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A附答案.docx
《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A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A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A附答案
2014年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
(1)
《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
(一)
(小学、幼儿园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
共40分)
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2.—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该反射被称为( )。
A.工具性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第一信号系统
3.“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 )。
A.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B.培养间接兴趣
C.人的知识经验
D.刺激物的新异性
5.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 )。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机械记忆
6.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
B.思维过程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C.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抽象和具体化
D.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8.“人云亦云”是缺乏思维的( )。
A.广阔性
B.批判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9.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0.一个人在旅游的过程中,既想多观光风景、游玩,又害怕多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下列哪一项?
(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11.小学儿童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是( )。
A.仿效法
B.强化法
C.讨论法
D.说理法
1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相似性与互补性、接近性与熟悉性以及( )。
A.个人品质
B.社会地位
C.经济条件
D.学历层次
13.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说明人格具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4.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5.( )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A.自我评价过高
B.自我评价过低
C.自我评价适当
D.自我控制力差
16.成功感或失败感属于(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评价
17.下列哪项是表示能力的水平差异?
( )
A.智力落后
B.大器晚成
C.早慧
D.中年成才
18.《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19.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0.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2.__________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__________的反映就是感觉。
__________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4.__________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它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
5.所谓__________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它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6.所谓__________,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
它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
7.__________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如学生用某些定理、公式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8.__________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9.人不仅能觉察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点,这就是__________。
10.相互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__________是指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过程中,手、脑结合,协调自己动作并掌握和施展技能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__________。
14.__________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处置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
15.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______。
16.__________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与学生面谈。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
1.怎样科学认识人的心理现象?
2.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4.心理学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5.如何解释儿童心理发展中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四、论述题(10分)
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A。
其他选项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含义。
3.D【解析】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了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4.B【解析】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和排除干扰。
5.C【解析】本题考查了意义记忆的概念。
6.D【解析】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7.B【解析】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8.B【解析】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以确定正确与否。
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
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
9.B【解析】突发性灾难引起的情绪一般是应激。
10.C【解析】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
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11.D【解析】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这是小学儿童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
12.A【解析】相似性与互补性、接近性与熟悉性以及个人品质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条件。
13.D【解析】这句话说明人格具有功能性。
14.D【解析】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15.A【解析】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
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16.B【解析】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失败感则是在实现目标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
17.A【解析】B、C、D表示的是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A表示的是能力的水平差异。
18.C【解析】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符合抑郁质的特征。
19.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同时,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20.D【解析】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环境的刺激。
二、填空题
1.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情感3.个别属性感觉4.错觉5.遗忘6.新形象
7.具体化8.心境9.自我意识10.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动机理解11.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12.操作能力13.年龄特征14.教育机智15.逃避条件作用16.形成性
三、简答题
1.怎样科学认识人的心理现象?
答: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2.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
(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用意志排除干扰。
③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④培养间接兴趣。
3.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答: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行动之前,人为了确定行动的目的,为了选择方法和步骤,通常要审时度势,分析现实的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的结果,拟订种种方案。
编制行动计划,这都要经过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思考才能实现。
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还要深思熟虑。
找出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另一方面,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人在进行各种认识活动时,特别是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独立地探索问题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做出意志努力。
因此,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坚定、毅力、恒心、自制等,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如盲从、独断、执拗等,则会阻碍—个认识能力的发展。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从另一方面说,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对工作和学习不利的情感冲动,这时,就需要通过意志努力。
冷静地评价自己的情感,克服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并自觉地加以控制。
4.心理学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答: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是一个常用词。
例如,人们常说“这个人很有个性”,指的是这个人与众不同;人们也说“要发展儿童的个性”,指的是使儿童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
日常我们讲的个性,指的是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而心理学中的个性则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5.如何解释儿童心理发展中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答:
首先,让我们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特点来看。
我们已知道,心理是脑的机能。
而儿童的脑在结构和机能两个方面都在逐步地发展,而且人脑的发展严格地受遗传物质的控制,按照固有的程序和阶段逐步地成熟和完善。
大脑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水平,形成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其次,人类的经验是逐步积累的,知识的体系是逐步形成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儿童掌握这些知识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这就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知识掌握上处于大致相当的水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也处于大致相当的水平。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年龄特征也有可变性。
这种可变性不是指心理发展阶段的省略、逆转或任意捏造,而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速度可因社会、教育、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四、论述题
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答:
(1)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①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
在班级中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儿童交往能力的途径。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为小学儿童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场所。
有利于儿童进行更广泛的有趣的交往。
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既有利于班级的形成,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积极性、交往的独立性、对集体的责任感以及创造性。
(2)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
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时,应首先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这一点对于儿童尤为重要。
儿童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即只按自己的意见、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变换认识的角度,加上目前我国社会中独生子女增加,他们在家庭中很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而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教师要教育小学儿童尊重和关心他人,使他们逐步脱离认识上的自我中心。
其次,教师应教育小学儿童待人处事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要实事求是,不要捕风捉影;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
小学儿童对待事物的情绪性较强烈,教师在处理学生关系时要全面了解,冷静分析,防止偏听偏信,贸然处理而加剧矛盾。
教师要切忌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学生。
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班干部。
既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工作,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教,使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观点,处处起带头作用。
如果教师放松对他们的教育,甚至有意识地培养“宠儿”,学生干部容易产生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倾向。
一旦这些小干部变得在教师面前表现驯服,而在同学面前盛气凌人,那么班级中的人际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要在班级中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好人好事表扬要恰当,对不良现象批评要得体,使全体同学感到班级中的表扬和批评都是诚恳的、善意的,这对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有时,教师在班级中表扬某一个学生,其结果并没有弘扬先进,反而引起人际冲突。
就是因为教师在表扬某一个人时没有顾及到集体的反映,把表扬个别人当作批评多数人的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必须引以为鉴。
班级中的人际交往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丰富多彩而又变化多端的社会现象,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帮助。
(3)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集体中不受欢迎,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某些不利因素造成的,如学习成绩差、行为举止不当、不善交际等。
可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