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04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精品资料山高水长的古人精校完美打印版

山高水长的古人

山高水长的古人谷风冀雨

山高水长的古人

目录

1、西施哭了

2、史迁

3、阮籍之哭

4、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5、流泪的滕王阁

6、人生不堪说的孟浩然

7、落寞大师柳宗元

8、落拓才子罗隐

9、骆宾王

10、生如夏花的王勃

11、清醒的草根张籍

12、诗词唱和的薛涛

13、元稹:

风流才子多情郎

14、恋上桃花源的崔护

15、醉翁的境界

16、梅妻鹤子的林和靖

17、江南江北的黄庭坚

18、陆游凄美的钗头凤

19、诗性的易安

20、一代名相张居正

21、爱情短暂的纳兰性德

西施哭了

她,哭了。

在这个天下最美丽的女人的香腮上,挂着两滴晶莹的泪珠。

这样的结局,她早已料到。

然而,她哭并非因生命将就此终结。

她累了。

这么多年,她为他活着,为越国活着。

可是,却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过!

她摇头,她轻叹,她落下眼泪。

如果所有一切都能重新来过,她还会选择做吴王的妃子吗?

她爱那个叫范蠡的男人,只想和他在青山绿水间了此一生。

然而,当他说想要恢复越国想要把她献给夫差时,她明白,那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她爱他,既然他想那样做,她就帮他。

盘起乌黑的长发,勾勒妒人的娥眉,涂上媚人的胭脂,传奇华美的外衣。

她坐进车里,驶向吴王的宫殿。

她的心里满满的盛的都是那个人:

他的抱负,他的笑脸,他的不舍,他的眼泪,他的……

闭上眼睛,泪水悄然滑过。

看到夫差见到她时的模样,她知道她成功了。

然而心中却满是悲凉。

从此,自己就安身于这座陌生的宫殿了吗?

她问自己,她想离开。

但她知道她不能。

她是他的希望!

夫差对她的嘘寒问暖,对她的呵护备至,对她的百依百顺只会让她更加心痛!

可惜不是他,陪我这一生。

她微微一笑,或许这是好的,吴王的宠爱表明他已中计,而他的目的快要达到了吧。

夜风习习,她无法入眠,看着身边熟睡的这个男人,她忽然有点心疼。

他恐怕是这个天底下最爱她的人了难吧!

可她却骗了他。

但有什么办法呢?

她心里装的只有那个叫范蠡的男人。

或许,下辈子,我会心甘情愿做你的妻子。

她怔怔的想。

当夫差的鲜血在她脚下肆意流淌时,她知道她的任务完成了!

他的目的达到了!

越国复了!

别人都笑了,她却哭了。

她最爱的那个男人去了!

这些年来,她在吴宫的苦谁知道?

勾践是留不得她的,她是越国耻辱的标志,她最爱的那个男人此刻在哪!

她的爱伤害了她,痛的哭了。

此刻,她才明白她是多么的悲哀!

她为他而活,为越国而活,却忘了为自己而活!

谁称王,与我何干!

悠悠千古,多少朝代更迭,只要国家安定,管它谁的江山!

西施哭了。

她懂了,可惜已经太晚了……

史迁

一部《史记》是司马迁报予不公的生命最动人的微笑。

低矮的牢房里闪烁着昏暗的烛火,小小的天窗连接着外面沉沉的黑。

牢房外冷雨瓢泼的下,雨丝如万箭齐发,大地无处可逃,只能静静的躺在那一片透明的血泊中。

牢房中,你独自踱步,内心的泪如万箭齐射,你无所适从,唯有任凭冰冷的泪水淹没你的颈,你的头,等待那最后窒息的一刻。

桌上的圣旨静静的躺着,刺眼的大字一点一点灼伤了你的眼睛。

当慷慨的死与苟且的活成为你的选择时,你迷茫了。

命运待你如此不公,也许你该顺随他意,用一死来了却无尽的屈辱与悲痛。

你还依稀记得那天朝堂上汉武帝的盛怒,你还依稀记得那天周围文武百官丑恶的嘴脸,你还依稀记得这期间你受的百般煎熬种种屈辱,你恨,恨苍天无眼恨奸人当道,恨一生多艰命运不公。

你不再留恋这黑暗的人世,不再留连这无道的世间,你决定用死来结束这本不该发生的一生。

然而脑中浮现出那未完成的史记,文中充斥着拘而演《周易》的文王,厄而作《春秋》的仲尼,失明却著有《国语》的左丘……你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重新被点燃,你对生命的感恩燃起了无穷的勇气。

