诬谋逆,处死。

成化年间昭雪,万历年间追谥忠肃。

②裕陵北狩:

指英宗(陵寝为裕陵)被俘北上。

③茂陵:

英宗长子朱见深死后葬于茂陵,这里指代其人。

王:

指明景帝朱祁钰,称帝前为

王。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谒者伛偻几筵   伛偻:

腰背弯曲,此处指鞠躬致敬

B.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惜:

可惜

C.皆登城谢曰谢:

谢绝,拒绝

D.毖勒楹宇毖:

恭谨

解析:

选B “惜”在文中是“吝惜”的意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原因,结尾则点明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重要意义。

B.忠肃于公为国家社稷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出不顾生命、名声而一心为国的优秀品质。

C.作者用《左传》《廉颇传》《王旦传》中的事例,说明于公决断之英明堪比目夷、廉颇和王旦。

D.于公最终惨被杀害,作者对于公的结局深表痛惜,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

解析:

选D “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曲解文意,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对于公没有功成身退而是积极为国表达了赞赏之情。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译文:

(2)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

译文:

参考答案:

(1)(杨公)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

[关键词“纠聚”(聚集)、“工料”(工人和材料)、“属”(嘱托)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

[关键词“以”(因为)、“谗”(谗言)、“报”(回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2.根据第二、三段,简要概括忠肃公于谦对朝廷的功劳。

(4分)

答:

解析: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关键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最后分点组织答案。

本题答案区间为第二、三段,第二段列举《左传》《廉颇传》《王旦传》的例子,目的都是说明于谦及时拥立新帝,使得敌人借被俘虏的旧帝要挟朝廷的企图落空。

第三段的关键句是“公虽欲调

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重在说明于谦的行为保住了被俘虏的明英宗的性命,使其后来复辟、重新立储君的一系列行为有了可能。

参考答案:

①力阻南迁,拥立新帝明景帝,断绝了敌人俘虏明英宗要挟朝廷的念想。

②保住了明英宗的性命,使其有机会重回朝廷,使其有了复辟、重新立储君的可能。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万历甲寅年,武陵杨公,凭借御史的身份奉命监理两浙地区的盐政,他到杭州上任时,先到忠肃公于谦的陵墓前拜谒,看到忠肃公的陵祠像简陋街巷中低矮的房子一样,前来拜谒的人都在灵座前弯腰弓背、恭敬至极。

于是(杨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

一心为国的忠臣,大都是不顾惜生命,也不顾惜名声的。

昔日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北上,于公痛哭上奏疏直言,反对、制止朝廷南迁的提议,征召各地军队起兵救援皇帝。

蒙古军队把英宗当人质,进逼到大同、宣府,一直到京城,要挟朝廷。

守城军民都登上城楼,拒绝(蒙古军队的威逼,)说:

“依赖天地宗社神灵的保佑,我们大明有皇帝了。

”这样的行为可于《左传》中见到,楚人驾着兵车,捉住了宋国的国君来讨伐宋国,宋国的公子目夷让宋人应对说:

“仰赖社稷神灵的庇护,我们国家已经有新国君了。

”楚人知道即使捉了宋公,仍然不能得到宋国,于是就释放了宋公。

又见于《廉颇传》,秦王威逼赵王在渑池会盟,廉颇送赵王到边境说:

“大王此去,估计路上行程、会见的礼节完毕并返回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在这个期限内没有回来,臣恳请奉立太子为王,以此断绝秦国借大王您威逼赵国的想法。

”还可见于《王旦传》,契丹侵犯边境,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王旦说:

“十天之内,没有捷报传来,应该怎么办?

”皇帝沉默很久,说:

“立皇太子做皇帝。

”往前看,于公就是宋国的目夷;往后看,于公就是廉颇、王旦,为什么呢?

呜呼!

宪宗朱见深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掉,废掉后又再次被立,这事谁不知道呢?

于公能够审时度势,知道有不应当说的,有不需要说的。

当时英宗被俘虏,宪宗为储君,与敌人战斗行不通,与敌人讲和也行不通,没有一个可以节制敌人的办法:

这些都是不应当说的。

于公在,英宗就安全,宪宗也安全。

于公虽然看似想将英宗的皇位换给弟弟

王(景帝),其实是暗中保护了英宗父子的安全。

由此可知英宗被放回,这是于公的功劳;英宗后来能够复辟成功,还是于公的功劳;宪宗能够重新被立为储君,也是于公的功劳。

世人只能看见能被看见的事情,却看不见那些不能被看见的事情。

于公真是非常用心的古代社稷之臣啊!

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

假使于公功成身退,也不过老死在故乡罢了。

(岳飞在)风波亭含冤被陷害,岳庙(因此)被世人尊崇;迎立

王的冤屈太残酷,于公的墓却很萧条。

到现在于公的一腔热血,才真的有倾洒之地啊!

现在湖山之上,古墓很多,死后声名湮没的人,数也数不清。

然而,从东到西在于公陵祠前来往不绝,到于公坟前打扫枯松,禁止打柴放牧,为他痛哭的人,也不单单是侍御杨公一个人。

只不过杨公捐出俸禄为于公重修坟墓,恭谨地刻碑,使其能流芳百年,至此表扬彰显忠臣贤能的仪节才齐备,这样的行为不可以没有记录。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二) “序”类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

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注]?

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

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欧阳修文》,有删节)

[注] 汲汲营营:

形容人急切求取名利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逾远而弥存也       逾:

越发

B.自《诗》《书》《史记》所传传:

传播

C.而后世更百千岁更:

经历

D.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固:

本来

解析:

选B “传”在文中是“记载”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先指出“草木”“鸟兽”“众人”三者都无法逃避归于灭亡的自然规律,然后从“众人”引出“虽死而不朽”的“圣贤”。

B.作者认为,圣贤之所以永垂不朽,是由于他们立德、立功、立言,后通过层层分析,突出修身立德为首要之道,立言居“三不朽”之末。

C.文中写颜回未能建功立业,亦无著作传世,但在后世的名声远超其他孔门弟子,以此来证明修身立德能使人永垂不朽的道理。

D.文章第三段重在表明立言之“不可恃”,抒发了作者对著书立说之士的悲慨,并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

解析:

选D “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错,应是“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