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38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西庄村是某市清涧街道办事处下辖的14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某市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19.7″,东经110°41′30.8″,海拔高度455米。

该村北靠李家庄,西临范家庄,东接东庄,南毗某市区。

该村距某市区2公里,距侯禹高速公路入口1公里,距209国道2公里,距运城市120公里,凤翔路、汾滨路均穿村而过。

村域内省道、市道、乡村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以种植果树、小麦、玉米等为主,为典型的农业型村庄。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评价

(一)土地资源

全村总土地面积为3094亩,其中农业用地2094亩;居民住宅用地550亩,工矿用地100亩,学校等事业用地20亩,荒地130亩,道路用地200亩。

在农业用地中,有耕地面积950亩,园地700亩,林地444亩;人均耕地0.53亩、园地0.44亩,林地0.28亩,土地资源缺乏。

该区域地处运城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生产潜力巨大,但没有后备资源。

今后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提高土地生产率。

表1-1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

总土地

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3094

950

700

444

0

670

200

0

130

(二)气候资源

该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28.2小时。

多年平均气温在10℃~15℃之间,无霜期平均为205天,最长时275天,最短时169天。

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1.6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997.5毫米,最少年降雨量为230.8毫米。

全年总蒸发量1994.4毫米,相对湿度60%。

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

气候资源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粮、棉、果、蔬各类作物生产。

但自然降水较少和空气湿度较低,干旱和干热风对农业的制约较大。

(三)水资源

某市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黄河和汾河。

黄河在该市的流程约30公里,流域面积307.5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336.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048立方米/秒。

汾河东由某县史册村入境,往西横贯某中部的柴家、黄村、城关、阳村、小梁等乡(镇),在该市境内流程22.3公里,年径流量平均14.5亿立方米,自1972年起,每年都出现断流。

某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基岩山区裂隙水和娥眉台地孔隙水的补给(局部地区亦受地表水的补给),除吕梁山区及北坡的常好、寺庄、卢庄、北方平、僧楼、北王、贺家庄一带储量较小外,其余地区较为丰富,优富者为近河近山地区。

全市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173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量为2.067亿立方米。

西庄位于清涧街道办事处东部,属于高阶地区,水位埋深93米~120米,含水层厚50米~100米,标准井涌水量为每天100立方米~2000立方米,属中等富水区,水质为重碳酸根、硫酸根、氯根-镁、钠、钙型,矿化度0.5克∕升~1.0克∕升。

西庄村内现有深井8眼,其中包括吃水井2眼,水塔2座。

总体评价,该村水资源充足,能够满足该村农业、工业及人畜用水。

(四)土壤类型及肥力情况

区域内土壤以耕种洪淤碳酸盐褐土为主,多呈褐色或浅褐色,腐殖质层厚,但含量不高,石灰含量在0.75%~2.4%,全剖面呈碱性反应。

耕层0~20cm,有达25cm。

表层土壤有机质为1.28%,全氮含量0.056%,全磷含量0.127%,全钾含量2.35%。

总体评价,区内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层较厚,但耕层较浅,耕作稍困难,有水蚀,发老苗,不发小苗。

(五)矿产资源

区内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

(六)生物资源

规划区农业历史悠久,农作物和畜禽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大豆、绿豆、红薯等;经济作物种植有棉花;油料作物种植有油菜籽、花生;蔬菜和果用瓜类作物种植有白菜、西红柿、豆角、茄子、甘蓝和西瓜、甜瓜等;果树作物种植有苹果、梨、柿子、葡萄、枣、桃、沙果。

畜禽资源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

三、社会经济资源

(一)人口及劳动力

据统计,2006年西庄村共有农户408户,总人口1780人,全村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210人,70岁以上的老人116人。

西庄村现有适龄劳动力810人,其中男劳力430个,女劳力380个。

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5.5%,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

在现有劳动力中,高中毕业人数占10%,初中毕业人数占60%,小学毕业人数占30%。

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较高。

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占全部劳动力的75.8%,劳动力相对剩余196人,占24.2%,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比较繁重。

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但劳动力的科技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详见表1-2。

表1-2西庄村人口及劳动力情况统计表

年份

户数

(户)

人口数(人)

劳动

力数

其中:

