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720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doc

崇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县是省列贫困县之一,如何认识我县县情,特别是深入分析我县农村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探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经济欠发达,农业基础条件脆弱,农业产业层次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山区乡镇农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解决我县“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006年末,我县农业人口为81388人,占全县总人口95239人的85.4%,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738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2922万元,第二产业36109万元,第三产业14788万元,分别比31.1:

48.9:

20。

从中可看出,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成,而农业经济总量约为县属经济总量的3成。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人均可耕地3.73亩,且绝大多数是山旱地,全县保灌面积少,人均仅为0.28亩。

全年降水量仅有581.8毫升,主要集中在秋季,利用率不高。

特别是南北山区,由于山大沟深,水资源极为缺乏,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现况仍然没有得到切实改变。

今年春夏之旱,造成部分土地基本绝收,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经济和自然条件的约束,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欠帐较多,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的追求数量的增长,名优产品比例低;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加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

 

(四)劳动力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造成我县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落后带来的人的素质差距。

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1%,初中文化程度占37.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1.9%,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1年,仅仅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中的盲目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滞后,医疗水平不高。

去年,我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广大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但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大病返贫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短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科技水平发展落后,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六)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大部分村级集体组织没有收入和积累,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组织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减弱。

 

二、加快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2006年,我县的农业总收入是36278.53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25538.53万元,林业收入1764.45万元,畜牧业收入8315.49万元,渔业产值50.06万元,农业服务业产值610万元,分别比70.3:

4.9:

22.9:

0.1:

1.8,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我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在南北两塬区宜发展潜力巨大的“两高一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西南山区宜发展以抗旱节水、保护生态为主的药材、洋芋种植业和优质牧草及畜牧业;在水源充足的芮河川区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水产养殖、果品生产基地。

通过基地建设,发展规模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

2、紧紧围绕果、菜、草、畜等特色产品,不断创建“农”字牌龙头企业。

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使农民的生产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有效地解决“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

在龙头企业的创建中,要不断制定优惠政策,吸收国内外资金,积极调整单一农业产业格局。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

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对支持农业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一批经济效益好、低耗能、轻污染的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势在必行。

 

(二)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932元,占人均纯收入2012元的46.3%,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县农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务输出的潜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要继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促进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

一要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扩大更多的劳务输出基地,开拓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劳动技能培训。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和专业特点,提高培训效果,促进苦力型输出向技能性输出转变。

鼓励和引导农民搞加工,搞流通,搞服务,吸引更多在外致富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技能的使用和提高是农民增收内生和长期恒定的因素,它可以提高投资收益,改变劳动者的思维方式,尽快接收新思想,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

所以,不断强化科技武装,培训一大批乡、村、社农民技术员,使农民成为出没于田间,行走于市场的现代新型农民。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重点,力争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着力加强以中小型工程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乡村道路、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四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防治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抬头。

崇信县统计局赵存怀

2007-6-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