你毅然决定苟且的活下来,用高贵的姿态俯视屈辱,用有意义的一生对挫折微笑。

在你余下的一生中充斥着世人的嘲笑,充斥着旁人的不屑,充斥着无数的不理解,但这都不能浇灭你对生命的爱与希望,都不能让你埋怨生活意志消沉,都不能阻止你勇敢的面对不幸,豁达的处理挫折。

终于一部《史记》使你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笑对挫折,终于一部《史记》使你的光芒永垂千古。

终于一部《史记》让你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永生。

那一夜,那一座低矮的牢房,那一颗感恩的心,那一种对生命的态度,造就了你这颗历史长空的启明星,造就了《史记》那一部爱的赞歌恨的诅曲,造就了千百年来笑对挫折的态度,造就了这史坛永远的奇迹。

阮籍之哭

《晋书.阮籍传》其中记述了阮籍的一次大哭,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

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

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

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殁。

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一直流光空耗,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

而光阴飞逝,韶华飞渡,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

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淘大哭。

这哭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阮籍只活了五十四岁,就死了。

一生除了留下八十二首咏怀诗外,其它毫无作为。

也许在阮籍为兵家女哭泣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注定在岁月的幽炉里空焚。

阮籍“穷途之哭”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都说乱世造英雄,阮籍的一生看起来机会多多,但他却像一只被关在玻璃房里的蜜蜂,四面八方都有亮光,但当他朝四面八方飞去时,四面八方传来的却是砰砰砰的碰壁声。

恨天低,大鹏有志愁难展。

驾车出门,不管东西南北,总有无路之时;而一生历经数位强权者,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投效的明主,理想就像一棵被巨石压住的草芽,竟找不到一点冒尖的空隙。

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斡旋的手段。

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

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

如果他能真正做到逐波随流,那么他有的是官当,甚至还能成为皇帝的姻亲。

文帝司马昭当初曾求婚于阮籍,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武帝司马炎。

可阮籍故意大醉六十天,让文帝司马昭派去人没有跟他说话的机会,才不得不止了这种念想。

酒是阮籍的朋友,既是他的软武器,又是他的伪装道具,一碰到难以解决的尴尬局面,他就将自己喝醉,让对手莫可奈何。

可以说,阮籍烂醉之时,也是他最为清醒、心机最缜密的时候。

阮籍不是醉于性情,而是醉于谋略。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但这种和稀泥式的“武器”毕竟当不得长久之用。

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挥笔草就。

此文一出,司马昭谋取帝位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

这篇《劝进书》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

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

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陈子昂这三个字很英雄很男人的名字。

陈子昂满足了怀春少女对心中的白马王子所有的遐想,没有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却如一棵玉树,临风而立,却不为风所摧。

他有男人的胸怀,又有女人的细腻,他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他不畏流血,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眼泪。

陈子昂有一个令人艳羡的家世,他出身天府之国中的豪门望族,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

夜以继日的习武,然后骑着一匹骏马看到不平之事,立刻拔出手中的剑,其实陈子昂的武功并不高强,但与生俱来的傲骨与凛然正气往往使他不怒而威。

十八岁了,他开始闭门谢客,发愤读书。

他是一个天才。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烂熟于胸,但他最喜欢的是陶渊明的诗歌,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着一种对自由的渴望。

就在他二十岁生日那一天,他收拾行装向长安出发。

他告诉父母,他要考取状元。

曾经年少轻狂的陈子昂,来到长安。

在长安,他什么也不是,因为长安有太多的名人,太多的才子,太多的侠客。

初到长安,他感到很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陈子昂把自己的诗文装进雪片似的信封,寄往长安各界的名流,企图得到上流社会的赏识和认可。

一个身着奇装异服的商人在十字路口叫卖他的胡琴,声称这是长安城最好的胡琴,一口价,一百万钱,少一个子儿也不卖。

陈子昂,他走进人群之中,没有说多余的话,只说要买下这把胡琴。

众人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胡琴上,他们有了更感兴趣的目标,一个英俊、腰缠万贯的少年。