乡村从业人数

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从事第二产业人数

从事第三产业人数

2006

408

1780

810

780

614

60

106

(二)农村经济结构

西庄村的农村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

按三次产业划分,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产值168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2.8万元,占11.4%;第二产业30.0万元,占1.8%;第三产业1466万元,占86.8%。

三产产值结构比为6.4︰1︰48.9,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表1-3西庄村三次产业产值分析单位:

万元

农村经济总产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产之比

1688.8

192.8

30.0

1466

6.4:

1:

48.9

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2006年,全村农业收入192.8万元,工业收入30万元,运输业收入30万元,商饮业收入250万元,服务业收入245万元,其他收入941万元。

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

表1-4西庄村农村经济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元

收入

构成

年份

种植业收入

林业收入

牧业收入

工业收入

建筑业收入

运输业收入

商饮业收入

服务业收入

其他收入

合计

2006

187.6

0

5.2

30

0

30

250

245

941

1688.8

(三)农业生产状况

1、农业经济结构

该村的农业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97.3%,林、牧、渔业不足2.7%。

种植业作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见表1-5。

表1-52006农业经济产值结构表

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

种植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农林牧渔

服务业产值

192.8

187.6

0

5.2

0

0

2、农业生产现状

(1)种植业生产现状

西庄村2006年各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900亩,全部为粮食,粮食总产量为619.4吨,总产值82.6万元;苹果栽植面积为700亩,产量1050吨,产值105万元。

详细情况见表1-6。

表1-6西庄村2006年粮食水果生产情况表

指标

冬小麦

玉米

苹果

合计

面积(亩)

950

950

700

2600

产量(吨)

206.15

413.25

1050

1669.4

亩产(公斤)

217

435

1500

单价(元∕吨)

1600

1200

1000

产值(万元)

33

49.6

105

187.6

(2)畜牧业生产现状

该区域畜牧业以养猪和羊为主,2006年主要畜禽年初存栏数为猪30头,羊65只,当年出栏猪40头,羊45只,总收入5.2万元。

饲养方式以户养为主,目前尚无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或专业农户。

详见表1-7。

表1-7西庄村畜牧业生产情况表

项目

合计

上年末头(只)数

30

65

95

能繁殖的头(只)数

3

15

18

当年出栏头(只)数

40

45

85

单价(元/头(只))

960

300

产值(万元)

3.8

1.4

5.2

3、林业生产现状

该村林业以田间防护林网和“四旁”树为主,主要起防护和绿化、美化效果。

4、农副产品加工业

村内现有作坊式面粉加工厂一座,年加工面粉15吨左右,2006年收取加工服务费0.2万元。

(四)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西庄村现有工业企业两家,分别为煤灰砖厂(该企业年产10万立方米煤灰砖,有工人150人,年产值600万元)和管件厂(该公司以生产钢管、钢球等为主,有工人20人)。

两家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占地全部为西庄村的土地,共占地100亩,村集体及村民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入。

(五)农村服务业

西庄村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发达。

主要包括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等。

运输业方面,目前村域内有拖拉机1辆、农用车15辆、小三轮30辆,2006年运输业完成收入30万元;商饮业方面,村内现有各类商铺8个,饭店1家,完成收入250万元;其他服务业完成收入1186万元。

西庄村距离某市区2公里,第三产业较发达,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达1466万元,随着城市建设北扩,西庄已被纳入某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

(1)农田水利

①水源。

村内现有灌溉深井8眼,出水量50吨/小时;已配套变压器8台(功率分别有50KVA、75KVA和100KVA);架设高低压线路4500米。

②输水。

该村灌溉采用管灌和渠灌相结合的方式,已铺设灌溉管道1200米,修建节水防渗渠系3000米,给水栓、排气阀等配套器件齐全,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8%。

③排水。

该村排水沟渠健全,具备排水能力。

(2)土地整理

该村地处平川地区,经过多年的耕种,村内土地全部为平川水浇地。

目前,田间防护林网基本配套,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标准。

(3)土壤培肥

该村近年来农户主要使用有机复合肥,并配套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地增加了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近0.1个百分点。

(4)农业机械化

该村现有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18马力拖拉机1台,配套旋耕机和播种机各1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为1200余亩,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耕、种及小麦收获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其他均需人工作业完成,机械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5)节水灌溉

