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40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docx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国际会议综述

庞大鹏

 

  2009年6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

这次论坛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经济分论坛暨第九届中俄经济学家学术研讨会”和“中俄关系分论坛”。

主题为“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的“中俄关系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承办。

来自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机构的知名汉学家及其他专家共3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共分四个研讨单元,议题分别为: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经贸合作、苏俄历史研究与学者使命以及区域和地区合作。

一 在全球危机和维护国际稳定背景下加强俄中两国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认为,如何应对危机,共同寻找适当的对策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努力确保国际经济和政治稳定,成为当前俄中两国的合作议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俄中两国增强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益处,这在困难时期尤其宝贵。

对俄罗斯来说,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投资,不仅有助于发展生产,也对解决就业问题以及俄罗斯反危机纲要中提到的其他问题有积极效应。

对中国来说,俄罗斯能协助其实施反危机的措施,其中包括对中国工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保障。

季塔连科指出,从现实性角度出发,俄中两国应该共同合作,努力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

但这仅仅是俄中战略协作的一个方面。

在全球多极化、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俄中两国致力于解决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建立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也同样重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认为,全面推进中俄双方各领域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需要从以下方面改善和加强:

第一,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增进相互战略依存度。

第二,拓展双方共同利益,关照彼此重大利益。

第三,发挥优势互补的特点,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第四,推动上合组织全面发展,共同打造合作的平台。

第五,加强对国际重大新发事件双边磋商,共同应对挑战。

第六,增进人文交流与合作,夯实中俄关系的民众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大使总结了中俄关系60年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对中俄关系的积极影响以及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俄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是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2001年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两个条约整体上确立了各个历史时期两国关系的特点。

2001年的条约成为中俄新型关系的最终结局和法律保障。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合作的宽广领域。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特别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发展模式之间竞争的主题已经具有普遍性。

新世纪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俄罗斯应该逐步将经贸合作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东方,与中、日、韩、东南亚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以扩大俄罗斯的经济利益范围。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这样做有助于将俄罗斯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当前亚太地区国家经济以高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速度发展,使俄罗斯感到,与东方发展经贸关系越来越有吸引力。

全面实现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是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步提高经济潜力,巩固俄罗斯世界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二 建立中俄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理性框架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学部委员指出:

“邻居不能选择”。

同邻国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有特别的重要性。

中苏对抗的20年是使两国落后于世界的20年。

当前,中俄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都集中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中俄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中心任务。

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内在需求才是中俄两国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和发展动力。

懂得“邻居不能选择”这一道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开阔思路,为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而努力。

开阔思路首先要从中俄两国的国情和两国关系发展的经验出发,但是借鉴别国的经验也是必需的和重要的。

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系这两对邻里关系经验就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在当今世界,美加关系、美墨关系是相邻国家实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中俄建立新型邻里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打破思想的坚冰。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详细列举了2008年以来俄中关系中的具体事件,充分说明了俄中两国不仅具有进一步完善战略伙伴关系的巨大的后备力量,而且也有不断向前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客观必要性。

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相互不信任因素,另一方面要及时消除那些由于两国国家利益上以及它们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立场的客观差别而有可能在双边关系的某个领域定期出现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摩擦和紧张状态。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的巴赞洛娃对中俄两国的人口问题与移民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分析。

她认为,俄罗斯人口形势严峻,在未来可能会失去人口大国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的来源国对于俄罗斯而言比较重要。

对移民的依赖也是现阶段俄罗斯人口发展当中的重点。

吸引外来移民对俄罗斯从经济上来讲是合算的,但目前外来移民的数量并不是很高。

俄罗斯报刊上所谓的“中国威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情况。

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在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人只有3.5万人,也就是说中国的移民在俄罗斯还没有超过俄罗斯总人口的0.2%。

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要比其他国家少得多。

对于俄罗斯来讲,解决移民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提升它的经济实力,跟中国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永全研究员指出,中俄经济的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技术、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使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之所以没有发掘出来,没有变为现实,正是因为还存在戒心,还没有达到充分的互信。

第一是关于中国人口威胁问题,中国从来没有所谓的向外移民的政策。

别有用心地宣传中国移民威胁论,在实践中只会影响两国正常的经济关系。

第二是需要根除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的思维方式。

诸如中国和俄罗斯谁更需要对方或者在双边关系中谁获得了更大的利益等一类的问题在处理双边关系中是非常有害的。

这种提法忽略了中俄双方最大的战略利益。

三 为中俄关系发展提供镜鉴的苏俄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之骅荣誉学部委员全面总结了1978以来中国的苏联史研究。