众人发出啧啧的称赞声,并一致要求陈子昂为他们当场演奏一曲。

陈子昂没有拒绝,但不是现在,他向长安各界发出诚挚的邀请,邀请他们明日去他住所,焚上一炷香,两边琴童侍立,在优雅的氛围里听他弹奏。

第二日,长安三教九流之辈齐聚宣阳里,翘首以盼陈子昂的绝妙琴音。

惊人的一幕就在这时候发生了,陈子昂接过琴童递过来的胡琴,举起它,然后把它摔在了地上。

众人哗然。

一百万钱的胡琴就这样被摔了个粉碎,众人开始怀疑陈子昂是一个疯子。

陈子昂向众人抱拳说道:

"我陈子昂虽然略通音律,但我志在诗文。

我写诗百首,虽然谈不上字字珠玑,但也绝非平庸之作。

这次请各位前来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看看我的文章。

"众人终于明白陈子昂的良苦用心,争相阅读陈子昂的诗文,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陈子昂一夜成名,付出的代价是一百万钱。

一夜成名的陈子昂,两年后,他像后来的孟郊一样,骑着红头大马,因为他高中进士。

这是少年得志的陈子昂,他很知足,然而他的不幸生涯也即将拉开帷幕。

官袍加身,居庙堂之上,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

官至校书郎,陈子昂以为这样就可以大鹏展翅,大展宏图,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了。

然而,他面对的是当时强大得不能再强大的武氏集团。

当初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武媚娘已经不再,幽暗阴森的大明宫里只有一位集狠毒与仁慈与一身的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对陈子昂这样的青年才俊既赏识又忌恨,赏识他就破格提拔他,不久以后陈子昂就做了右拾遗。

但对于陈子昂的锋芒毕露,她也毫不留情的打击。

武则天当政期间,为镇压反对派,大力起用酷吏,陈子昂就直言明谏,武则天大为光火。

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看在眼里,设计陷害陈子昂,陈子昂也因此而入狱。

出狱后的陈子昂依然不改他骨子里那股豪侠气概,他的锋芒不但不收敛,反而有过之而不及,武则天从内心深处是很赏识陈子昂的男人气的,她要磨平陈子昂的棱角,杀杀他的锐气。

七尺男儿,一腔热血,陈子昂长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于是,陈子昂随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出征契丹。

武攸宜的先头部队被契丹的铁骑践踏得落花流水,不敢前进。

身为参军的陈子昂,挺身而出,武攸宜把陈子昂降为军曹。

这对陈子昂是一个绝望的打击。

那应该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心情沉重的陈子昂独自一人登上了幽州台,当登临幽州台的那一刻,一直以来被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像潮水一样奔泻而出。

他低沉的声音,悲伤的叹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简简单单的二十二个字,所有的悲伤,所有独孤,所有的寂寞,所有的渴望,全在这里了。

陈子昂纪念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明君燕昭王,这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君王,他曾尊郭隗为师,为之建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此招天下贤士。

于是乐毅等人纷纷前往燕国,从而成就了燕国的霸业。

而现在,燕昭王早已化为尘土,幽州台已成废墟,那些礼贤下士的君王都去哪里了呢?

他吟完这首诗的时候,泪水已经打湿了他的胸襟。

这样一个流泪的男人,把他最真实的一面给了我们,他的泪水没有降低他的身份,反而为他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第二年,他辞官回乡了。

四十岁,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但陈子昂选择了放弃,他绝望了,他受的伤太深,他努力过,追求过,但他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他个人的力量太卑微,于是他只好改变自己。

武三思指使其爪牙段简陷害陈子昂,陈子昂再次入狱。

武则派出两名女将军,赶往陈子昂的家乡,并责令段简释放陈子昂。

然而,当两位女将军因天河水暴涨,无法渡江,遗憾的是她们晚了一步,陈子昂已经在狱中被段简折磨致死,时年四十二岁。

两位女将军为陈子昂狭义精神所感动,双双投入涪江,追随陈子昂而去。

一个不幸的结局,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假使陈子昂泉下有知,他一定很难过,那两位女将军,如花一般的年龄。

流泪的滕王阁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

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

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

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

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

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

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

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人生不堪说的孟浩然

人生充满了戏谑,就像是木偶,只有任凭摆弄的份儿,要想命运自己主宰,比登天都难。

于是,有的人因时顺势;也有的人跌跌撞撞中固守自己的那份执拗,与命运周旋。

难怪苏东坡会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其言不谬。

古往今来,几人能做到不虚度年华?

