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6978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升我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区遭受了2014年“9·13”特大洪涝重特大自然灾害袭击,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奋勇抗灾,努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全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一)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二五”期间,全区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区减灾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形成了会商评估、分工监测、统一预警、共同防御的防灾减灾格局。

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完善灾害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制度,确保了灾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完善灾害损失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分级评估责任和评估效用。

完善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机制,有效统筹协调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

(二)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业务素质和应急抢险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明显提高,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了覆盖区、乡镇(街道)的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全区共培训灾害信息员300余人次。

以武警广安区消防大队等应急骨干救援力量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了工程机械应急救援分队。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三)防灾减灾救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结合“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主题活动,重点宣传防灾应急法律法规、相关案例、突发事件信息、应急动态、防灾常识和地震知识。

坚持创新宣传渠道和形式,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微信、微博等宣传渠道,将防灾减灾知识推送到广大群众手中,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意识明显增强。

(四)防灾减灾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区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持,建设完成了一批防灾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国土资源部门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区避险搬迁安置农户299户,争取到位资金523.2万元,实施完成5处重大地灾治理;成功争取到中央和省财政已到位治理资金0.3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取得较大成效。

水务部门大力实施江河防汛堤防建设工程,投资1.49亿元,在渠江建设防洪治理工程3个,新建堤防3.56公里,护岸0.96公里,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4个;争取中央补助资金8220万元,对27座险情较严重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民政部门强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争取到中央灾后恢复重建资金500万元,新建区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1个。

林业部门深入开展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作,投资980万元,修建了专业队营房、物资储备库、防护检查站、消防水池、瞭望台等设施。

(五)自然灾害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逐步完善。

建立了覆盖区、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生活救助类、应急救援类及卫生防疫等救灾物资储备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加大了救灾资金投入。

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成应急避难场所9个,满足受灾群众应急转移安置需求。

建立灾后救助保障机制,投入自然灾害救助资金2821万元,其中争取到中、省资金2487万元,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二、“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挑战。

“十三五”全区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一是地质灾害形势严峻。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的地震灾害较为频繁,造成山体松动、破碎,加之汛期强降雨等因素叠加影响,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涝灾害交错发生,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同时,城区低洼地区涝灾隐患较为严重,给经济社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三是防灾减灾基础仍然薄弱。

经济实力总体不强,导致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不足,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水平仍需提升,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装备和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待增加,重救轻防意识在基层仍不同程度存在。

(二)发展机遇。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列入《广安市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抓手。

二是投入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是基础设施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完善,为灾后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的交通道路网络,构建了多路径救灾救援通道。

四是技术支撑保障。

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及现代装备的开发,提升了监测预报预警、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发布能力,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决策、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决策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围绕脱贫攻坚,减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依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全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处置能力,为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2.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减灾。

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通过降低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法依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以科学评估为依据、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加快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应用,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群防群测、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抗救相结合,统筹推进灾害防治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就近指挥,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强化资源整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强大合力。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属地管理责任。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统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战略布局,突出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着力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推进的有机统一。

(二)规划目标。

1.进一步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培训力度,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100%。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广安区GDP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

2.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水平。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序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4小时内受灾群众的“五有”目标得到充分保障;健全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加强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救助能力。

3.不断提升抗震应急抢险能力。

加强抗震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4.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健全群防群测体系,在全区建成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5.进一步加强旱涝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渠江、西溪河主要河段防洪标准明显提高,重点中小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至100年一遇,健全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完成农村饮水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全区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形成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综合减灾体系。

6.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符合我区实际的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能力,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有效减少农作物损失。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粮食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0%以内;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控制在中等偏重(3级)以下,在园艺作物优势区域建立1个绿色防控示范区。

7.不断加强森林火险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长足发展,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充分,防止一般森林火灾,杜绝重大森林火灾,全区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内,林业病虫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综合防治面积15万亩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8.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建成功能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超过90%,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观测站网乡镇覆盖率达到100%,24小时内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25分钟以上,暴雨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乡镇级,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10%。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1.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类。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依托科技手段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落实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和救灾物资采购经费,提升自然灾害救助能力。

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以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部分重点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社会机构代储为辅助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应急避险功能,满足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需求。