该村灌溉总面积达2000余亩,目前全部耕地均采用管灌和渠灌相结合的方式。

2、村庄街巷硬化绿化

村内环村路硬化1条,总长度1900米,将该村与周围村连接起来,路两侧绿化带宽20米;主干道已全部硬化,共5条,总长度5400米;小巷计划07年全部硬化。

硬化道路两侧已全部完成绿化,并设置路面清扫及绿化树木维护人员3名。

同时,在主干道两侧安装了路灯,路灯间距50米。

村内道路均无污水排放及处理设施。

3、人畜饮水安全

该村人畜饮水由1眼水井和2座水塔供给,夏天每天放水,冬天每3天放水一次,水源供应充足,自来水入户率为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4、电力与通讯

(1)电力

全村现有变压器8台,已全部配套,其中村民生活用电配套1台,电力供应充足。

(2)通讯

村内通电话农户为75%以上,通有线电视农户为98%以上,通宽带网络农户为2.5%,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覆盖全村,设施完备,村域内没有邮政所。

五、居民生活水平

1、居住条件

该村现住宅用地700亩,户均住房面积158m2,人均30m2。

住房类型中,砖木、砖混结构占90%,土木结构占10%。

农户住房配套暖气的户数仅占3%左右,其余均为火炕或火炉取暖,水电资源充足。

2、村民收入及费用

种植业和商饮服务业是西庄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工业、运输业等,2005年西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06元(见表1-8)。

表1-8农民收支平衡表单位:

万元

年份

项目

林业

牧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饮业

服务业

其他

管理费用

其他费用

合计

人均纯收入

(元)

2005

收入

187.6

0

0

30

0

30

235

225

920

1627.6

费用

60

0

0

18

0

17

140

0

465

0

1

701

所得

127.6

0

0

12

0

13

95

225

455

926.6

5206

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1、公共设施现状

(1)教育设施

村内2003年新建小学一所,占地10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升学率为100%,现有老师17人,其中14人为公办,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电脑仅配备一台)。

(2)村委办公设施

目前,村委会办公暂时占用学校教学楼,计划2007年新建村委办公楼。

(3)医疗卫生设施及保障

西庄村共有卫生所3个,其中集体卫生所占地50m2,配备卫生员2名,病床3张,其余2个为私人诊所,基本满足村民医疗需求。

(4)文化体育设施

在村内主干道路两侧配套各类健身活动器材10余套,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及锻炼的场地。

村内暂无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及戏台。

(5)商业服务设施

该村现有便利店8个,商品种类较齐全,完全能够满足村民日常品购置需求。

2、社会保险及优抚情况

(1)社会保险情况

目前,村内无集体统一的社会保险,村民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约占全村居民的20%。

(2)社会优抚情况

多年来村委会一直对村内老人进行优抚、慰问。

其中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助30元,60~70岁老人每人每年20元。

(3)合作医疗

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95%以上。

七、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

1、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村内果树协会定期对果农进行关于苹果的栽培管理、修剪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广大村民积极踊跃参加。

但近年来由于苹果售价低,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所降低,培训次数以及参加人数随之减少。

2、转移劳动力培训情况

目前,村内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尚未进行过生产技能、技术及素质培训。

八、农业科技与服务体系

1、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村内现有果树协会一个,为广大果农服务;另外,村内有兽医站一个,专业兽医师一名,为畜牧养殖户提供服务。

2、优良品种技术推广

目前,该村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市农业局每年针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向农户进行宣传推广,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

由于部分果园年代已久,一些树种需要更新,果树协会针对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对果农进行新品种的栽培管理、修剪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推广。

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村内现有果树协会一个,成员共5人,全部为有果树种植经验的本村村民,该协会主要负责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通过与各地果商之间的沟通,目前西庄村苹果已远销河南、福建、广州、内蒙及安徽等地。

九、能源与环境现状

1、农村能源状况

该村目前所用能源主要为煤和电能,其中,用煤的农户占100%,同时有30%的农户辅以煤气、电和木材,还未推广使用沼气作为新能源,只有少数几户使用太阳能(加热水)。

2、环境污染状况

(1)农业面源污染

由表1-9可知,西庄村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化肥和农药。

化肥亩平均用量为60公斤,农药平均2.12公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该村的土壤和水体受到比较严重污染。