30年来中国的苏联史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1年,主要是80年代,是奠基和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91~2008年,是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

这一时期苏联史研究者比较普遍关注的课题是:

十月革命问题,“战时共产主义”问题,新经济政策问题,20~30年代苏共党内斗争问题,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通过研究苏联的历史进程,揭示苏联演变的原因,总结苏联演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原始资料不断丰富,特别是历史档案越来越多地为研究工作者掌有,使研究者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在通史(包括断代史)和各种专题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吴恩远研究员认为,俄罗斯对俄罗斯(苏联)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阶段的标志是:

第一,俄罗斯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新的举措。

一是2007年出版的《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以及2008年出版的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

二是2009年5月19日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549号总统令,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总统直属委员会”。

第二,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总统直属委员会的建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对俄罗斯(苏联)的历史评价出现了新观点。

第四,俄罗斯历史新教科书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学协会批准出版的,代表了当今俄罗斯社会认识的主流。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出版和总统直属委员会的建立引起俄罗斯国内外巨大反响。

应当看到,世界上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均不容许肆意颠倒是非,为纳粹法西斯翻案。

对于事关诋毁国家声誉的历史,不会无动于衷。

当然,俄罗斯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所采取的种种“补救”措施和行政应对作法是否全部及时有效,值得进一步继续关注。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东欧历史研究室主任黄立茀研究员分析了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的合作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中俄民间团体合作都将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作为重要任务,中俄民间组织成为中俄两国了解、沟通、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涌现的诸多民间化的学术性团体,通过与对象国的单边合作模式,一方面推进了中俄两国专业领域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这些组织成员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国家决策层提供咨询服务,从学理层面推动了中俄两国的合作。

百年以来中俄民间组织合作作为两国官方关系的重要补充,在两国人民、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上发挥着好帮手的作用,已经成为继续发展这种友好合作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展望可预见的未来,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将会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产生出更大、更广泛的影响。

四 丰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介绍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情况。

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俄学家还是俄罗斯的汉学家,在促进两国人民友谊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汉学家最近几年在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让俄罗斯各界包括政治高层意识到,两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也说明了两国关系正在深化。

由于俄罗斯汉学家的努力,中国从古到今的典籍中有影响的部分都已翻译成了俄语,比如从孔子、孟子、韩非子一直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重要文献。

俄罗斯现在已经出版了八卷集的俄中关系史的档案资料。

时间从17世纪开始,现在已经出版到了1900年前后。

远东研究所还出版了7卷苏共中央的保密材料。

近年来,俄罗斯汉学家出版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大典,现已出版了四卷,计划出版六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树华研究员认为,中俄双方学者有义务有责任继续为开创中俄人文合作新局面努力,继续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

第一,加强思想交流,相互借鉴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建言献策,资政育人。

第二,进一步密切中俄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扩大两国关系的思想基础。

第三,积极开展思想和政治对话,共同应对外部挑战。

第四,中俄两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于提出国际政治新思想和国际经济关系新秩序。

第五,为中俄人民友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加深两国的务实合作“鼓与呼”。

第六,中俄两国社会科学家应当为丰富文化交流和培养人才共同努力。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栾景河研究员认为,虽然中俄两国已有近400年交往的历史,但客观地看,两国民众绝大多数对彼此的文化、风土人情,两国发展的状况还缺乏必要的了解。

双方要继续注重人文领域的合作,扩大两国民众的交往与对话。

双方在强调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更应关注彼此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切忌相互埋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处副主任张和强认为,友城和地方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方需要挖掘友城合作潜力,促进中俄关系发展。

五 密切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磋商与合作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

他认为,中俄应该加强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

第一,加强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中俄的双边贸易率先取得突破。

第二,鼓励相互投资。

第三,加强银行间的合作。

第四,建立应急机制,对中亚国家可能出现的动荡作出预判和防范。

第五,加强安全领域的信息交流,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

第六,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协调立场,努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建议上合组织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第一,建立一个稳定和透明的相互贸易、投资的条件;第二,发展交通运输,主要是对现有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第三,扩大农业领域的合作,鼓励各国农业生产和合作;第四,更加积极地利用银行和货币杠杆;第五,为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政治、法律的规章;第六,建立上合组织统一的反危机计划;第七,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发展多边合作,主要是建立合资企业。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中关系研究中心乌亚纳耶夫认为,“俄罗斯-印度-中国”模式的发展前景受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制约,但危机更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合作。

