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25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docx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月球背面的陨石坑________,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面临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

因此,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

科研团队_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

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不少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_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手称快     鳞次栉比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B.欢呼雀跃     鳞次栉比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C.拍手称快     星罗棋布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D.欢呼雀跃     星罗棋布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B.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

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

2、下面是某中学写给家长的“成人礼”邀请函草稿,其在格式、内容、得体等方面共有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昨日垂髫,今朝成冠,君子淑女,美哉青年。

温文尔雅,意正容端,胸怀家国,立地顶天。

”在这美好的时节里,我校将于2019年1月20日早上9点隆重举行2019届高三年级成人礼,特邀各位家父家母一起见证孩子一生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

18岁,意味着长大,意味着感恩,意味着责任。

成人礼是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重要仪式。

在这个重要的成人仪式上,孩子需要您的参与,孩子需要您的见证。

迈过成人门,感谢父母恩,孩子们将惠赠您一份精美礼物。

我们再次诚恳邀请您务必拨冗出席!

2019年1月10日

XXX中学

3、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

请从中国诗人诗作中选材,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

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沦落的无奈。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描写焚烧椒兰时的情景,以“    ”形容宫车经过时的情形。

 

(2)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    ”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    ”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悲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    ”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

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

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

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

老邓明白这个理。

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

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

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

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

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

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

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

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

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

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

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

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

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

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

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

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

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

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

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

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

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②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

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

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

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

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选自2018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

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

B.从戏台对面的石灰墙到戏园地面,再到青瓦屋顶,此部分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戏园子的破败。

C."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

D."戏园子"是老邓的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

2.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3.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科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

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

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

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

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技革命、工业智能化来袭的时代,这两位大国工匠的事迹引人深思: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他负责岛隧工程的沉管舾装作业。

导向杆和导向托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

管延安做到了零缝隙。

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算起,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

高凤林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为我国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

“长征五号”发动机的推力室,需要加装稳定装置,国外普遍采用的是粘接技术,而且这项粘接技术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高凤林大胆地提出了采用低熔点氩弧钎焊的方法进行连接,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推力室头部研制的难关,试车考核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B;3.C

解析:

1.“拍手称快”意为“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髙兴痛快的样子”;“欢呼雀跃”意为“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根据语境,应选“欢呼雀跃”;“鳞次栉比”意为“像鱼鳞和梳齿那样依次排列,形容建筑物排列密集”;“星罗棋布”意为“像群星罗列,像棋子分布;形容数量多而广”。

根据语境,应选“星罗棋布”,故排除A、B;“殚精竭虑”意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意为“心里计划思考已久”,多含贬义。

故选“殚精竭虑”,排除C;“名列前茅”用以比喻“评比、考试等名位在前”;“出类拔萃”意为“品行、才干高出同类而拔尖”。

根据语境,应选“名列前茅”。

2.A项,动宾搭配不当;C项,主宾搭配不当、不合逻辑;D项,偷换主语。

故选B。

3.第一、二分句是顺承关系,第三分句与第一、二分句是目的关系。

故选C。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1)缺少成人礼举行的地点,可在“9点”之后加上“在学校运动场”等地点;

(2)“家父家母”改为“家长”;

(3)“惠赠”改为“敬赠”;

(4)“务必”不合邀请语体,应删掉;

(5)落款处应该署名在上,时间在下。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地点是邀请函的要素;“家父家母”用于称呼自己的父母,不能用于称呼别人的父母;“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的敬辞,此处对象误用,可改为“敬赠”;“务必”指必须,一定要,带有命令语气,与邀请函语体色彩不符。

文件的落款处应该署名在上,时间在下。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2)李清照在凄惨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1.烟斜雾横;雷霆乍惊;

2.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

3.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2.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C;3.D

解析:

1.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故答案为C。

2.“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故选C。

3.“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

故选D。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①对时下状态的迷惘和昔日生活的留恋;

②对英雄的崇拜和自身价值的追求;

③对忽视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3.①小说以戏为线索,将不同时空的人、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②在老邓视角与他人视角之间转换,呈现了更加完整的人物经历和戏园的变迁,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使老邓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呼唤传统文化的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错误。

结合“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才多久没打扫呢?

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等分析可知,“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理解不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