表1-9西庄村农药化肥使用情况

农用化肥施用量(吨)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农药使用量(吨)

合计

N肥

P肥

K肥

复合肥

地膜使用量(吨)

地膜覆盖面积(亩)

99

48.3

24

14.5

12

-

-

3.5

(2)工业污染

西庄村四周大型厂矿企业较多,电厂、钢厂煤灰污染严重,对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环境都具有较大的污染威胁,尤其对果树的影响较大,造成果树产量品质均大幅度下降。

(3)生活垃圾污染

村庄内生活垃圾全部运送至村外沟内进行定期填埋处理。

3、污染处理措施

村庄内垃圾定点堆放,由村民自觉倒入指定堆放点,并设专门环卫队(包括3个环卫工人和2个垃圾清理工)每两天清理一次,送至指定垃圾堆放点并定期填埋;生活污水沿道路两旁沟渠排入村外水渠,无污水处理系统。

十、防灾减灾措施

西庄村主要灾害以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为主,小麦虫害有红蜘蛛、吸浆虫等,病害有锈病;玉米虫害有玉米螟,病害有萎缩病;果树病害有苹果腐烂病等。

针对以上常发病虫害,主要采用低毒高效农药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好。

此外,近年偶有晚霜危害。

西庄村地势平坦,耕地全部为水浇地,灌排设施齐全,无旱涝灾害威胁;但在大灾大害方面,村内无消防设施、设备,防火、防震措施及能力较低。

十一、农村组织建设

该村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党支部、村委会、治安联防组、民兵连、妇联会、团支部等机构,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006年3月和7月,西庄村先后被某市人民政府评为“道路建设先进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十二、民主法制建设

西庄村关于民主法法制建设方面,制定了以下条例:

1、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充分发挥民事调解组织作用,把民事纠纷调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使村民之间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

3、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十三、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西庄村距某市区仅2公里,距某电厂、山西铝厂等大型企业较近,兼顾了城郊型和厂郊型农村;新修凤翔路、汾滨路以及侯禹高速公路均穿村而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2)资源优势

该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近千亩果园的格局,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北扩,该村已列入城市发展范围,因此,具有较好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3)基础优势

该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农耕历史文化悠久,农民积极性较高,具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人力基础和文化氛围。

(4)组织领导优势

村内基层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团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约因素

(1)体制机制制约

目前尚未建立良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利用与管护机制,有待于通过农村改革加以解决。

(2)资金制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目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制约的问题十分突出。

(3)人力资源制约

该区域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高,但距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缺乏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带头人,能否加强农村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4)环境污染制约

周边电厂、铝厂、钢厂所排废气、粉尘、废水对该村环境具有较大的污染威胁,给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环境都带来严重的污染,尤其对果树的影响较大,造成果树产量品质均下降。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二十字五言方针。

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既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又要推动农村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既要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现代化、园林化、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又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既要弘扬农村社区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又要培育适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文明向上的农村新文化;既要完善建设乡村治理机制,又要培养新型农民。

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

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指出: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起步。

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并提出2006年全省要选取有代表性的1000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道路。

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推进村工作推进意见》,要求试点村根据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做到一年启动、两年完善、三年取得示范效应。

经过五年建设,城郊型、工矿型农村要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农区型农村要达到宽裕型小康目标,贫困区农村要达到基本小康型目标。

并要求科学编制新农村总体规划。

要求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型农民培养等内容;立足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用性。

为切实搞好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制定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试行)》,对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运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对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根据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某市政府将清涧街道办事处西庄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要求及该村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镇政府、市统计局、农业局、土地局等各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和配合下,制定本规划。

2、规划村背景

规划村—某市清涧街道办事处西庄村,属于工农兼顾发展的农村,是某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自然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在某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把该村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对探索该类型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发挥先导示范作用,扎实稳定推进某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对该村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确保某市新农村建设开好局具有重要意义。

3、规划工作背景

本项规划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完成。

在实地勘查、广泛调研、充分吸纳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初稿,提交某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

后经过修改,提交西庄村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并通过某市组织的专家评审。

本规划稿为终审稿。

二、规划编制依据

1、政策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