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36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1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学习目的.docx

古诗词学习目的

  古诗词学习目的:

  1、解决答题问题(现在题目问法灵活,但答题考虑角度永远只有翻译、手法、风格、情感等方面)

  2、解决阅读延伸题的“延伸”思路,逻辑思路层层深入和举例的深刻独到是关键。

  3、通过古诗词有意识的训练,培养初步的反向思维能力和整体构思能力,积累课本之外的素材。

让10分变成90分。

  格局==小==南山终南山溪水小河落花

  格局==大==天姥大江

  多少次,在灯下展读陶潜之诗与苏子之词,总是感喟万端。

我深深体悟到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的关键在于他胸中的格局有多大。

陶潜的格局,山在南山,水在落花溪水,格局精致,但颇小;苏子的格局,山在高山,水在大江滚滚东逝,格局颇大。

  我以为,苏子真正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关注了历史上那些“千古风流人物”,而是恰恰看到这些伟大人物终于不免“浪淘尽”的命运,他看到人在历史时间面前的渺小,因而胸怀才更为广大,才更能看透人生,于是也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

我欣赏这样的大格局,因为有了这样的大格局,人才有大胸怀、才有大包容。

  二战争

  A羁旅行役==思乡;残酷;边塞风光

  B王朝更迭(南宋元、明清)===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忠诚;为故国建功立业。

  C王朝对峙(南宋金、西汉匈奴、唐吐蕃)

  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xx人痛恨;对祖国的忠诚;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对苟且偷安与求和行径的不齿与失望。

  D王朝叛乱(唐)对叛军的痛恨、对国家的忠诚、希望通过英勇善战收回丢掉的土地。

  多少次,在灯下展读《稼轩长短句》,总是感喟万端。

  三、叙事诗

  核心:

诗句本身容量小,真正重要的部分是题目和小序===时间、地点、人物、缘起、诗歌是给谁写的

  普通叙事句===平实

  写景====有韵味

  A翻译B手法C情感

  A翻译n.adj.v.adj.和v.需要考生组词或根据自己的理解直接概括;n在写作中不要翻译,直接照抄即可。

翻译时,将不需要翻译的名词直接放在组好词或概括好的其他词之间构成一个语法正常的句子即可,可以意译。

  B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各种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觉)

  5、描写(白描、细描)

  6、对比

  C情感

  一、炼字翻译+手法+情感

  二、诗句内容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哪些方面、特点、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塑造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翻译+情感

  三、情感翻译+情感

  四、鉴赏(表现手法、手法、写法、方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用、好处、目的、用意、意义)

  手法+翻译+情感

  翻译+情感

  翻译+情感+手法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头月亮静静落下、寒霜如白雪一般;城楼上敲响了五更的声音。

  二、这里使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细节描写;同时在描写中采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三、从而表现出孩子清早出去卖饼的艰辛,以及诗人对孩子的同情。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详细描写孩子的艰辛作铺垫。

  我认为这首诗使用了四种手法,分析如下:

  一动静结合,动:

写出了孩子捧着盘子走出家门大声叫卖;静:

写出市楼东西却没有人出行。

  二诗人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展开。

视觉是看到孩子捧盘出户;听觉是写孩子大声叫卖。

  三细节描写。

  四对比,将孩子捧盘出户和大声叫卖与人们尚在家中安睡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表现了孩子的艰辛和作者对孩子的深切同情。

  写法特点叙事诗===叙事角度

  我认为写法特点是叙事角度突然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这样的好处是使得文章让人感觉更为亲切与真实。

用孩子自己的口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孩子自叙北风凛冽吹射进饼里,孩子不担心衣服单薄却担心饼冷;从而表现出。

  主旨分为常规与非常规

  常规===1、山水意趣(寄情山水、归隐闲适)

  叙事诗===叙事角度=谁的口吻说话

  写法特点===人称

  第一==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距离

  第三==客观

  写法特点是叙事角度突然从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这样使得诗歌更加亲切、真实。

用孩子的第一人称口吻叙事,写出了孩子自己诉说北风吹着他的衣服,射向饼里,孩子不担心衣服单薄,却担心饼冷卖不出去。

从而表现出孩子生活的艰辛工作的不易。

  五、愁情类

  1、伤春悲秋(爱春----惜春----伤春;早春----仲春----暮春)

  2、仕途失意(与民同乐、积极入世、欣喜;寄情山水)

  3、思乡之愁

  4、家国之愁(遗民诗)

5、孤寂愁闷

 

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

(1)诗句的意思,

(2)词类vn(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6)注意描写的角度有:

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

  确定题目类型:

翻译型概括型归纳型鉴赏型情感型

  母题1—象征类诗歌屈原

  母题2—愁情类诗歌

  母题3—写景意趣类

  母题4---叙事类诗歌

  母题5—怀古类诗歌

  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赏析】

  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

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

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

“画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

下片“从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

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

毛泽东批语云:

“看出兴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点出此篇之旨。

吴士昌评价此词时说:

“此首通体俱佳。

唯换头‘从前幽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

”(《词林新话》)这是从词的写作技巧上说的。

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情韵哀婉深长。

  一时是金戈铁马的滚滚烽烟,一时又是昭君慷慨出塞换来的和平时光,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

“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

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怕还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3分)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

  势之大。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

  停而轻松的心情;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

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

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简析】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

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

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

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

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

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

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

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

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

  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

  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

  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

  之愁。

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

  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

  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

  一一排查即可。

五.(陕西)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

“三人行,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

  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

  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

  修《醉翁亭记》)

  【答案】⑴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⑶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

  【解析】⑴中注意遗漏“焉”“其”;⑵中注意不要写错“峨眉巅”“栈”“钩”;⑶中注

  意“暝”不要漏“也”

  六.(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来源:

学|科|网]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

  【解析】分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

(1)诗句的意思,

(2)词类的活用,(3)修辞手法

  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

注意描写的角度有:

  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

  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暝”,日暮,黄昏。

“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

根据这

  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

“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

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

  具体体现在何处。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

  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

  可)

  【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答出作者

  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

  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

  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八.(辽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

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

北宋僧人,

  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

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

  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

  音:

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

  从真景返回画境。

  【解析】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

  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

  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答案】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确未

  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

  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诗歌赏析】《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

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

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

《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

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

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

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

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

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

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

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

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

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

“买”字不如“唤”字灵活。

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

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

“这是丹青!

”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

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

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

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

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

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

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

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

后人可以为式。

”(《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

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

  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哀景衬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诗歌鉴赏】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

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十.(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能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

  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

  法?

(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

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

  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

“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故而清代黄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