完善民政救灾应急平台体系功能建设,不断提高上报灾情和科学评估灾情的能力。

加强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逃生避险技能。

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防灾减灾综合应急抢险队伍,培训灾害信息员400人。

综合防灾减灾重点项目

(1)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项目。

建设全区救灾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对救灾物资储备、调配、发放实行信息化统筹管理。

(2)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设。

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在灾害易发地和边远乡镇建立6个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

(3)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创建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防震减灾类。

加强监测台站建设,优化台网布局,强化地震预警预报工作,新建地震前兆观测台站。

强化抗震设防监管,依法开展地震行政审批。

推进基础典型示范单位建设,开展防震减灾公众宣传,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重点项目

(1)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设,建成覆盖全区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

新建区级信息服务平台1个,示范学校接收终端1个。

(2)地震监测中心项目。

建立数字化地震监测中心,整合自建台站及周边台站数据信息,开展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3)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御与应急处置工程。

实施全区城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工程、地震科普教育与应急救援培训能力建设。

3.地质灾害防治类。

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开展区域地质灾害动态巡查。

健全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

对规模大、危害重、治理难度高、处于缓变或局部变形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专业监测,将每年度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纳入监测预警网络。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分类防治,实施避让搬迁工程、排危除险工程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对水平。

加强区、乡镇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物资储备。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1)避让搬迁工程。

对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居民实施搬迁避让工程。

(2)应急排危除险工程。

对威胁较大、险情较为紧急且处置措施相对简易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

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对采矿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4)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制作、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提升防治知识知晓率;推进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建设,建立区本级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4.防汛抗旱类。

加强渠江等主要江河治理,加快实施渠江堤防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列入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

抓好全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健全沿江沿河重点城镇及保护区防洪减灾体系。

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加快农村饮水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加强防汛抢险队伍专业化建设;扩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为储备各类防汛抗旱物资提供保障。

推进全区重点涝区治理,加强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防汛抗旱重点项目

(1)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作业,继续实施“洁净水”行动,改善水库水质,保证周围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3)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项目。

加快区本级以及防汛重点乡镇信息化建设,整合优化气象、水文、国土、海事、交通等部门数据,建设防汛智能指挥平台。

(4)抗旱水源建设工程。

在干旱易发区、贫困地区建设连通工程、引提水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推进农村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5.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类。

构建农作物病虫害“智慧测报”系统,加强病虫监测预警;转变防控方式,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依托科学技术,加强现代病虫测报工具应用;完善农作物病虫害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反应效能;提升科学用药水平,指导农户精准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项目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程。

在重点测报站建设害虫物联网监测、性诱自动计数等病虫害先进监测系统;开展植物检疫,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提升农作物病虫防灾减灾应急技术。

(2)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完善现有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做好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指导,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扶持。

6.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类。

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火灾应急处置机制,推进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制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

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森林健康、工程治理、无公害防治等治理措施,加强松材线虫病、蜀柏毒蛾、林业鼠(兔)害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重点项目

(1)森林防火工程。

实施重点火险区大型装备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和林火视频监测系统及指挥系统建设;实施森林重点火险区以水灭火设施设备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营房和训练基地建设;建设1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区、乡镇两级防治现代化技术体系、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快中心测报点建设,购置解剖镜、显微镜、恒温箱等设备,配备调查作业交通工具、防治器械。

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

7.气象防灾减灾类。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建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专业专项服务水平。

建立广安区暴雨、大风、冰雹及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中尺度概念模型和预报指标,研发精细化预报技术,开发本地化预报预警工具和平台。

优化调整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和局域网,提升区本级气象应急通信能力。

补充布设人影特种监测设备,建设作业示范区、人影业务专用承载平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形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重点项目

(1)广安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建成全网状、冗余、热备、负载均衡的双宽带广域网系统,整合气象信息制作发布平台,建设气象信息制作发布一体化软件平台,建设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移动气象服务终端。

(2)气象灾害防御城乡一体化工程。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开展城乡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设标准化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3)广安区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

开展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估、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认证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在防灾减灾规划实施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减灾委员会在规划实施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明确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监管。

健全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学校因气象造成损害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防灾减灾专项审计、稽核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确保防灾减灾资金规范管理、专款专用。

(三)狠抓规划落实,做好评估检查。

区减灾委要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查找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实施规划的进展情况,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