在人生路上,又有几人不是接连碰壁,最后头破血流。

上苍让孟浩然有几次"登龙"之旅,却终成泡影。

《金刚经》曰: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当作如是观。

孟浩然在没入长安之前,只是一个隐士身份,可以称他为农夫,也可以称他为山民,但此农夫读过万卷书,此山民会写田园诗,唯一的缺憾是,他没有功名,没能像朋友王维那样待诏御前,从龙而游。

他为此心中不平。

那一年,已届不惑之龄的孟浩然,无心再隐居下去,望着岘山的山水物色。

草木在向他招手,仿佛在说,长安啊,好地方,你的朋友王维和李白都待诏阙下,何等的荣耀!

哪像你灰头土脸的,甘心与丘壑相伴,乐意与竹鹤交游,能有什么出息?

孟浩然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他决定出山,离开隐居将近四十年的岘山。

理由就是,渊博的学识不能闲置空山,而是应该买与帝王家,建立殊世的功业。

诗人啊,你总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灵。

"中国古代的文人,最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待见。

像王维那样,不仅深受玄宗皇帝的宠幸,而且宫内拨出专门的宫殿让他居住,以便皇帝随时可以驾临,讨教问题,唱和诗词。

这等殊荣是当时天下所有穷酸文人的集体梦幻。

孟浩然踏上了登龙之旅,举目望着长安宫阙,心潮澎湃,就是要尝一尝两位朋友那样的无限风光的劲头。

虽然在此之前,孟浩然威震长安文坛,从他口中吟咏而出的诗句,掷到红了牡丹绿了芭蕉的长安文坛,连元老级人物张九龄都钦服不已。

然而他的运气太差。

玄宗皇帝驾临王维府中,孟大隐士除了跪地迎驾,搜肠刮肚只好吟牢骚之作,才念完"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玄宗满脸怫然,不悦地说,你不谋求做官,隐居岘山一隐就是四十年,是你弃朕,非是朕弃你!

说完拂袖而去。

梦碎了。

平时侃侃而谈,临场发挥却大失所望,时也,命也,运也?

欲哭无泪。

三年后,孟浩然没有吸取梦碎心凉的前车之鉴,卷土重来。

长安还是长安,孟浩然却今非昔比。

第一次来的时候,小心翼翼,就好比林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这次却不同了,自己不做强求,能御用最好,不能的话,饮足了长安的美酒,做不食人间烟火的快活神仙。

但这份豁达,使他再次遭遇了"登龙"战场上的滑铁卢。

入朝面圣那一天,孟浩然手捧美酒,豪饮三百杯。

再度梦碎,孟浩然心中终无悔意。

去也!

大彻大悟!

终身不复入长安。

长安是他的伤心地,流泪场,梦碎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岘山也是我的最终归宿。

孟浩然如是想。

大彻大悟的孟浩然带领友人再次登上羊公碑立处的岘山。

四百年前,晋代大将羊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他死后,百姓为了缅怀他的功德,在岘山立碑。

羊公的功德千古不灭,有碑为证。

可自己却只能混迹山林,一无成就。

孟浩然一念及此,泪下沾襟。

羊公碑为堕泪碑!

其实何必?

使你留名千古的,是你的韵味悠远的诗歌,而不是你汲汲于建功立业的雄心。

自古文章千古事,信夫!

落寞大师柳宗元

柳宗元,唐朝历史上仕途最不顺的诗人,一个命运多桀的男人,一个伤痕累累的男人。

自古英雄多寂寞,他不是英雄,但他的寂寞比英雄多,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他的人生,除了寂寞还是寂寞,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不仅寂寞,还很孤独。

出身并不卑微,祖父是官,父亲也是官,虽然是不知名的小官,但足以让他衣食无忧,一门心思扑在圣贤书上。

十二岁,向德宗皇帝写了一篇奇文《贺平李怀光表》,饮誉京城,被称之为神童。

二十一岁,与刘禹锡一同考中进士,并结为金兰。

很快又写出一篇雄文《段太尉逸事状》,得到皇帝的赏识,不久就授予集贤殿正字、校书郎。

期间,与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杨结为百年之好。

这时候的柳宗元,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人人都以为他日后一定会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然而不幸却悄然而至。

一切始于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

文人遭遇政治,悲剧便诞生。

陈子昂如此,白居易如此,柳宗元亦如此。

公元七五五年到公元七六三年,这八年对唐朝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一个繁荣、开放、浪漫的王朝被一个叫安禄山的男人折腾得七零八落。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满目疮痍,一片萧条,整个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这时候,柳宗元和他的知己刘禹锡,这两个敢于直面现实,直面淋漓的鲜血的男人,两个风华正茂的大诗人,大才子,以一腔正气,加入了王叔文倡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之中。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政治革新需要不畏流血的先驱,柳宗元和刘禹锡义无反顾的充当了先驱,为了他们心中的大唐。