尽管直接涉及三方过程的形式变化并没有出现,在俄印中模式内部也没有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抵御危机的纲领或者声明,这并不表明没有协调动作。

从全球经济下滑开始,三国就开始了在更加广泛的“金砖四国”模式下采取协调行动。

中国、印度将会成为首批成功克服经济危机的国家。

而俄罗斯面临的任务是,最大限度整合内部资源,更大程度使用国际相互合作所提供的各种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重新回到稳步发展的轨道上来。

这样的结果都将进一步巩固俄印中发展模式以及“金砖四国”的合作。

六 对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议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学部委员建议俄罗斯制定一个同中国发展经济区域化合作的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的制定首先需要打破思想的禁锢,俄方需要破除犹豫与观望的态度。

李静杰学部委员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深刻论证了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

他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开放经历不同,由此带来国民的开放心态也不同。

俄罗斯对全方位的开放战略持有警惕的心态。

但是从中国的治国经验来看,开放战略虽然有代价但也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辩证法启示世人: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国的发展在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同时,也需要利用国际的市场和资源;既要立足于本国实际,又应该有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在本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完成强国富民的战略任务。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邢广程研究员认为:

第一,中俄相邻的区域性结构错位,造成了我们两国之间进行合作有一定的难度。

中国东北地区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紧邻着的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尽管俄罗斯有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但是都停留在纸面上,俄罗斯认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仓库,不太愿意中国商人把合作项目伸到俄罗斯仓库。

这会引起俄罗斯很大的警惕,这就是我们开展合作的难度。

中国在远东开发的热情越高,引起俄罗斯逆反的心理的程度也越高。

所以,中国应该在考虑适当地推进边境贸易的同时,改变思路,更多地和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开展合作,这样可以跨越两国邻居结构方面的错位到双方经济都发达的地区进行合作会免除很多的误会和猜疑。

第二,俄罗斯科技水平非常高。

俄罗斯可以考虑在中国建立一个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把俄罗斯的技术、科技产品、科技思路、科技发明在中国加以展示,使中国企业界、科技界也非常清楚俄罗斯发达的科技潜力,这样就有可能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个具体建议如果可以实施,将来对于推动中俄高科技的合作有很大的好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为了促进边贸和区域间贸易,必须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速双方境内道路交通和边境口岸的建设;第二,提高机械制造业产品份额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第三,开展科研合作、发展新型自有技术和产品;第四,鼓励俄国企业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改造和西部开发,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参与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基础设施、工业企业改造和农业发展;第五,提高哈尔滨和乌鲁木齐商品交易会的规格,扩大其影响,在俄罗斯亚洲部分设立相应的定期商品交易会。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李中海副研究员认为,中俄经济合作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关系对经贸合作的助推作用明显。

第二,双边贸易结构符合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原则。

第三,相互投资规模仍然不大,符合各自国内的资本条件。

第四,中俄经贸合作中仍存在的很多制约因素,牵涉到各自国内的经济体制和结构问题,许多问题必须通过各自国内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他建议双方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理解经贸合作。

第二,充分了解并理解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宏观上把握两国经济合作的总体脉络。

第三,深入分析两国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双方经济合作的契合点。

第四,中俄经济合作不应以对抗第三方为目标,两国应在国际经济合作大棋局中找准坐标,挑战或颠覆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制度未必有利于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认为,中俄关系要实现在新阶段的突破需要在战略思维上进行调整,中俄双方需要建立致力于共同发展的合作战略。

  在两天的会议中,双方坦诚地指出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都认为中俄关系不是普通的双边关系,而是两个相邻的同时又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也要区分战略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

中俄关系既然是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双边关系,那么现有问题就是在中俄双方共同崛起中出现的新情况,因而也就需要中俄双方开拓思路,调整战略思维,依靠中俄共同发展来解决。

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必将继续坚持符合两国利益、顺应时代需要的健康发展道路,中俄关系也将继续向更广泛、更深入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责任编辑 张昊琦)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