于是一系列的革新措施纷纷出台:

罢宫市、五坊使,取消进奉,打击贪官,打击宦官势力,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充满了流血的牺牲,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孝公在时风光无限,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五马分尸。

似乎没有一点悬念,永贞革新运动遭到历史上很多革新运动同样的命运:

胎死腹中。

因为他们触犯了大官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大官僚大贵族害怕失去他们已经拥有的荣华富贵,一无所有的滋味他们不愿意尝试。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以绝对的优势搞垮了改革。

结局是悲壮而惨淡的,革新领袖王叔文被处以绞刑,先驱者柳宗元流放三千里,被贬谪到遥远的邵阳,接着进一步被贬谪到更遥远的永州。

与他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等七人,这就是历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八司马事件"。

祸不单行的年代。

柳宗元被贬的同一年,他的结发妻子杨也因难产而死,那个风雨如晦的晚上,烛光摇曳之中,一张破碎的脸,面对两个至亲的生命,泪流满面。

妻子最后的呼唤撕心裂肺,鲜血泅湿了被褥,手忙脚乱的接生婆,那恐慌的脸,面对这一切,这个在外面呼风唤雨的男人,毫无办法,眼睁睁的看着爱妻在折磨中一点一滴的死去。

苦难没有结束,就在柳宗元去往永州的途中,他唯一的亲人,她的母亲也撒手人寰。

据说一个人悲痛到了极点,是没有泪水的,这时候的柳宗元,没有哭,也没有流泪,甚至没有任何的表情,他麻木了,他形同一个死人。

他不明白,老天为何对此待他?

没有儿女,妻子死了,母亲也死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一个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失魂落魄的来到了永州,开始了他长达十年孤独寂寞的贬谪生涯。

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生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永州是一个还未开垦的蛮荒之地。

初来乍到的柳宗元,对永州,不是一般的失望,而是相当的失望。

他穿过幽深的巷子,来到一条叫潇水的河边,借以排遣心中郁积的苦闷。

伫立桥头,一幅奇绝的景象印入眼帘:

千万座山被积雪覆盖,看不见一只飞鸟,千万条路被积雪覆盖,不见一个人烟。

只在广阔的江面上,看见一只孤单的小舟,静静的泊在已经结冰的江中。

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只有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江中垂钓。

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涌遍全身,刹那间,柳宗元读懂了老翁的一切,他忍不住吟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如此纯净寂静的世界里,谁最孤独?

就是前面这个老翁。

老翁是谁?

老翁就是柳宗元自己。

如果没有《江雪》,柳宗元孤独形象是模糊的,有了《江雪》,柳宗元的孤独形象就是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了。

柳宗元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种叫孤独的境界。

这种境界,没有人能够理解,只有他一个人深知其中的滋味。

因为那首《江雪》给了他直面现实的勇气,也因为永州的山水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柳宗元开始以一种出世的心态来看待他所遭遇的所有不幸,一阵深刻的反思之后,柳宗元又回到了年轻时的那个意气风发、激情四射的柳宗元。

他决定好好的做一回永州的父母官。

于是他释放奴婢,创办学校,植树造林,挖掘沟渠,修建庙宇,所有他该做的,所有他能够想到的,他都做了。

于是,一个全新的永州出现了,一个政通人和的永州出现了。

永州人民已经离不开柳宗元,可是朝廷一纸诏令让他离开他的第二故乡。

据说,他离开的那一天,永州人们夹道欢送。

在长安仅仅呆了十多天,柳宗元又踏上了漫漫旅程,他被发配到更远的柳州,那是蛮荒中的蛮荒。

他绝望了,是对长安的绝望。

只可惜天妒英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客死他乡,这一年他四十七岁。

为官清廉的柳宗元一贫如洗,连一副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柳州的老百姓自发筹钱,为他打造了一副棺木,然后把他的尸骨送回了家乡。

全城恸哭。

落拓才子罗隐

他很丑,可是他很有才。

他很狂,十试不第,可是他很有才。

他是唐朝最后一位大才子,大诗人。

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他从来不掩饰自己说真话的欲望,他的直言犯谏只有同时代的魏征可以与之媲美。

他是唐朝的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文章做匕首,刺向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